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答:(1)公共政策制定的主体是掌握着公共权力,能够做出权威性决定的组织与个人。
(2)公共政策制定过程是一种利益的分配过程。
2、答:(1)政策监督。
(2)政策控制。
(3)政策调整。
3、答:我国政策监控机制目前存在的突出问题是,除执政党系统和行政系统的政策监控之外,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司法机关、社会舆论等主体的政策监控均存在着功能弱化现象,即存在着不敢监控、监控不力或失职之类的问题。
为了解决我国政策监控机制的功能弱化现象,必须采取如下的对策措施:
(1)建立健全法律体系,用法律规范公共政策的制定、实施、评估及终结等各个环节;
(2)制定可行的制度程序与具体的实施细则;
(3)提高监控者的素质;
(4)完善政策监控的辅助手段;
(5)增加舆论的透明度。
4、答:政策调整是指在政策监督和控制所获得的有关政策系统运行(尤其是政策执行的效果)的反馈信息的基础上,对政策方案、方案与目标之间的关系等进行不断的修正、补对政策方案、方案与目标之间的关系等进行不断的修正、补充和发展,以便达成预期政策效果的一种政策行为。在某种意义上说,政策。调整是政策方案的重新制定和执行的过程,或更准确说,是政策方案的局部修正、调整和完善的过程。
政策调整的内容主要包括问题的重新界定、目标的重新确定和方案的重新拟定等方面。
5、答:ABCD。
6、答:(1)心理上的抵制。
(2)现存机构的持续性。
(3)反对势力的联合。
(4)法律上的障碍。
(5)终结的高昂代价。
(6)行政机关的联盟。
(7)利益集团的阻碍。
(8)社会舆论的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