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童话赏析
(一)童话赏析的方法
赏析童话时,我们要深入作者幻想的世界,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有的童话在文章中借主人公之口或用总结性语言把要说的道理直接说出来了,有的则须认真阅读,深入理解分析文章,才能悟出其中的道理。因此阅读童话时,要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领悟生活真谛。具体说来,从以下几个方面赏析童话。
1.沉情于文,浸心于境
从古至今,童话总是以幻想为核心,并且把幻想作为构思、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同时,这种幻想又总是情感的集中体现。因此,阅读欣赏童话,首先必须进入作品经由幻想构造的世界,并且是充满感情地进入,否则,深层的阅读欣赏活动将不能卓有成效地开展。沉情于文,有时要放声朗读;浸心于境,常常需要摹境于心。就这样先忘掉自己。让感觉中的想象与情感将自己淹没,将自己化为童话本身,尽情地体验其中的喜怒哀乐。
2.评判幻想,剖析现实
沉情于文、浸心于境只是一种极为必要的感性阅读。紧接着,需要抽身而退,超乎情境,走向理性的欣赏评判。如果说,前者是欣赏童话的基础,后者则是欣赏童话的关键。理性的欣赏评判一般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1)从种类入手,把握幻想特性。人们根据人物形象类型不同,把童话分为超人体、拟人体、常人体三类。超人体童话引入幻想境界的是一种超乎人类活动的力量,特别是神仙鬼怪、魔法宝物等等。比如,普希金的《渔夫和金鱼的故事》中的金鱼颇有神力,为报答渔夫放生自己,数次满足渔夫那贪得无厌的老太婆的要求,还让她做了“世袭的贵妇人”“自由自在的女皇”,但贪心的老太婆“要当海上的女霸王”,并且要金鱼亲自侍奉她,听她使唤。这一次,金鱼不但没有答应她的要求,还收回了以前送给她的一切。当老头儿从海边回来时,他看到的“仍旧是那所小木房”,老太婆面前“还是那只破木盆”。老太婆由穷变富又由富变穷的遭遇,只有幻想才有如此神奇的力量
(2)从流派着眼,洞察幻想风格。就一般而言,童话的幻想风格主要划分为两大流派:一种是带有诗情画意的幻想,一种是带有神奇夸张与幽默诙谐的幻想。前者如安徒生的《海的女儿》,全篇洋溢着诗情画意,故事凄婉动人,其间流淌着博大的仁爱;后者如张天翼的《大林和小林》,则其幻想神奇而夸张,语言也带有幽默诙谐。在阅读的时候,可以先从不同流派的主要幻想风格入手,去评析作家的某一具体作品。
(3)从形象出发,评析幻想水平。童话形象的塑造,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童话的幻想水平。无论是超人体、拟人体还是常人体童话,无论其在幻想风格上属于哪种流派,都要着力塑造鲜明独特的童话形象。因此,赏析童话,要从根本上分析作品经由幻想塑造出来的形象是否给人如临其境的独特感受,是否给人提供了立体丰满而独具特色的审美价值,并以此判断作品的幻想水平。
(4)从象征出发,剖析幻想对现实生活的折射。童话的幻想从根本上说,除了塑造奇特的童话形象外,还要对现实生活的某一侧面、某一真理有所象征。前者表现童话的艺术价值,后者表现童话的现实追求。无论童话的幻想离现实有多远,无论是有意或无意,通过象征以反映现实生活是它永恒的规律。即使像超人体童话,也存在着一个基本稳定的模式:一个看来几乎完全没有胜利可能的人借助神力或魔法,终于战胜困难,获得胜利,以此表现下层人民的某种生活理想与愿望。《灰姑娘》如此,《神笔马良》亦如此。
3.品尝语言,识别个性
优秀的童话作品在语言追求上总要表现作家的艺术个性。如果说,法国杜诺夫人、波蒙夫人的童话华丽、富有文采,安徒生的童话纤丽、清秀,《天方夜谭》以奇幻、瑰丽见长,那么,格林童话则以它特有的纯真、质朴的艺术魅力吸引着万千读者。阅读童话时,应该仔细品味不同作家的语言个性,因为语言的个性化也是一位作家艺术成就的重要表现。
(二)童话赏析举例
1.《魔鬼的三根金发》赏析
格林兄弟——雅各布·格林(1785-1863)、威廉·格林(1786-1859),德国人,兄弟俩都是格林科学院院士、语言学家,威廉·格林还是民俗学家。他们最卓越的成就是搜集整理民间故事,结集出版了《儿童和家庭童话集》,即现在俗称的《格林童话》,共216篇,最为著名的作品有《青蛙王子》《灰姑娘》《白雪公主》《小红帽》《狼和七只小羊》《穿靴子的猫》等。《格林童话》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民族特色、趣味性和娱乐性,对培养儿童真善美的良好品质有着积极意义。格林童话“以其单纯、稚拙、富有愉悦性和幻想奇丽的特点” 深受孩子们喜爱。
《魔鬼的三根金发》善于把现实中复杂棘手的事情变得轻松简单,一目了然。作品讲述的是:从前,一个贫穷的女人生了个儿子,有人预言他十四岁的时候要娶国王的女儿做妻子,国王听到这件事,就用一大块金子把他骗到手装进箱子里,扔进河里,他被人救了起来,平安长到十四岁。后来,国王认出少年就是从前扔进河里的男孩,又以给王后送信为借口想除掉他,幸得老太婆和强盗相助,再次躲过一劫并应验与公主结婚。国王不肯罢休,要他到地狱里去从魔鬼头上取三根金发,他又得魔鬼老祖母相助取回三根金发,最终和公主幸福生活在一起。作品表达了一个人道的、积极的、乐观向上的主题。
这篇童话语言也很简单。三言两语之间,时空挪移,人事变迁,主人公性格活脱表现出来。给王后送信,他只身带信启程,林中迷路,误入强盗窝,强盗的老祖母告诉他强盗们回来要杀掉他,少年说“无论谁来,我都不怕”,他“四肢朝长凳上一伸,便睡着了”。若是常人早就吓得魂飞魄散了,他却若无其事,躺下睡觉。国王两次没有害死他,于是就要他到地狱去拿魔鬼的三根金发,他说:“我一定要去拿金头发来,我不怕鬼。”正是他的勇敢感动了魔鬼的老祖母,在她的帮助下得到了三根金发。简洁的对话,彰显出少年一往无前,义无反顾,无所畏惧的精神。
这篇童话也巧妙地运用了巧合。第一次巧合是国王把装着男孩的箱子摔到大河里,凑巧的是箱子“没有一滴水透进去”,他被磨坊伙计救起,送给磨坊老板养大到十四岁。第二次巧合是国王因为躲避雷雨巧遇少年,方才引出第二次、第三次加害。
这篇童话也同样显示出格林童话善恶报应的思想。少年得以与公主幸福生活,国王则当了摆渡的船夫。
2.《海的女儿》赏析
汉斯·克里斯蒂安·安徒生( Hans Christian Andersen,1805-1875),丹麦作家,诗人,因为他的童话故事而世界闻名。他最著名的童话故事有《小锡兵》《海的女儿》《拇指姑娘》《卖火柴的小女孩》和《丑小鸭》等。安徒生生前曾得到皇家的致敬,并被高度赞扬。他的作品被译为150多种语言,成千上万册童话书在全球陆续发行出版。他的童话故事还激发了大量电影、舞台剧、芭蕾舞剧以及电影动画的制作。
《海的女儿》是安徒生童话中的精品,也是唯一感动他自己的作品。作品高度赞美了海的女儿为了王子的幸福而舍去了自己生命的牺牲精神和高尚情操。
海王小公主高贵而美丽,她眷恋人间广阔的天地,一个偶然的机会,她救起了一个在风暴中遇难的王子,并爱上了王子,从此,她宁愿放弃三百年的寿命,放弃海底王宫舒适高贵的生活,甚至放弃了她美丽的歌喉,而且还要忍受鱼尾变成嫩脚的每走一步都像踩在刀尖上一样的痛楚。然而她的一切付出无法让王子知道,始终无法得到王子的爱情。她经受了磨难,经受着王子的误解、失恋乃至生与死的考验,她要获取的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的不灭灵魂。她的勇敢、善良、舍身为人……都是在命运燧石的敲打下,大放异彩。但是,阴差阳错啊,她还是无法得到一个灵魂。人鱼公主是顽强和坚定的,她选定了自己的道路就绝不回头,终于,她得到了自己铸就灵魂的机会,以图日后涅槃。小人鱼既没有获得人的灵魂,也没有获得王子的爱情,在一个接一个严峻的考验之后,在肉体和精神的磨砺煎熬之后,小人鱼谁都不再依靠,紧紧依赖着自己的精神,踏上了寻找不朽灵魂的漫漫旅途。
童话的结尾,安徒生安排了小人鱼复活并获得高贵灵魂的希望结局,符合他始终不渝的宗教信仰。化为泡沫的小人鱼在温暖阳光的照耀下融进了玫瑰色的云彩成为生命体中的一部分。小人鱼的确毁灭了,但又重新获得了生命,再经受三百年的考验,她将能创造一个不灭的灵魂!
安徒生这篇童话,融入了自己的生命体验和爱情体验。安徒生的爱情无论是纯精神的,还是被动的,都是不幸的。一次次不幸的恋爱都已化成灵魂深处永不磨灭的化石,傾注在童话里的爱情蕴藏着他刻骨铭心的痛。人生苦短,世间凡人理应珍惜生命,把自己塑造成一个具有高尚灵魂的人!
3.《稻草人》赏析
叶圣陶(1894-1988),原名叶绍钧,字秉臣,江苏苏州人,著名作家、教育家、编辑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他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是文学研究会在创作上最有成绩的作家,也是五四时期除鲁迅之外最重要的现实主义小说家。他创作了我国第一部童话集《稻草人》和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小说《倪焕之》(1929年),著有《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
童话《稻草人》是中国现代童话灿烂天空的一颗晨星。
1923年,叶圣陶出版了中国第一部原创童话集《稻草人》,收入了1921年11月至1922年6月间创作的23篇童话,并以《稻草人》命名,可见这篇童话的地位之高。
童话主要情节是写看守稻田的稻草人一夜之间亲眼看见的三件事:第一件事,目睹自己的主人,一个可怜的农村老太太的悲惨遭遇;第二件事,一个渔妇和他的病孩在死亡线上挣扎;第三件事,一个被逼卖身而走投无路的女人投河自尽。
稻草人把旧时代现实人生的苦难和不平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却又无能为力,这正好体现了旧中国知识分子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甚至对弱小生灵也一视同仁的情怀。当鱼向他求救时,稻草人说:“我的心不但愿意救你,并且愿意救那个捕你的妇人和他的孩子,除了你、渔妇和孩子,还有一切受苦受难的……请你原谅我,我是个柔弱无能的人哪!”《稻草人》既表现了对身处绝境的鯽鱼的悲悯与同情,也表现了作者同情弱小的真实情感。
《稻草人》“融化了许多‘成人的悲哀’在里面”,“把成人的悲哀显示给儿童”(《稻草人序》),作品鲜明地体现了“为人生”的儿童文学思想。
《稻草人》依托现实,写出了稻草人的物性,奇妙的幻想展现了稻草人的人性。物性与人性的结合,现实与幻想的交融,蕴涵着丰富、热烈而又沉郁的想象。当稻草人看见女人投河自尽而又无能为力时发出“天哪,快亮吧”的呐喊,寄托了作者渴盼光明早点来临的热切期待。看见“她忽然举起胳臂,身体像倒下一样向河里窜去”,稻草人“就昏过去了”,表达了作者甘愿牺牲自己拯救弱小的精神,“他的对于人世间的希望,遂随了《稻草人》而俱倒”。
4.《爱丽丝漫游奇境记》赏析
刘易斯·卡洛尔(1832-1898),原名查尔斯·勒特威奇·道奇生,英国作家,他多才多艺,兴趣广泛,在小说、诗歌、逻辑等方面均有很高的造诣。而以《爱丽丝漫游奇境记》享誉全球。这篇童话是作者给友人子女所讲的故事,后在友人的怂恿下发表,出版后引起轰动,成为世界文学中出版次数最多、出版量最大的名著。
《爱丽丝漫游奇境记》以梦幻方式,用无逻辑的幻想,串联了一系列异想天开的故事。其中的奇幻境界令人目不暇接,情节的发展扑朔迷离。它的语言幽默诙谐,完全摆脱了教训的口吻,有很强的娱乐性。同时,这部童话也流露出对世道人情的绝妙讥讽,因而,也为成年人所欢迎。他的这种独特风格,对后来的童话创作产生了极深广的影响。
二、童话创编
童话就是周作人说的“鸟言兽语”,让猫狗说话,让小花小草说话,这是孩子们最早认识世界的方式。巫婆、魔鬼是外国童话里的主人公,神仙之类的是民间故事里借来的。苏联著名作家高尔基说过,“从事儿童文学的作者,必须估计到读者年龄的一切特点。否则,他写出来的书,就是没有对象的,小孩子既不需要,大人也不需要。”因此,一个童话作者在创编童话的时候,首先要定位是给哪个年龄层次的儿童写的,才能做到有的放矢。一般说来,适合幼儿园和小学生看的童话是纯粹的童话,大点孩子看的童话从某种意义上说都是幻想小说。就童话创编而言,创编者各有自己的喜好。下面简单谈谈童话创编的技巧。
(一)吸取生活的源泉
文学作品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童话所表现的尽管是一个幻想的、超现实的世界,童话幻想尽管千变万化、上天入地,但无论怎样变化,怎样超现实,都会留有某些现实生活的影子。比如安徒生写“丑小鸭”如何经过一段艰辛曲折的生活道路而最终成为一只美丽的白天鹅的,其实“丑小鸭”的故事正是安徒生自己一生奋斗拼搏的童话式的缩影。童话作家的灵感往往来源于现实生活的某点触动。比如童话家周锐每天上下班都要挤公共汽车,挤呀挤就幻想出了一篇叫作《挤呀挤》的童话,写的是挤车所发生的有趣故事:有感于车太挤,工程师发明了一辆可以自由伸缩的橡皮车厢公共汽车,服装师发明了一种可以抗压、抗拉、抗撕扯,纽扣又可摘下安上的“挤车服”,气功师则发明了一种“气功防小偷法”,电气师又发明了一种可以借助体能发电的“体力发动机”,可以带动汽车内的电扇……这些有趣的想象使这篇关于挤车的童话变得趣味盎然
(二)童话创作的思维训练
童话的思维是一种非常特殊的思维,它既与幻想、联想密切相关,又与现实生活在头脑中的映象不可分割。所以,要学习创编童话,首先就要培养一种童话式的幻想思维能力,养成童话思维的习惯。其次才能进一步学习童话创作的表现技巧。那么,我们如何来培养童话的思维能力呢?下面介绍几种简便易学的童话幻想思维训练的方法。
1.以图串思
初学创编童话者往往不知从何入手,我们不妨先找些具有童话色彩的无文图画,依据图画所提供的内容,充分发挥想象“看图作文”,以此作为创编童话的初步形式,这样就容易多了。先练习从多幅画(指三幅画以上)开始,只要我们一幅幅编写下来,尽可能地加以想象,肯定能写出一个完整的童话故事来的。少儿报刊上经常会刊登一些有趣的、童话色彩浓厚的多幅漫画或无文童话故事,这些都是练习编写童话的好材料。重要的是一定要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大胆地去幻想,不要拘泥于图画原本,要能够看到画面以外的东西,使情节、故事更丰富更精彩。然后,再试着用单幅图来编写童话。这需要我们通过想象、联想把单幅图扩展成多幅图,然后再依据想象中的多幅图把故事编写出来。
2.以物串思
这里的物指的是玩具、实物。玩具和实物是立体的、活动的,可以随意移动、随意组合。在玩玩具的时候,孩子们会按自己的心意,把它们摆成各种各样的游戏阵形,如男孩子爱玩“打仗”“太空堡垒”“宇宙大战”,女孩子爱玩“过家家”“看医生”“动物园”等等。在游戏中你一定会很投入地替各种角色说话、动作与思维,其实这时候你已经完全进入了童话的角色,过去或者你没有意识到这也能编童话,现在你不妨有意识地利用一下这些童话的角色,发挥自己的想象,在玩玩具的同时,大胆地想象一下各种玩具角色的主要特点和性格,以及它们互相之间会有什么关系,会发生一些什么样有趣的故事,经过怎样,结果又如何。一边玩,一边编,玩完了,一篇童话的构思也就完成了,再把它记录下来。这种游戏既可以一个人玩,一个人给各种角色配音配戏,也可以和几个小朋友一起玩,每人代表一个角色说话和活动,然后再一起来编成故事写下来。这样,想象力也在玩中得到了培养与发展。
3.以词串思
我们还可以运用词语串联的方法来编写童话,培养幻想思维的能力,我们不妨给每个人分别在纸上写一个词语,如“兔子”“太空人”“机器猫”“激光炮”“宇宙飞船”“蜜蜂”“青蛙”等,你爱怎么写就怎么写,不受拘束。然后折好,每人抽取两张,展开联想,分别编出与这两词有关的童话故事来。如抽到“太空人”和“青蛙”这两张,你便可以设想一下“太空人”“青蛙”之间有什么联系,他们之间会发生什么有趣的事情。如果用这一组词来进行联想,结果定然是丰富多彩的。
(三)讲究虚实
所谓的虚指的是童话的幻想,而所谓实指的是现实生活的因素在童话中的体现。我们知道童话是一种幻想性的文学,具有很强的想象因素,但童话同时又是一种现实生活的折射,它所体现的是一定的生活本质和精神。童话的成功关键在于如何成功地将现实与幻想融为一体,创造出一个既有现实生活的影子,又完全不同于现实世界的童话幻想的世界。这就需要处理好童话的虚与实的关系。比如,童话《老飞机》(《娃娃画报》1992年第3期),说的是一个有关一架老飞机的传奇故事,大意是这样的:有一架老机,打仗的时候立过大功。现在它有点飞不动了。机场场长请它退休了,但老飞机还不服老。一天,它趁场长不注意,“呼”地飞上了天。但很快它发现翅膀直发抖,它一个劲地直往下掉,“不好!”老飞机突然发现下面是个美丽的儿童公园,有很多孩子被吓坏了,老飞机用力掉转机头,一头扎入了旁边的湖水中。后来,老飞机被打捞了上来,并被修好留在了儿童公园,成为孩子们圆航天梦的好伙伴。
这里老飞机浓缩着许多人类的情感,尤其是老人情结:它的不服老,渴望老有所为、发挥余热等等都是生活中的老人很普遍的情感。
(四)巧设悬念
所谓悬念,即读者、观众、听众对文艺作品中人物命运的遭遇和情节的发展变化所持的一种急切期待的心情。悬念是设立故事情节不可缺少的艺术手法,能推动故事情节一步一步向高潮发展,吸引读者步步深入,最后悬念解开,故事结束,令读者有一种恍然大悟之感。比如,安徒生的《丑小鸭》中,“丑小鸭”始终像一个谜紧紧抓住读者的心。它为什么长得与别的鸭子不同,它真的是一只鸭子吗?它受到鸭子们的嘲笑,最后的命运会怎样呢?这就是悬念的设置。为了揭开这个谜,作者为“丑小鸭”设置了重重困难和矛盾冲突:丑小鸭被赶出鸭场,接着又差点被猎人打死;好不容易被一位老太婆要收留,却又遭到母鸡和雄猫的嘲笑……这一切为丑小鸭命运突变的高潮做了很好的铺垫。因此,我们觉得童话故事情节的发展应始终牢牢把握三个要点:一是要悬念不断,要始终让读者心存好奇和期待:下面怎么了?结果会怎样?而且每一次变化都要出人意料给人或紧张、或忧虑、或惊喜、或惊讶之感。二是讲究情节环环相扣,一波三折,引人入胜。三是适当穿插有趣情节,打破忧伤、沉闷的气氛。比如,在叙述丑小鸭的悲苦经历时,作者就时不时穿插一些有趣的细节,对缓解悲伤气氛起到了很好的调节作用
(五)运用变形
变形实际上是一种极度的夸张。特指在艺术想象中,有意识地改变原有形象的性质、形象、特征等,并以异形出现,使之更具表现力。变形想象与夸张想象的区别在于:夸张想象还保留客观事物原有的面目,而变形想象则连面目也丢弃了,呈现给读者的是全新的异形。
变形分局部变形和全部变形两类。所谓局部变形就是将人体或物体的某一部分变形。比如,科洛迪《木偶奇遇记》中的匹诺曹,说了谎之后鼻子就不可思议地变长了。而全部变形则是指整体形象的变形,比如,格林兄弟《青蛙王子》中的青蛙王子是因为中了魔法而由王子变成丑陋的青蛙。运用什么变形法要视童话情节发展变化的需要而定。
全部变形,可借助魔法和意念变形。前者最典型的就数《西游记》中孙悟空与二郎神交战的情节了,孙悟空一变再变,二郎神一次又一次识破孙悟空的把戏,也一变再变,其紧张的打斗扣人心弦。这大概就是《西游记》如此吸引孩子喜爱的重要因素吧。意念变形就是在童话创作时根据创编需要,随心所欲进行变形。比如,意大利作家罗大里的《不肯长大的小泰莱莎》,小泰莱莎因不想知道战争的残酷而不愿长大,她就总是那么小小的;但是,后来为了承担照顾全家的责任,她又想自己长大一些,于是,她果真长大了一些;再后来,为了对付强盗,她又命令自己变成了巨人。制服强盗后她又渐渐变小,成为一个中等身材的、全村最漂亮的大姑娘。变形形象的塑造,全凭作者独特的艺术感觉和大胆丰富的艺术想象,重要的是不拘一格,摆脱常规思维定式,敢于突破现实客观规律的束缚。
(六)借鉴与创新
民间童话中有很多定型化的表现形式和表现技巧,它们使民间童话变得非常的通俗易懂而又饶有趣味。一些作家也很看重这些表现形式和技巧,经常有意识地在创作中加以吸收借鉴,并有所创新。下面我们就来简单介绍一下在现代童话创作中对传统形式的借鉴与创新。
1.借鉴传统结构形式
民间童话的结构类型大都较为固定,比如三段式、循环式、对照式、梦幻式、历险式、奇遇式、寻宝式等等。这里略作一些介绍。
三段式。将性质相同而具体内容相异的三个或三个以上的事件连贯在一起。这种叙述方法使故事的人物性格和主题思想得到完整鲜明的表现,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比如,王铨美的《睡在扁担上的小熊》(《娃娃画报》1990年第10期)用的则是典型的三段式的结构方式:小熊出门旅行欲住旅店,挑三拣四总不满意,最后天完全黑了,小熊再无挑选余地,只能屈居在狐狸旅店的柴房里,靠着自己的扁担呼呼大睡。一而再、再而三的三段式故事发展,不仅将矛盾冲突步步推向高潮,而且使整篇故事充满了浓郁的趣味性。
循环式。也称循环反复式。故事情节的展开仿佛转了一个圆圈,周而复始,即以某个形象为起点,产生一连串基本相同的情节,从一个形象转到另一个形象,最后又回到起点。在循环的过程中,有反复的因素在内。比如,方轶群的《萝卜回来了》,写小白兔在雪底下找到两个萝卜,就想到小猴也很饿,去送给小猴,小猴去送给了小鹿,小鹿送给了小熊,小熊又去送给小白兔。在送萝卜的过程中,不仅情节一次次反复,几个小动物的心理活动也一次次重复。在反复中,故事中互相关心、爱护的主题得到了深化和突出。
对照式。用对照式展开故事情节,通常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以性格截然相反的人物为中心,在相同环境下,出现不同的遭遇和结局,形成鲜明的对比,用反面人物对照出正面人物,用假恶丑对照出真善美。如法国夏尔·贝洛的《仙女》、张天翼的《大林和小林》。
2.借鉴与模仿传统类型化人物与意境氛围
民间童话中的人物大多有固定的类型,比如“公主”“国王”“王子”“灰姑娘”“三兄弟”“两姐妹”“女巫”“魔鬼”等等。同时,时代背景与时空也大都不确定,而往往泛指“在某某王国”“某个小山村”或者“从前在……地方……”“很久很久以前,在……国家……”,形成了民间童话特有的固定模式,让人一听便知这是民间童话。那么,当这些特有的模式被借用来创作现代童话时,你就会有一种似乎是在欣赏传统童话的审美感觉。比如,武玉桂的《公主的猫》和《方脸盘儿和圆脸蛋儿》(《娃娃画报》1993年第7期,1991年第3期)就非常出色地借鉴了这种模式。
3.借鉴传统小道具
民间童话往往借助一些具有神奇魔力的小道具为核心来演绎故事。如《白雪公主中的“魔镜”,《阿拉丁和神灯》中的“神灯”等等。这些具有神奇魔力的小道具一旦被用于现代童话的创作中,也一定会使现代童话染上神奇的魔力。比如朱丽蓉的《000报警电话》(《娃娃画报》1994年第3期)设计的小道具是一部号码为“000”的报警电话。“000”显然就带有了童话的幽默与趣味。在故事展开中,作品以“000”报警电话为中心线,运用误会法,写了大熊与报警电话的趣事:爸爸、妈妈上班去之前,关照大熊带好弟弟,若有麻烦,打报警电话“000”。后来,大熊真的遇到了麻烦,三只调皮的小老虎威胁要打大熊,大熊赶紧拨了“000”报警。警察赶来教训了三只小老虎。大熊可髙兴啦,就放起了鞭炮。哪想到噼噼啪啪的鞭炮声却吓坏了院子里的小鸡。鸡妈妈气呼呼地回家拨了“000”报警。警察赶来一看是大熊,觉得奇怪:“刚才还让我来救你,这会儿你怎么欺负小鸡呢?”大熊连忙道歉:“对不起,对不起,我只是觉得挺好玩。”对大熊的无意犯错,鸡妈妈当然也就原谅了他。这篇童话的情趣全都出自这部被当作小道具的“000”报警电话,可见小道具在故事中的重要作用,因为短篇篇幅短小、故事紧凑,而小道具往往能起到凝聚故事、串联情节的核心作用
(七)误会法与巧合法
误会法是结构故事的基本手法。误会与巧合,巧做安排,便会天衣无缝,从而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比如,安徒生童话《丑小鸭》和马尔夏克的童话诗《笨耗子的故事》也都运用了误会法。“丑小鸭”误生在养鸭场里,于是,被大家误认为是一只“丑小鸭”,以至它命运多舛,一再被大家看不起。误会掀起了层层波澜,激起了读者对“丑小鸭”命运的同情和关注。而《笨耗子的故事》则让笨耗子误把声音甜美的大猫当作最合适的保姆,这一误会导致笨耗子葬身猫腹。
巧合法也是常常用来使故事更具戏剧性的重要手段。比如,葛翠琳的《野葡萄》,白鹅女为寻找吃了能使双眼复明的野葡萄,历尽艰险来到悬崖边上,不小心掉进了山涧里,巧的是山涧的淤泥救了她;后来,她又掉进深谷里,幸好几根藤茎接住了她,她顺藤一摸,找到了她要找的野葡萄,她吃了又吃,“两眼忽然明亮了”。淤泥和藤茎救了她,巧就巧在藤上竟然结着野葡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