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需要童话,童话属于童年。
童话的基本特征是幻想,而且是最丰富、最自由的幻想,因而童话是激发儿童想象力的最好文学样式。童话把现实中复杂的问题单纯化、深奥的问题浅显化、严肃的问题轻松化,让一些抽象的道理和道德观念自然地潜入儿童的思想之中;而且童话有完美的大结局,能够增强儿童的信心,激发儿童对现实世界的憧憬和向往,对儿童认识世界起到了很好的正面引导作用。童话作品能把小读者带入一个神奇而诱人的世界,引导他们去向往、去思考、去奋斗。生动的形象,精辟的比喻,自由飞翔的幻想,可以帮助他们了解本来比较艰深的思想道理,培养他们的想象力。
儿童的世界是一个奇妙而梦幻的世界,一个充满灵性的天地。幻想是童话最大的特点,童话最为集中地体现了儿童文学的特质,符合儿童的天性,符合儿童的思维特点,最易为儿童所接受,对于我们的孩子来说接触最早的、最多的文学体裁便是童话,孩子的童年不能没有童话相伴。
然而,现行童话故事教学大多还停留在“教师讲故事——幼儿听故事——教师提问故事的名称、人物、情节及讲了一件什么事”的固有模式上,让幼儿被动地接受故事,达不到预期的教学目标。那么,童话,如何教才有效?童话教学必须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幼儿实际情况认真选材,这样才能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在童话的教与学中我们可以这样教。
我们可以依循幼儿天真、好奇、无拘无束、富于想象的年龄特点,将幼儿喜闻乐见且直观形象的绘画手段或动漫影视运用到童话故事教学中;可以站在儿童的角度,突显童话的口语性,让儿童复述童话,并引导儿童把幻想的童话故事当作真实的故事来讲述,通过童话幻想的翅膀,唤醒童话真实的内质,使孩子真正达到学习童话、接受教育之目的;可以通过角色置换法让儿童来表演童话,从故事情节中提炼一个角色或者让学生自己为自己选取喜欢的角色,将他们带入童话情景中,再以这个角色的身份参与课文内容,使他们达到跳出旁观者的身份,完全沉浸到童话所描绘的幻想世界中去的境界;可以紧抓住童话中的某个兴趣点,激发学生再阅读的兴趣,强化延伸教学给孩子们发挥其创作才华的机会,引导儿童试着给童话做个续编或改写,从而发展儿童的想象力、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等等。
注:教法点拔案例
小蝌蚪找妈妈
暖和的春天来了,池塘里的冰融化了,柳树长出了绿色的叶子。
青蛙妈妈在泥洞里睡了一个冬天,也醒来了。她从泥洞里慢慢地爬出来,伸了伸腿,扑通一声,跳进池塘里,在碧绿的水草上,生下了许多黑黑的、圆圆的卵。
春风吹着,阳光照着,池塘里的水越来越暖和了,青蛙妈妈生下的卵,慢慢地活动起来,变成一群大脑袋、长尾巴的小蝌蚪。
小蝌蚪在水里游来游去,非常快乐。
有一天,鸭妈妈带着小鸭子到池塘来游水。小鸭子跟在蚂后面,囑嘎嘎叫着。小蝌蚪看见了,就想起了自己的妈妈。
他们你问我,我问你:“我们的妈妈在哪里呢?”可是谁也不知道。
他们一齐游到鸭妈妈身边,问:“鸭妈妈,鸭妈妈,您看见过我们的妈妈吗?您告诉我们,她在哪里?”
鸭妈妈亲热地回答说:“看见过。你们的妈妈有两只大眼睛,嘴巴又阔又大。好孩子,你们到前面去找吧!
“谢谢您,鸭妈妈!”小蝌蚪高高兴兴地向前面游去。
一条大金鱼游过来了,小蝌蚪看见大金鱼头顶上有两只大眼睛,嘴巴又阔又大。他们想:一定是妈妈来了,就追上去喊:“妈妈!妈妈!”大金鱼笑着说:“我不是你们的妈妈。我是小金鱼的妈妈。你们的妈妈肚皮是白的,好孩子,你们去找吧!”
“谢谢您!金鱼妈妈!”小蝌蚪又向前面游去。
一只大螃蟹从对面游了过来。小蝌蚪看见螃蟹的肚皮是白的,就迎上去大声叫:“妈妈!妈妈!”
螃蟹摆着两只大钳子,笑着说:“我不是你们的妈妈。你们的妈妈只有四条腿,你们看我有几条腿呀?”
小蝌蚪一数,螃蟹有八条腿,就不好意思地说:“对不起呀,我们认错了。”
一只大乌龟在水里慢慢地游着,后面跟着一只小乌龟。小蝌蚪游到大乌龟跟前,仔细数着大乌龟的腿:“一条,两条,三条,四条。四条腿!四条腿!这回可找到妈妈啦!”
小乌龟一听,急忙爬到大乌龟的背上,昂着头说:“你们认错啦,她是我的妈妈。”
大乌龟笑着说:“你们的妈妈穿着好看的绿衣裳,唱起歌来‘呱呱呱’,走起路来一蹦一跳。好孩,,快去找她吧!”
“谢谢您,乌龟妈妈。”小蝌蚪再向前面游过去。小蝌蚪游呀游呀,游到池塘边,看见一只青蛙,坐在圆圆的荷叶上“呱呱呱”地唱歌。
小蝌蚪游过去,小声地问:“请问您:您看见我们的妈妈吗?她有两只大眼晴,嘴巴又阔又大,四条腿走起路来一蹦一跳的,白白的肚皮绿衣裳,唱起歌来呱呱呱……”
青蛙没等小蝌蚪说完,就“呱呱呱”大笑起来。她说:“傻孩子,我就是你们的妈妈呀,我已经找了你们好久啦!”
小蝌蚪听了,一齐摇摇尾巴说:“奇怪!奇怪!为什么我们长得跟您不一样呢?”
青蛙笑着说:“你们还小呢。过几天,你们会长出两条后腿来;再过几天,又会长出两条前腿。四条腿长齐了,脱掉尾巴,换上绿衣裳,就跟妈妈一样了。那时候,你们就可以跳到岸上去捉虫吃啦。”
小蝌蚪听了,高兴得在水里翻起跟斗来:“呵!我们找到妈妈了!我们找到妈妈了!”
青蛙扑通一声跳进水里,带着小蝌蚪一块儿游玩去了。
后来小蝌蚪长大了,变成了小青蛙。小青蛙常常跳到岸上捉虫吃,还快活地唱着:“呱呱呱,呱呱呱,我们长大啦!我们长大啦!我们会捉虫,捉尽了害虫,保护庄稼。”
【教法点拨要点】
《小蝌蚪找妈妈》以小蝌蚪找妈妈为线索介绍了青蛙的生长过程,因其内容生动、有趣而深受低年级学生的喜爱。在课堂教学中不妨力求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改变学生上课被动和机械训练的弊端,在确定“识字是关键,学文是重点”的思路基础上,重点指导孩子们充满热情地去学文、明理。具体如下设想:
(1)先布置学生找几只小蝌蚪,注意观察它们的变化情况,并记录下来。这为学习本课做了铺垫。
(2)从课题入手,首先出示小蝌蚪有趣的图片让孩子们说说小蝌蚪是什么样子的。再结合课文内容知道小蝌蚪的样子。在学文过程中,使学生了解到,通过金鱼妈妈和乌龟妈妈的帮助,小蝌蚪一步步知道了自己妈妈的特征,并让学生一步步地说青蛙的特征,了解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3)上课前,准备好五幅画,分别为小蝌蚪、长了两条前腿的蝌蚪、长了前腿和后腿的蝌蚪、尾巴变短的青蛙、大青蛙。通过让学生看图引导学生说出小蝌蚪的变化过程,在课堂上相继贴出对应的图片。这样学生掌握小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时就轻松自如,毫不吃力。为了加深印象,拿出已打乱顺序的青蛙各个生活阶段的照片、卡片或图片依次排列,小声说小蝌蚪怎样变成青蛙的,让他们排出小蝌蚪变成青蛙的正确变化顺序。
(4)为了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迎上去”“追上去”“游过去”等三个词语及所处句子的意思。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能力和想象、表达能力。课前准备几种动物的头像,让孩子们戴上头像来表演“迎上去”“追上去”“游过去”
(5)可以“寻人启事”为载体,组织教学。首先,以“寻人启事”导入,激发学生兴趣。兴趣是一个人对某件事所表现出来的喜爱的情绪。课堂中,学生对课文的兴趣有无,直接影响着上课的质量。上课伊始,老师神秘地告诉学生,刚才在校门口看到了一张寻人启事,想看看吗?在同学们诧异声中,教师用课件出示《寻人启事》;其次,整个教学过程,始终贯穿“寻人启事”,使学生始终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而且,每次“寻人启事”的出现,都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体会到语言的准确性在生活表达中的重要性;再者,蝌蚪的身体变化过程也巧妙地通过“寻人启事”的落款人的变化,体现出来,以引起学生注意,留下深刻即象。
(6)读、说、贴学文,丰富语言的积累。首先,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学生、文本之间要形成对话和交流的关系,朗读起到了桥梁的作用。俗话说的“读书百遍,其义自见”道出了读的重要性。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理解、体会、揣摩。在教学中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读书,亲自参与理解语言文字的实践活动。根据一年级学生活泼好动、表现欲强的特点,在本课教学中采用自由读、齐读、分角色读这三种朗读方法,让学生从读中理解“迎”“追”等词语的意思,让学生联系实际生活去朗读,读后同学评价再加上老师的指导,反复练读。从读中悟出词意、句意,学生才能淋漓尽致地进行角色表演,使学生在自主、合作、轻松的氛围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其次,说——以读促说,说中理解。①说顺序。要求学生用上“先、再、接着、最后”,说明小蝌蚪的生长过程。通过学生的说来完成填空题。②说内容。在学生知道青蛙的样子以后,要求他们在寻人启事中加入青蛙的特征,把学到的内容及时与实际应用相结合。③师生小记者活动的巧妙设计,让学生不知不觉中复习巩固了课文的内容;再者,贴——据文贴画,贴中取乐。教师准备好五幅画,分别为小蝌蚪、长了两条前腿的蝌蚪、长了前腿和后腿的蝌蚪、尾巴变短的青蛙、小青蛙。通过学生看图引导学生说出小蝌蚪的变化过程,教师与此同时贴出对应的图片。这样学生掌握小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时就会轻松自如,毫不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