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童话的分类
童话的样式很多,可以根据不同标准划分为若干类。
(一)根据作品来源不同,童话可分为古典童话、民间童话、文学童话和科学童话
1.古典童话
文学童话中的一类。泛指各民族古代作家创作的童话,有时也专指其中某些优秀的作品。如阿拉伯的《一千零一夜》、法国夏尔·贝洛的《鹅妈妈的故事》等。
2.民间童话
民间童话是带有浓厚幻想色彩的适合儿童阅读的民间故事,属于民间文学的一部分,由人民群众集体创作,世代口耳相传,带有明显的民族、地方色彩。其故事情节奇异动人,具有浓厚的幻想和丰富的想象,为群众所欢迎。
民间童话的幻想有两种:一种是幻想情节贯穿全篇,另一种幻想情节只表现在局部。
民间童话中的幻想情节的发展有两个出发点:一是歌颂劳动,帮助朴实的劳动者;二是热爱善良、穷苦的被压迫者。总之,反映了善良的人们向往美好生活的愿望。童话的结局,总是正直、善良、朴实、被污辱被压迫的人得到好结果,而一切坏人最后都遭到失败。在人物配置上,多用鲜明的对照法。如品德相反的两兄弟,心地不同的主和仆等。故事经过多次反复和种种纠葛,好人和坏人最终得到相应的结局,表现了人们对善良、正直、勤劳等品德的热情歌颂和对贪婪、自私、残暴等丑恶行为的尖锐批判。
民间童话结构单纯,故事线索单一,只表现一个单一的主题;也有的情节事件多次反复,如三个难题、三次考试、三层对照等,一层进一层,最后在高潮中结束,故事紧凑有趣,便于记忆和流传。
民间童话的主人公并不限于劳动者,有时还有仙女、国王、公主、王子等等。他们往往被描绘成勇敢、多情的善良人物,时而和人民一起去战胜妖魔,时而成为人民的伙伴。在他们身上,常常看到一些好的品质,表现出人民的憧憬和希望。
民间童话的思想内容十分丰富,常见主题有对劳动和劳动者的颂扬,歌颂下层人民可贵品质与美好感情,表现劳动人民伟大理想及征服自然、反抗强暴的勇敢精神;对来来美好生活的追求,使美好生活和胜利的结局跟劳动、智慧联系在一起。
民间童话在表现方式上,常采用一定的主题结构、类型化情节与形象,语言上也有一些习惯用语,有时还有固定韵语的运用,适合儿童接受,因此民间童话成为了一个重要的儿童文学体裁。现在我们看到的民间童话多是由后人搜集整理而成的,有不少伟大的童话作家和不朽的杰作。比较有代表性的民间童话集有《格林童话》《意大利童话》等。
3.文学童话
文学童话又称创作童话。称它创作童话是与民间童话相对而言的,它是由作家个人创作的童话,具有文学作品的书面色彩。文学童话是在民间童话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作家创作童话,是作家文学的一部分,具有作家文学的基本特征:书面创作,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创作方法灵活多样。
文学童话的创作方法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利用民间流传的童话为素材进行加工改写或再创作,加入了作家的现实性的、个性化的创作,如普希金的《渔夫和金鱼的故事》、安徒生的《野天鹅》、洪汛涛的《神笔马良》、葛翠林的《野葡萄》,这类文学童话虽取材于民间,但完全具备作家文学的基本特征;有的作家在创作童话时,从民间童话吸取营养,但很大成分上仍是个人创作的,仍属创作童话。另一种是以现实生活为基础创作的崭新的童话,现当代童话大多属于此列。
4.科学童话
科学童话是科学文艺的一种,又称知识童话、自然童话,是童话(广义的童话)的一个分支,它具备童话的各种特点。它和文学童话(狭义的童话)是一对孪生姐妹。但是与一般童话相比,科学童话具有一定的知识性,它是以科学知识为主要题材的童话作品,所表现的主题也与自然科学有关。其特征为:幻想在科学的基础上展开。科学童话与一般文学童话的区别在于,它把科学内涵和童话构思结合起来,即把科学的理性概念化为幻想的感性形象,既富于科学的启迪,又具有艺术的美感。科学童话所涉及的知识内容一般较为单纯,它并不负有普及科学的任务,但它能培养读者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启迪少年儿童的智慧。
(二)根据人物形象类型不同,童话可分为常人体童话、拟人体童话、超人体童话
1.常人体童话
童话人物多是普通人,看起来与常人完全一样,描述普通人的生活,其特征在于写普通人,但这些人的性格、行为、遭遇都特别离奇夸张,往往具有某种讽刺性和象征性。例如《怪电视》中,“我”是普通孩子,但他的遭遇却十分特别:他家的电视中,狮子居然会跑出来,电视里的人居然头朝下,脚朝上,还反过来嘲笑“我”是倒过来的,他还跟电视里的小偷搏斗,等等。《胖子学校》中,不管是歪歪校长也好,主考老师也,,或是圆圆、球球、团团也好,虽然都是普通人,但在现实世界中,却又无法找到这样的人。
2.拟人体童话
童话人物多是人类以外多种人格化的有生命和无生命的事物,例如猫、狗、鱼、虫、鸟、树、石、木偶等。作品通过拟人化的手法让他们具有人的思想、感情及人的性格行为,如《木偶奇遇记》《开直升飞机的老鼠》等。幼儿童话常采用拟人体的写法,如小猫钓鱼、小溪唱歌……在《小象滑梯过生日》中,小金丝猴、小兔、小松鼠、小狗等动物以及本来没有生命的大象滑梯等都会讲话,都有各种行为和感情。
3.超人体童话
描写超自然的人物以及他们的活动,主人公常为神魔仙妖、巨人侏儒之类,他们大都有变幻莫测的魔法和种种不平凡的技艺,这类童话多用于民间童话和古典童话之中借助超越常人与自然力的神仙、妖魔或宝物来展开神奇怪诞的情节,如《渔夫和金鱼的故事》中能满足渔夫各种要求的金鱼,《白雪公主》中能回答恶毒王后问题的魔镜等等。不过,在一些现代童话作家的童话创作中,也常采用这种表现方法,如《神笔马良》中造福百姓、惩治坏人的神笔。
(三)根据童话体裁不同,可分为散文体童话、童话诗、童话剧
散文体童话:广义的与韵文相对的散文体写成的童话,一般都为此类。
童话诗:也称诗体童话,是以诗的形式写就的童话,如马尔夏克的《笨耗子的故事》。
童话剧:以剧本的形式表现童话故事,如方圆的《“妙乎”回春》。
二、童话的特征
韦苇认为童话凭借纯真的童心世界、超越现实的诗意情怀、玄妙无比的荒诞来展现它的艺术魅力。台湾作家林良在《童话的特质》一文里,将童话世界作为建筑物来分析,以最常用的五种积木来描述它的特征,那就是“物我关系的混乱”“一切的一切都是人”“时空观念的解体”“超自然主义”“夸张的‘观念人物’的塑造”。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和思维方式阐述了童话的艺术特征。其实,如果我们将这一问题分别放置在传统童话和现代童话这两个体系中去考察,发现童话具有以下一些文学特征。
(一)幻想丰富神奇,夸张大胆动人
幻想是童话的灵魂,也是童话的基本特征,还是童话用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的特殊艺术手段。没有幻想就没有童话。作家利用幻想手段作折光的反射,借以寄托自己的情感和理想,表达对真善美假恶丑的审美评价。比如,安徒生的《卖火柴的小女孩》,把小女孩的饥寒交迫和美好幻象对照着写,幻想中,温暖的火炉、喷香的烤鸭、美丽的圣诞树和和蔼可亲的奶奶,一切多么美好。最后,小女孩跟着奶奶“在光明和快乐中飞走了,越飞越高,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作者通过小女孩现实的寒冷饥饿和幻想的温暖幸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同时,表达了作者对穷苦人民的深切同情和对当时黑暗社会的强烈不满。在童话世界里,牛羊会说话,木偶能旅行,人死能复生,咒语一念就会现出金银珠宝,桌布可生出山珍海味,衣服能刀枪不入……这些都符合儿童的幻想心理,但是,幻想不等于胡思乱想,它有一定的现实依据,它们之间往往是通过象征手法结合起来的。又如,枪炮国去打糖果国,写糖果国的小朋友用糖果击败了枪炮国,实际上是通过孩子们用糖果作为武器的幻想,反映了人们热爱和平反对战争的美好愿望。
(二)情节完整曲折,形象生动鲜明
童话故事有的情节曲折,有的情节简单(幼儿童话便是)。比如《牛郎织女》,从小牛郎说到大牛郎,再说到他与织女的相遇、结合、生儿育女,最后天各一方。这些情节既完整清晰,又曲折动人,而且形象鲜明,让人一读不忘。牛郎,是一个勤劳善良的古代劳动人民形象。他无依无靠,过着艰苦的生活,还被人看不起。但是,他照看老牛很周到,因而老牛与他亲密无间。牛郎得到了老牛的提示,与织女相识了,并且在织女被抓走时,乘着牛皮飞上了天。他与织女的爱情还感动了喜鹊,让他和织女还能每年七夕相会一次。他那颗善良的心在处处是猜疑的社会中,是多么难能可贵啊!织女,是一位勤劳善良、心灵手巧,执著追求自由幸福的古代劳动妇女代表形象。她在结识牛郎了解他的身世之后,便同情他,怜悯他。她情愿违背天条,抛弃天界的锦衣玉食,义无反顾地下嫁人间。
(三)语言简洁活泼,表现手法多样
从语言风格上来讲,童话的语言要求简洁、活泼、准确、朴素。从语言的表现手法来讲,童话主要运用拟人、夸张、象征和荒诞等手法。下面分别谈谈这四种表现手法在童话中的运用。
1.拟人
拟人亦称人格化,是指赋予人类以外有形或无形、具体或抽象的客观存在或主观意识以人的思想、情感以及言行能力。拟人手法十分符合儿童的思维方式、心理习惯和精神气质,易于为他们所接受。拟人手法在童话中最常见的运用方式是让动物、植物开口说话,这种方式在童话中数不胜数。例如,葛翠琳的《春天在哪里》中的小公鸡就是个拟人形象。小公鸡去找春天,小白兔告诉他春天在青草丛里,小蜜蜂告诉他春天在鲜花丛里,小青蛙告诉他春天在快活的小河里,小鸟儿告诉他春天在茂密的树叶里。小公鸡也为春天唱着一支美丽的歌。又如,安徒生笔下的雪人、格林笔下的小红帽都运用了拟人手法。
2.夸张
夸张是借助奇妙的想象将描写对象的某些特点进行夸大或缩小,以突出本质特征,增强艺术效果。童话的夸张可以突破现实的限制,往往在注重内在逻辑性的基础上,通过一种无规则的、强烈的、极度的夸张加上荒诞的想象力来揭示真实。童话的夸张可以运用在形象的刻画、情节的构思、细节的安排以及环境的营造等各个方面,安徒生笔下那个隔着多层棉被也能感受到一粒豌豆存在的娇贵的公主,让人一辈子都忘不了。作者一方面通过夸张的手法突出人物的个性,另一方面借助这一违反现实常理的特殊形象,以荒诞的艺术形式达到讽喻现实的效果。
童话情节的夸张也随处可见,但更多的是通过局部的内容来完成的。比如张天翼的《大林和小林》中大林吃饭时被众多侍从伺候的场面,郑渊洁《哭鼻子比赛》中几个孩子哭鼻子时眼泪流成溪,流成河,使海平面升高了三寸等。
总之,童话的夸张总是与想象力紧密相连,最终的目的是为了创造独特的童话形象与童话意境,构成强烈的艺术效果。
3.象征
借用某种具体的形象的事物暗示特定的人物或事理,以表达真挚的感情和深刻的寓意,这种以物征事的艺术表现手法叫象征。象征寓意深刻,耐人寻味,能丰富人们的联想,能给人以简练、形象的实感,能表达真挚的感情。如阿·托尔斯泰的《大萝卜》中的小耗子象征着许多人共同完成某件事所不可忽视的微薄力量,安徒生笔下的“丑小鸭”象征出身卑微却自信坚毅、甘于忍耐最终赢得辉煌的成功者,神奇的“马兰花”象征劳动人民的勤劳品质,“宝葫芦”象征不劳而获的懒惰思想,“青鸟”象征追求幸福的执著精神。
4.荒诞
童话中的“荒诞”概念是一种美学意义上的荒诞感、荒诞性,概念较为宽泛,与现实生活中所指的荒诞一词有所区别。它涵盖幻想、奇异、怪异、稀奇、善变、荒诞可笑、无稽之谈、难以置信等多种含义。正是这种宽泛意义上的荒诞性,才能使童话产生出趣味盎然的美学效果。童话与小说、报告文学中的荒诞恰恰相反,要的就是神奇瑰丽的幻想色彩,想象越奇异、越荒诞、越陌生,就越能激发小读者的阅读热情。奇异与荒诞是童话最重要的审美品质。比如《大林和小林》所表现的世界就是一个极其荒诞的、贫富悬殊的世界。为了突出这个社会的荒诞性,作者极尽夸张之能,将人物扭曲、变形,将行为丑化,以极其荒谬的故事来揭示出剥削阶级不劳而获、贪得无厌的阶级本性。因此,荒诞的本质乃是透过表面的荒诞,体现出本质的合情合理,人们在形象的奇异中,看到和感觉到的是新的和谐统一。又如刘易斯·卡洛尔的《爱丽丝漫游奇境记》则以梦幻的方式,让爱丽丝误喝了魔水,变成了几英寸长的小人而进入了一个奇妙的幻化境界,经历了一系列变化多端的险境,凭着勇敢和机智,爱丽丝一次次化险为夷。正当爱丽丝再一次陷入绝境时,她突然被惊醒了,原来这一切都是爱丽丝的梦。整篇童话幻境奇特,情节发展扑朔迷离、变化莫测,读来妙趣橫生,能极大地激发小读者的想象力。还有《骑鹅旅行记》《木偶奇遇记》等等,无一不是以出色的奇异荒诞之魅力赢得了一代又一代小读者的喜爱。这或许就是荒诞的艺术魅力所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