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我们讲过,古代汉语特别是上古汉语,以单音词为主。但这只是说“为主”,并不意味着“全是”单音词。实际上,在先秦古籍以及后代仿古作品中,已经出现不少复音词,在复音词中合成词占大部分。我们首先了解一下什么是合成词。
一、合成词的概念
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语素(也称作词素)组成的词叫合成词。在现代汉语词汇中,合成词占了绝大多数。合成词中,多数由两个语素构成,两个以上的语素构成的是少数。合成词主要有复合式、附加式、重叠式三种构词方式。
二、复合词
复合词是通过复合式这种构词方式构成的合成词,指的是由不同词根复合而成的合成词,这种词是古代汉语合成词中的大宗。
需要注意的是,复合词的意义是由构成该词的语素意义融合而成,而不是词素意义的简单相加。这一特点使得复合词与短语相区别开来,例如:
动宾短语“吃饭”的意思就是由“吃”和“饭”两个语素的意义相加,吃什么?吃的是饭。饭怎么了?饭被吃了。但是如复合词“社稷”,“社”是指“土神”,“稷”是指谷神,“社稷”这个词的意思就不是“土神和谷神”,而是用帝王和诸侯所祭祀的谷神和土神来作为他们统治的象征,从而表示“国家”的意思。
复合词可以根据构成词素之间的结构关系,可以分为联合式、偏正式、述补式、述宾式、主谓式等结构类型。
(一)联合式
联合式复合词是由两个词素依据并列关系有机合成的,也称作并列式。根据联合式两个词素内部的语义关系,可以分为同义、类义、反义、偏义四个小类。
1.同义
所谓同义指的是两个词素之间的意义相近,而不是指意义完全相同。因而两个同义的词素在构成复合词的时候,一般只强调其共同的一面,不同的一面常常忽略不计。例如:
(1)乏困
《左传·僖公三十年》:“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乏”指“疲乏、无力”。“困”指陷在艰难痛苦或无法摆脱的环境中。两个语素都表示“困难”的意思,合起来“乏困”这个词表示困难,在文中的意思体现为在食宿方面的不足。
(2)和睦
《左传·成公十六年》:“上下和睦,周旋不逆。”“和”指“相安、协调”,“睦”指“和好、亲近”。两个语素都表示“和谐友好的关系”,合起来“和睦”这个词表示“和好相处,不争吵”。
这样的词还有“庖厨”“供给”“休息”“便利”“格式”“模样”等。
2.类义
所谓类义指的是两个词素的基本意义各不相同,但是他们反映的内容属于同一个类别。这样的词也叫同性复音词。例如:
(1)骨肉
原本是两个词,分别指骨和肉。合成一个词,就可用来借代形体,指整个身躯。如《列子·黄帝》:“心凝形释,骨肉都融,不觉形之所倚,足之所履。”又可引申来比喻至亲的关系。如《管子·轻重丁》:“兄弟相戚,骨肉相亲。”又如《韩非子·备内》:“夫妻者,非有骨肉恩,爱则亲,不爱则疏。”
(2)干戈
“干”和“戈”都是指古代的常用兵器,“干”是指盾,是古代抵御刀枪的兵器;“戈”是指用青铜或铁制成,装有长柄的横刃兵器。“干戈”用作兵器的统称,如《诗经·周颂·时迈》:“载戢干戈,载櫜弓矢”。到后来引申为一种紧张的人际关系,如“化干戈为玉帛”。
这样的词还有“社稷”“威武”“刻薄”“稼穑”“胸襟”等。
3.反义
所谓反义指的是两个词素的基本意义相反,组合起来表示一个新的概念。例如:
(1)是非
“是”和“非”表示两个对立的意义,表示肯定和否定。但是当这两个语素合在一起时候,指辨别是非,褒贬得失。如《孟子·公孙丑上》:“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2)方圆
“方”和“圆”表示两种不同的形状,这两种形状不能贴切,如“方凿圆枘”就是指方枘不能装进圆凿,比喻格格不入。这两个语素合在一起可以表示“范围”“周围”的意思,如唐朝李华《咏史》;“如何得良吏,一为制方圆。”
这样的词还有“举止”“呼吸”“早晚”“起居”等。
3.偏义
所谓偏义指的是两个语素的意义本来是相近或相对的,但由它们合成的复合词的词义却表示另一个语素上,而另一个语素仅仅起陪衬的作用,甚至仅仅凑足一个音节而已。这种偏义型的联合式复合词通常被称为“偏义复词”。这样的偏义复词可以分成类义和反义两种情况。
(1)由两个类义词素构成的偏义复词
①国家
古代诸侯的封地称作“国”,大夫的封地称作“家”,“国家”这个词偏用“国”的意思。《易·系辞下》:“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
②市井
“市”表示集市,“井”表示井水。“市井”偏用“市”的意义。《管子·小匡》:“处商必就市井。”尹知章注:“立市必四方,若造井之制,故曰市井。”尹知章的注释很好地解释了“市井”一词的构成。
③衣冠
原来也是两个词,分别指衣服和帽子.在《史记·信陵君窃符救赵》“侯生摄敝衣冠,直上载公子上坐”中,“冠”字无义,只指衣服。因为“摄”是撩起的意思,衣服能够撩起,帽子可不行。另外,这句话是说信陵君礼贤下士,亲自看看守城门的侯生驾车,侯生为了考验他,撩起破衣,直接上车去坐在信陵君的上位,写得十分传神。
(2)由两个反义词素构成的偏义复词
①休祲
“休”指吉兆,“祲”指阴阳二气相侵所形成的征象不祥的云气。用作偏义复词,“休”字无义,只指“祲”,即妖气,不祥之兆。如《战国策·唐雎不辱使命》:“此三子(指专诸、聂政、要离三个刺客)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
②利害
本指利益和害处。如《韩非子·观行》:“时有满虚,事有利害,物有生死。”用作偏义复词,只取“害”,指祸害。如《列子·杨朱》:“趋走不足以逃利害。”又如《史记·吴王濞传》:“擅强兵而别(指分兵),多他利害。”
③是非
用作词组,包括正确和错误:如《韩非子·奸劫弒臣》:“而圣人者,审于是非之实,察于治乱之情也。”用作词,指辨别是非,褒贬得失。如《孟子·公孙丑上》:“是非之心,智之端也。”用作偏义复词,只取“非”这一方面,指纠纷、争执。如《庄子·盗跖》:“摇唇鼓舌,擅生是非。”
联合式复合词先一般是由两个单音词临时组合,后来逐渐形成,最后才固定下来。这个过程大都比较长。在相当一段时间里,既可以作两个单音词连用,又可以作为一个复音词来用,同时并存,只是在不同情况下使用。另外,在这逐渐演变过程中,词义和词序可能会产生变化。因此,掌握并列复音词要注意如下几点:
1.必须根据上下文确定究竟是一个复音词还是两个单音词,即是词还是词组。例如:
【聪明】
听力好,叫“聪”;视力好,叫“明”。本是两个词,连用在一起分别表示听觉、视觉灵敏。如《管子·内业》:“耳目聪明,四枝坚固。”不过,后代“聪明”经常作一个词用,指明智、聪敏。如《资治通鉴·赤壁之战》:“孙讨虏聪明仁惠,敬贤礼士,江表英豪咸归附之。”又可引申为天资高,有智慧,如苏轼《洗儿》诗:“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
【春秋】
本来分别指春和秋两个季节。如《诗经·鲁颂·単宫》:“春秋匪懈(不懈怠,指不停止地互相替代),享祀不忒。”据考证西周以前一年只分春秋两季,所以《庄子·逍遥游》中说:“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作为一个词,泛指时间,又引申为年龄。如《史记·李斯传》:“且陛下富于春秋,未必尽通诸事。”
【水火】
“水火”可以是两个词,指水与火。如《孟子·尽心上》“民非水火不生活。”也可以是一个词,喻艰险的境地。如《孟子·梁惠王下》:“今燕虐其民,王往而征之,民以为将拯己于水火之中。”后有“水深火热”的说法。又引申为互不相容、势不两立。如《三国志·庞统传》注:“(刘备)曰:‘今指与吾为水火者,曹操也。”
2.注意词义是否产生变化。两个单音词组成双音词之后,其意义往往不是原有两个词的简单相加,而是赋予新的含义。例如:
【社稷】
“社”是土地神,“稷”是谷神,合起来却很少表示土地神和谷神,而多用来指代国家。因为土地和粮食是立国的根本,古代帝王、诸侯都要祭祀土地神和谷神,以求保祐国家。灭掉别的国家,一定要变更原有的社稷坛墠,作为政权更迭的标志。如《孟子·尽心下》:“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又如《史记·陈涉世家》:“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复立楚国之社稷,功宜为王。”
3.注意词序。并列复音词在形成过程中,词序不十分稳定,有时会颠颠倒倒的,最后才慢慢确定下来。有的发展到现代汉语,仍有两种语序(如“讲演”跟“演讲”、“直爽”跟“爽直”)有待规范化。这里只举古代汉语的例子。
【爱怜】
在古汉语中,“怜”有“爱”的意思。连用时,起先是同义复用,表示强调,后来变成一个词。在这过程中,词序不确定,有时作“爱怜”,有时又作“怜爱”。不同的书中,有不同的用法;同一书中,也会有不同用法。如《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老臣贱息舒祺,最少,不肖,而臣衰,窃爱怜之。”可同是这句话,在《史记·赵世家》中“爱怜”却作“怜爱”。而《史记·赵世家》的下文“丈夫亦爱怜少于乎”又作“爱怜”。
(二)偏正式
偏正式复合词是两个词素依据偏正关系结合而成的,偏正关系就是指在结构成分上具有修饰与被修饰的关系。一般情况下,前一个词素是“偏”,后一个词素是“正”,前一个词素修饰后一个词素。例如:
【朱门】
字面上指漆上朱红色的大门。作为词,转指豪门贵族,因为古代王侯贵族都用朱漆涂饰门户。如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诗:“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布衣】
作为词组,指布(按:据专家考证,上古棉花尚未传入,应是粗劣的麻布)制的衣服。如《汉书·王吉传》:“去位家居,亦布衣疏食”。更多的是作为词使用,则转指平民百姓,因为他们只穿布料衣服,直到老年才有可能穿丝绸。如《战国策·唐雎不辱使命》:“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
【农夫】
指务农的人,如《诗经·豳风·七月》:“嗟我农夫,我稼既同,上入执宫功。”
辨认这种偏正式复合词,可以采用一种替换的方式来替换修饰词,如“布衣”可以替换成“锦衣”,“农夫”可以替换成“屠夫”。
偏正式复合词还有一种情况,前人称作“大名冠小名”,即前面一个词素表示后面一个词素的上位概念。上位概念是“正”,下位概念是“偏”。例如:
【木瓜】
《诗经·卫风·木瓜》:“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木”是木本植物的统称,“瓜”是葫芦科植物,在这里意思就是指“瓜”。本诗中“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 投我以木李,报之以琼玖。”中的“木桃”“木李”都是“大名冠小名”的偏正式复合词。
【草芥】
《孟子·离娄上》:“天下大悦而将归己。视天下悦而归己,犹草芥也,惟舜为然。”在这里“草”和“芥”都是指草本植物,这个词常用来比喻轻贱。
(三)补充式
补充式复合词是由两个词素根据补充关系组合而成的,后一个词素补充说明前一个词素的程度、结果、趋向等。例如:
【澄清】
《北史·儒林传·张雕武》:“雕武更以澄清为己任,意气自高。”这里“清”是说明“澄”的程度和结果。这个词表示为“使变清”,在这里比喻平治天下。
【制服】
《吴越春秋·勾践阴谋外传》:“当是之时,诸侯相伐,兵刃交错,弓矢之威不能制服。”这里“服”是说明“制”的结果,意思是使用强力使之驯服。
(四)支配式
支配式复合词是由两个词素依据支配关系组合而成的,前一个词素支配后一个词素,可以理解为两个词素之间是一种动宾关系,因而也称作动宾式。例如:
【将军】
本来是个动宾词组,表示“率领军队”,“将”念作jiàng。《史记·秦始皇本纪》:“八年,王弟长安君成娇将军击赵,反,死屯留。”又可作一个主从复音词用,指“一军的统率”。春秋时以卿统军,所以卿通称将军。战国以后将军成为官名。“将”念jiāng。如《史记·陈涉世家》:“陈涉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也可作为对武官的敬称,相当于“您”。如《史记·鸿门宴》:“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屏风】
《释名》:“屏风,言可以屏障风也。”很好地说明了这两个词素之间的支配关系。表示为一种室内的陈设,用来挡风或遮蔽的器具。如《史记·孟尝君列传》:“孟尝君待客坐语,而屏风后常有侍史,主记君所与客语,问亲戚居处。”
(五)表述式
表述式复合词是由两个词素依据表述关系组合而成的,前一个词素是陈述的对象,后一个词素是陈述的内容,这种关系一般构成一种主谓关系,因而也称作主谓式。例如:
【肢解】
《韩诗外传》;“齐有得罪于景公者,景公大怒,缚置之殿下,召左右肢解之。”在这里意思是四肢被分解,是古代的酷刑之一。
【心仪】
《汉书·外戚传上·孝宣许皇后》:“公卿议更立皇后,皆心仪霍将军女。”颜师古注引晋灼曰:“仪,向也。”这个词表示内心倾向。
三、派生词
派生词是合成词的一种,它是由词根语词缀组成的合成词,所以也叫附加式合成词。在构成派生词时,词缀的位置并不固定,它可以在词根之前,也可以在词根的后面。在词根前面的词缀叫前缀,在词根后面的词缀叫后缀。根据词缀所在的位置,可以把派生词分成以下两类。
(一)前缀式
古代汉语中常见的前缀有“于”“有”“阿”“老”等。例如:
1.有夏多罪,天命殛之。(《书·汤誓》)
2.摽有梅,其实七兮!(《国风·召南·摽有梅》)
3.燕燕于飞,参差其羽(《国风·邶风·燕燕》)
4.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木兰辞》)
5.卿非狐狸,即是老鼠。(《太平广记》)
这些前缀作为词头存在,没有实际意义。
(二)后缀式
古代汉语中常见的后缀有“然”“若”“如”“焉”“尔”等,这类后缀构成的派生词大多都是形容词性的,翻译成“……的样子”。
1.“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孟子·梁惠王上》)
2.(其乐)始作,翕如也。(《论语·八佾》)
3.桑之未落,其叶沃若。(《诗经·卫风·氓》)
4.瞻之在前,忽焉在后。(《论语·子罕》)
5.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论语·阳货》)
四、重言词
重言词也叫叠根词,指的是由一个词根重叠复合而成的合成词。这类合成词大多都是描写声色形貌,整个重言词的意义与单音节词根的意义基本相同,只是更富有描写性和韵律感。例如:
1.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汉乐府·行行重行行》)
2.蜉蝣之羽,衣裳楚楚。(《诗经·曹风·蜉蝣》)
“楚楚”表示“衣服整齐的样子”。
3.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诗经·小雅·采薇》)
“迟迟”表示迟缓的样子。
下列句子中哪些是重言词,哪些是叠音词,试着进行区分并将它们分别找出来。
1.皎皎白驹,在彼空谷。(《诗经·小雅·白驹》)
2.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诗经·周南·关雎》)
3.大遂之中,其乐也融融。(《左传·隐公元年》)
4.燕燕于飞,参差其羽(《国风·邶风·燕燕》)
重言词有“皎皎”“燕燕”,前者形容白驹毛色洁白的样子,后者所述更有燕子双双嬉戏的样子。“关关”和“融融”都是叠音词,前者描摹鸟叫声,后者形容快乐的样子。
合成词种类繁多,需要在学习过程中注意梳理总结,你是否已经能够分清楚哪些是单纯词哪些是合成词了吗?接下来我们进入学以致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