儿童歌谣是儿童成长与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儿童打开视野的第一扇门窗。儿童歌谣的轻快活泼和自然给人之初的儿童带来了无限乐,使儿童获得了最早的知识启蒙和精神陶冶,因此,儿童歌谣是儿童成长不可缺少的精神乳汁,1976年在比利时举行的国际诗歌会议上,将每年的3月21日定为“世界儿歌日”,可见,儿童歌谣在儿童成长过程中起着不可低估的启蒙作用、已经形成全世界范围的价值认同。
一、儿童歌谣的概念
儿童歌谣是指适合儿童听赏念唱的儿歌和童谣。所谓歌谣,是民歌、民谣和童谣的总称,它是劳动人民口头诗歌创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歌谣形制短小,内容浅显,语言通俗,韵律和谐,读来朗朗上口,往往表达人们最朴素的情感与望,在民间广为流传。
在我国古代,“合乐为歌,徒歌为谣”, 有音乐的叫“歌”,没有音乐伴奏的叫“谣”,统称为歌谣。现在,人们习惯将这种“歌”与“谣”笼而统之,合称为儿歌,即把歌唱的叫作儿歌,把念诵的也叫作儿歌。名曰儿歌,实际上早期的儿歌研究论文或专著以及现在的出版物或儿童文学教材中列举的儿歌实例,却多是口头念诵的儿歌(童谣),似乎把有音乐能歌唱的儿歌排除在外了。我们还是应该将其细分,以歌唱者为儿歌,以念诵者为童谣,童谣谱曲则为儿歌,如《小老鼠上灯台》儿童诗谱曲也成儿歌,如《种太阳》。不少作品如《小老鼠上灯台》《小马车》《一只蛤蟆》等等,前面是念诵的童谣,后面为歌唱的儿歌,是典型的歌谣叠加形式。
二、儿童歌谣的起源和发展
歌谣起源于民间,历史悠久,是口耳相传的民间文学样式。我国有关歌谣的文字记载最早始于《诗经》,距今已三千多年。《诗经·魏风·园有桃》有“心之忧矣,我歌且谣”之句。稍后《列子》有载《康衢童谣》,据说是我国传说中的圣人尧时的童谣。
儿童歌谣在我国古代一般被称为童谣,也有童子歌、婴儿谣、小儿语、孺子歌等多种称谓。儿歌童谣最初大多是成人为某种目的而作,借儿童之口吟唱流传。政治家将其作为舆论工具,巫妖则为其迷信宣传。《东周列国志》说周宣王闻轻系即是一例。那时,人们多把那种由红衣小儿所传的歌谣当做可怕的忌讳,认为那些小儿都是荧惑星所化。好在这些童谣在民间口耳相传,无形间把民间的趣味融入其中,渐渐演变为儿童所喜爱的歌谣,成了具有独立品格的文体。
明代开始有人搜集整理民间童谣,吕坤将他从河南、河北、山西、陕西等地搜集到的童谣整理编辑出我国第一部童谣专集《演小儿语》。并强调了童谣的内容要饶有趣味、形象生动,语言要通俗谐和,使儿童乐于接受,至此,儿童歌谣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清代,郑旭旦编写《天籁集》,认为童谣是“天籁”——“天机活泼,时时发现于童谣”,强调了童谣天真、活泼自然的特性。悟痴生编著了《广天籁集》, 范寅编辑了《越谚》。意大利传教士威大利1896年出版《北京童谣》,收集了流传于北京的170首童谣并附有英语译文,把中国童谣介绍到了欧美。
20世纪初, 五四新文化运动带来了新文化、新文学的彻底变革,白话文、白话小说诞生了,新诗诞生了,现代意义上的儿童歌谣也随之产生了。当时,以北京大学为中心,兴起了声势浩大的歌谣运动。1918年北京大学成立歌谣征集处,随后又成立歌谣研究会,创办《歌谣》周刊,周作人撰写《发刊词》。先后共收到全国17个省的13339首歌谣,其中226首被冠以“儿歌”的名称,先后被《歌谣》周刊刊载。这是我国儿童歌谣的第一次大范围的搜集整理。在儿童歌谣的搜集、整理、研究和创作实践中,周作人做了大量的具有开创性意义的工作,成为中国现代儿童歌谣理论体系的缔造者。
新中国成立后,儿童歌谣创作出现了欣欣向荣的景象,创作队伍壮大,创作成就斐然。一批热心童谣和儿歌创作的新老作家如鲁兵、任溶溶、冬木、圣野等,以塑造未来民族灵魂为己任,写出了大量深受孩子们喜爱的歌谣,为繁荣歌谣的创作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新世纪以来,各地报纸杂志和出版业的鼎力相助大大促进了儿童歌谣创作的繁荣。2006年《中国经典儿歌》三卷本(《童谣》《新儿歌》《名家儿歌》)出版发行,被称之为献给新世纪儿童的“一道丰美的盛宴”。古老歌谣强大的生命力正焕发着青春,生生不息。
三、儿童歌谣的功能
(一)增添儿童生活的乐趣
童谣音韵和谐、节奏明快;儿歌旋律优美,欢快活泼;内容上童谣诙谐有趣,儿歌烂漫天真,富有情感。婴儿在襁褓中听妈妈哼摇篮曲,能得到听感上的愉悦,幼儿园里孩子们高声诵读童谣或歌唱儿歌时的那份开心,是其他娱乐所不能替代的。孩子们在充满智慧,情趣盎然的歌谣伴随下游戏,更是一种身心的愉悦。
如下面两首歌谣。
爸爸瞧,妈妈看(童谣)
爸爸瞧,妈妈看,
宝宝的小手真好看。
爸爸瞧,妈妈看,
宝宝的小手看不见。
爸爸妈妈都来看,
宝宝的小手又出现
捉小花狗螃蟹(儿歌)
小花狗呀尾巴摇,
去捉螃蟹真胡闹。
一只螃蟹没捉到哟,脚被夹得嗷嗷叫哟,
哎哟哎哟哎哟哎哟哟。
你说好笑不好笑?
(二)培养儿童的语言
幼儿期是人的一生中语言发展的关键期。音韵和谐、节奏明快的童谣特别能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幼儿在听赏、念诵歌谣的愉快过程中得到发音的训练,学到丰富的词汇、句子,从而有效地促进语言能力的发展。
例如绕口令:
狗和猴
桥东走来一条狗,桥西走来一只猴。
来到桥心俩碰头,彼此匆匆跑回头。
猴跑几步望望狗,狗跑几步望望猴,
究竟猴怕狗,还是狗怕猴。
这首童谣吟诵起来悦耳动听,而且有趣好玩,能帮助幼儿矫正发音,培养幼儿语言能力。
(三)发展儿童的音乐能力
歌谣的韵律节奏有利于增强儿童音乐感受力,特别是合乐的儿歌,对幼儿感知节奏、旋律、速度、力度等方面具有突出作用。
例如配乐手指谣:
小鲤鱼
大大大,小小小,1234567(数数),
大大大,小小小,1234567(音乐),
莫要真生气,活蹦乱跳滚了一身泥。
看江河,一望无边际。它说,它说:“我们游过去。”
大大小小,红的、黄的、绿绿的,小鲤鱼吐泡泡,1234567(音乐)
小鲤鱼,莫要真生气,活乱跳滚了一身泥。
看江河,一望无边际。它说,它说:“我们游过去。”
幼儿在优美的音乐旋律中学习手指操,在快乐的游戏中学习音乐,寓教于乐,相辅。
(四)开启儿童的心智
歌谣有介绍山水草木或者花虫鸟兽的,有描述日月星辰、风雨雷电以及四季变化的,有介绍自然世界和生活常识的……童谣中的这些知识内容,能生动形象地帮助幼儿获得感性的知识,初步认识自然、认识生活,开发他们的智力,启迪他们的思维和想象能力。
例如:
小青蛙
小青蛙,呱呱呱,水里游,岸上爬。
吃害虫,保庄稼,人人都要爱护它。
这首童谣使幼儿了解青蛙的叫声和生活习性,同时还使幼儿明白:青蛙是吃害虫的,要保护青蛙。在念诵童谣或歌唱儿歌的时候,根据幼儿的认知和身心发展规律去启发,引导思考,鼓励答问,会更好地达到增长知识、启迪思维、促进心智发展的效果。
(五)陶冶儿童性情
儿童歌谣具有和谐悦耳的音乐美,长辈温柔地吟唱,能使婴儿获得听觉上的快感,精神上得到放松,情感上得到满足;儿童歌谣具有率真自然、健康快乐、活泼风趣的品格,融入了创作者真挚的情感,儿童自行念诵或吟唱可以得到美的享受和情感熏陶,对培养儿童美好的情感、开朗的个性以及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提升儿童的审美情趣具有积极意义。
例如:
小板凳
小板凳,真听话,和我一起等妈妈。
妈妈下班回到家,我请妈妈快坐下。
短小的童谣,小伙伴们反复吟诵,先得到的是一种听觉的快感和游戏的快乐,因反复吟诵获得的记忆会转换为一种行为模仿,得到妈妈的肯定、夸赞和拥抱也就获得了精神满足,不但增强了母子情感,也使道德力量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升。这就是儿童歌谣的又一个功能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