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过去长期以的认识是:秦始皇是以李斯等人所规范处理后的小篆来统一六国文字的。我们就先了解一下小篆的相关情况。
一般说来,小篆也就是秦篆。按照《汉书·艺文志》以及《说文解字·序》中的记载,是秦始皇命李斯等人所作,其方法是在《史籀篇》中文字的基础上省改而来的,而《史籀篇》中的文字一直认为是大篆的代表。不过随着出土文献资料的日益丰富,学术界已经逐渐认识到小篆在战国后期秦国文字中已经开始形成了,但是其最终的定型则确实在秦始皇统一六国“书同文”之后。而“小篆”和“大篆”的区别,有的学者认为结合古书的记载及实际的文字材料来看,小篆指的是经过规范处理过的秦篆,而大篆则指代历史上通行过的秦篆。
在目前所能看到的传世文献中,收录小篆形体最全的一部书是《说文解字》,学者们一般简称为《说文》。它是我们今天能够知道的篆文形体结构的一个最重要的来源。接下来我们一起学习《说文解字》的相关内容。
《说文》的基本情况:
1.十四篇,五百四十部,九千三百五十三文,重一千一百六十三,解说凡十三万三千四百四十一字。
2.今叙篆文,合以古籀
3.部首的排列顺序是“始一终亥”,排列方式为“据形系联”和“以类相从”。
4.对于每个字的解释,先释字义,后析字形,最后释音。
对《说文》的评价:
1.创立部首编排法,以五百四十部统摄全书文字,是对汉字系统形体内部关系的重大发现,为历代字书编纂所应用。
2.字形方面,保存了九千多小篆、五百多古文以及二百多籀文,这些形体是沟通今古文字的重要桥梁。
3.字义方面,通过字形探求字的本义,有相当的科学性。同时,其对字义的训解也是解读先秦两汉典籍的重要参考。
4.字音方面, “读若” 注音法保存了很多珍贵的秦汉时期古音材料。
5.引及前人如司马相如、京房、杜林、班固、卫宏等解经之说,此外,在释字的过程中广引先秦两汉典籍,这些都是珍贵的材料。
《说文》的局限:
1.以小篆为依据推求字的本义是很困难的。
2.对字义的阐释有时不够准确。
3.《说文》中用以贯彻解释字形结构的“六书说”具有一定的局限。
最近一些年有学者提出隶书在秦代的应用更为广泛,说秦始皇是用隶书统一的文字也是有可能的。那么隶书是如何产生的?它产生于何时?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学习一下隶书的相关内容。
关于隶书的起源,过去一直流传着“程邈造隶”的说法。通过最近几十年对出土文献的研究,学者们一般认为隶书是战国晚期从秦文字中脱胎出来的。因此,“程邈造隶”之说是不可信的。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清楚的了解到在战国晚期的秦文字中已经有了明确的隶书写法。那么隶书与小篆相比,形体上具有哪些差异呢?
通过以上的讲解我们可知:隶书与小篆相比,其字形具有明显的特点:一般来说,篆书用笔圆转,隶书用笔方折。当然这是字形上给人的直观的感觉,根本的区别在于字体结构间的巨大不同。隶书更进一步,用笔画符号破坏了象形字的结构。裘锡圭针对隶书对篆文的改造,总结了以下几个方面:
1.变曲为直
例字:日、女、大、木、人、目、车
2.合并笔画
例字:襄、无、农、展、迁、春、奉、曹
3.省略笔画
例字:雷、屈、香、犁
4.偏旁变形:在篆文里, 一个字作为偏旁与独立成字没有明显区别。在隶书里则不然。
5偏旁混同(往往由以上几种导致)
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说:小篆和隶书实际上是两个系统,标志着汉字发展的两大阶段。汉字发展到隶书,就进入了今文字阶段。
下面我们进入学以致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