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课程学习>>第二章 反切与中古的声韵调>>知识讲解>>归纳知识


本章重点学习了反切、中古的声韵调以及《切韵》一系的韵书等相关知识。

古人的注音方法是逐渐改进的。反切发明以前,古人在探索的过程中发明了“譬况”“读若”(读如)“直音”等注音方法。所谓的反切用两个汉字拼出另一个汉字读音的方法。这两个字中的前一个字叫反切上字,或简称切上字,后一个字称反切下字,或简称切下字。反切的方法是反切上字取声母,反切下字取韵母及声调。这就要求反切上字与被切字双声,反切下字与被切字叠韵。由于反切存在一些弊端,从宋代开始,学者们便对其进行适当的改良,最终目的就是让反切能够切出准确的读音。

在传统音韵学中,声母有声、声钮、钮、音纽、字母等称呼。宋人在守温等人研究的基础上总结了三十六字母。三十六字母从发音方法和发音部位两个角度来分析当时的声母系统,具有相当高的科学性。在传统音韵学上堪称了不起的贡献。对于韵的把握可以从与韵相关的几个概念如韵、韵部、韵摄、韵目、韵类等入手。与韵头相关的需要了解的是“等”“呼”的概念,与韵尾相关的有阴声韵、阳声韵与入声韵以及对转、旁转。从中古四声到现代汉语四声的演变规律是平分阴阳、浊上变去以及入派四声 。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陆续出现了一大批韵书。这与当时的社会历史文化有密切的关系。《切韵》成书于隋文帝仁寿元年(601)年,作者是陆词,字法言。《切韵》在唐宋时期出现了一些增订之作,影响最大的就是《广韵》。《广韵》虽然距《切韵》400余年,收字大为增加,韵目、反切亦有增改,但是从整个语音系统上看,二者反映的是一个体系的语音。在王、唐残卷发现以前,学者们都是以《广韵》为工具研究《切韵》音系。一般来说《广韵》的声母有三十五个,对于其韵的相关情况可以通过戴震考订的《‘广韵’同用独用四声表》来了解其基本样貌。

 

进入你问我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