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汉语拼音方法实施以前,古人曾经有过一些为汉字注音的方法,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反切注音法,反切的发明标志着古人对于声韵调有了比较科学的认识。
古人的注音方法是逐渐改进的。汉代人为了读懂先秦的典籍,一直在探索为汉字注音的方法。在探索的过程中发明了“譬况”“读若”(读如)“直音”等注音方法。
1.譬况注音法
《颜氏家训·音辞》“逮郑玄注六经,高诱解《吕览》《淮南》,许慎造《说文》,刘熙制《释名》,始有譬况假借以证音字耳。”请看下面的例子:《淮南子·地形篇》“黑色主肾,其人惷愚”。高诱“惷,读人谓惷然无知之惷,笼口言乃得。”除了所谓的“笼口”外古人还常用闭口、横口、长言、内言、急言等。
2.读若(读如)法
《说文解字》:“芨,读若急。”
《诗经·魏风·伐檀》:“彼君子兮,不素飧兮”。郑笺:“飧读如鱼飧之飧。” 与读若、读如等类似的,当时还常用读为、读曰来给典籍中的文字注音。如《诗·卫风·氓》“淇则有岸,隰则有泮”。郑玄笺:“泮读为畔”。
3.直音法
所谓的直音法就是用一个汉字为另一个汉字注音。
《汉书·高帝纪》:“已而有娠,遂产高帝。”颜师古引孟康注:“娠音身。”
《汉书·地理志》:“莲勺”。颜师古引如淳注:“音辇酌。”
《汉书·律历志》:“旁有庣焉”。颜引郑氏注:“庣音蚕月条桑之条。”
以上的几种注音方法为解决疑难字的注音问题提供了便利,但是这些方法都存在一些弊端。如直音法有时难以为所需注音的汉字找到同音字或者所找到的同音字比需要被注音的字还难就失去了意义。譬况法、读若法等有时候很难准确的表达读音。因此,需要一种更为科学的注音方法取代以上的几种。
1.反切及反切的方法
何谓反切?用两个汉字拼出另一个汉字读音的方法叫反切。这两个字中的前一个字叫反切上字,或简称切上字,后一个字称反切下字,或简称切下字。
丁度等《礼部韵略》:“音韵辗转相协谓之反,亦做翻;两字相摩以成声谓之切。” 李汝珍《李氏音鉴》:“反与切,其义何也?对曰:‘反者,《毛诗·卫风》笺云覆也;切者,《淮南·原道》注摩也。所谓反切者,盖反复切摩而成其音之义也。’”反切的方法:反切上字取声母,反切下字取韵母及声调。这就要求反切上字与被切字双声,反切下字与被切字叠韵。
同,徒红切;冬,都宗切;谭,徒含切; 都,当孤切;榜,北郎切;号,胡到切。
在隋唐以前,反切上下字之后一般用“反”字,唐代以后一般用“切”字。顾炎武《音学五书·音论》:“反切之名,南北朝以上谓之反,孙愐《唐韵》谓之切,盖当时讳‘反’字。”由于反切上下字分别与被切字的声、韵、调相关,因此,反切的发明说明古人对于音节中的声韵调已经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相比于此前的几种注音方法也更科学。
2.反切的弊端及改良
古反切的弊端:切上字与切下字过多。以《广韵》为例,反切上字472个,反切下字1232个。有时,反切上字与反切下字比被切字不常见。 一,于悉切。 八,博拔切。最后,由于语音是不断演变的,而反切中被切字与反切上字、反切下字的语音都有联系,一旦切上字或切下字其中之一的语音发生了变化,势必就会导致整个反切读音的变化,最后就会导致有些反切无法切出准确的读音。以《广韵》为例,该书中大多数反切按今天的读音方法已经难以拼出正确的音。如:古胡切孤、符分切汾、必邻切宾,徒敢切淡、古奚切鸡、直庚切澄、苏雕切萧,胡鸡切兮、语求切牛,五会切外、莫教切貌、所奸切删。
由于反切存在的这些弊端,从宋代开始,学者们便对其进行适当的改良,最终目的就是让反切能够切出准确的读音。如“见”字改古电切为经电切,“悲”字改府眉切为逋眉切等,是考虑到了反切上字与被切字声母在当时保持一致。反切下字尽量采用零声母的字,如葛安切来切“干”,用结烟切来切“坚”等。此外,尽量减少反切上下字的用字,使其规律化。如“秦”字七寅切,“频”字匹寅切,“陈”字尺寅切,“人”字日寅切,“邻”字栗寅切等。对韵母相同的字尽量采用相同的反切下字,减少了很多认识上的困难。
3.对反切的评价
在汉语音韵学历史乃至整个中国语言学史上,反切的发明无疑是具有重要意义的。它更加科学、准确的给汉字读音。有了反切,古人才开始分解汉字的字音。 虽然有很多字通过反切已经无法准确的切出读音,但是这并非反切本身的问题,而主要是语音演变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