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老子的生平及思想
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对于其人,学界现在仍有很多争议,对于他的生平及思想,司马迁在《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中有记载:
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摐,周守藏室之史也。
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於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网,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於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
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於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或曰:老莱子亦楚人也,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与孔子同时云。
盖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言二百余岁,以其修道而养寿也。
自孔子死之后百二十九年,而史记周太史儋见秦献公曰:“始秦与周合,合五百岁而离,离七十岁而霸王者出焉。”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老子,隐君子也。
老子之子名宗,宗为魏将,封于段干。宗子注,注子宫,宫玄孙假,假仕于汉孝文帝。而假之子解为胶西王卬太傅,因家于齐焉。
世之学老子者则绌儒学,儒学亦绌老子。“道不同不相为谋”,岂谓是邪?李耳无为自化,清静自正。
对于司马迁的记载,我们大致可以总结如下:老子可能是春秋时期楚国人李耳,与孔子同时而年长于孔子,著书上下篇;也有人认为他是与孔子同时的老莱子,注书十五篇;还有人认为他是战国时期周太史儋。
对于老子的思想我们主要通过《老子》一书来考察,今人总结该书认为“道”是世界的本原并支配着万事万物;一切事物都是由对立的两方面组成的,对立的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转化;“道”的本质是自然,人应该按道的规律办事,知足寡欲,清静无为,顺应自然。
二、《老子》的版本情况
《老子》是我们目前所能见到出土及传世文本最为丰富的古书。
传世本《老子》分上经与下经,共八十一章,约五千字。王弼(魏晋时人)注本、河上公(秦末汉初)注本、严遵(西汉末)《老子指归》、傅奕(隋唐)本是《老子》传世本中的主要四种版本。这其中又以王弼本、河上本影响最大。此四本除傅奕本外今均有整理注释本:
《老子道德经河上公章句》,中华书局2009年。
《老子指归译注》,商务印书馆,2004年。
王弼本有楼宇烈《老子道德经校释》,中华书局,2008年。
自1973年马王堆帛书发现以来,我们又可得见数种出土文献本《老子》。分别是:马王堆帛书本《老子》、郭店楚简本《老子》以及北京大学藏西汉简本《老子》。
马王堆帛书本《老子》于1973年在湖南长沙马王堆3号墓出土,共有甲乙两种写本。甲本不避汉高祖刘邦讳,因此一般认为其抄写时代当在刘邦称帝之前,乙本讳“邦”字而不避汉惠帝刘盈之讳,其抄写年代当在惠帝即位之前。马王堆帛书《老子》抄写水平不高且错讹字较多,用字不谨慎。不过其对《老子》研究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郭店本《老子》发现于1993年湖北荆门郭店村1号楚墓。共有甲、乙、丙三种抄本。它的绝大部分文句与今本《老子》相近或相同,但不分《德经》和《道经》,而且章次与今本也不相对应。楚简本《老子》分见于传世本《老子》的31章,其内容有的相当于传世本全章,有的则只相当于该章的一部分:(甲本包括今本《老子》的十九章、六十六章、四十六章中段和下段、三十章上段和中段、十五章、六十四章下段、三十七章、六十三章、二章、三十二章、二十五章、五章中段、十六章上段、六十四章上段、五十六章、五十七章、五十五章、四十四章、四十章、九章。简本乙本包括今本《老子》的五十九章、四十八章上段、二十章上段、十三章、四十一章、五十二章中段、四十五章、五十四章。丙本包括今本《老子》的十七章、十八章、三十五章、三十一章中段和下段、六十四章下段。)楚简本存2046字,约为传本的五分之二。郭店楚简本《老子》是目前我们所能见到的最早的《老子》,也是最为原始的版本。
北京大学藏西汉竹简本《老子》是北京大学2009年接受捐赠的从海外回归的西汉竹简。经拼缀后共存整简218枚,保存近5300字。并且保存了《老子上经》与《老子下经》的篇题,是目前所见保存最为完整的出土文献本《老子》。
出土文献本的老子都已经整理公布,马王堆帛书《老子》目前最为完备的是《长沙马王堆汉墓简帛集成》,该书由中华书局2014年出版;郭店楚简本《老子》在《郭店楚墓竹简》一书中公布了图版及详细的释读,该书1998年在文物出版社出版;北大简本《老子》在《北京大学藏西汉竹书》(贰)中公布,该书出版于2012年,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三、韩非及《韩非子》
韩非,是战国末年韩国的公子,与李斯均是荀子的学生。虽然荀子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但是韩非继承和发展了荀子的法术思想,同时又吸取了此前法家学派商鞅、申不害等的学说,成为法家学派集大成的人物。关于韩非的生平,《史记·老子韩非列传》有过记述:
韩非者,韩之诸公子也。喜刑名法术之学,而其归本于黄老。非为人口吃,不能道说,而善著书。与李斯俱事荀卿,斯自以为不如非。
非见韩之削弱,数以书谏韩王,韩王不能用。于是韩非疾治国不务修明其法制,执势以御其臣下,富国彊兵而以求人任贤,反举浮淫之蠹而加之于功实之上。以为儒者用文乱法,而侠者以武犯禁。宽则宠名誉之人,急则用介胄之士。今者所养非所用,所用非所养。悲廉直不容于邪枉之臣,观往者得失之变,故作《孤愤》《五蠹》《内外储》《说林》《说难》十余万言。
人或传其书至秦。秦王见《孤愤》《五蠹》之书,曰:“嗟乎,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李斯曰:“此韩非之所著书也。”秦因急攻韩。韩王始不用非,及急,乃遣非使秦。秦王悦之,未信用。李斯、姚贾害之,毁之曰:“韩非,韩之诸公子也。今王欲并诸侯,非终为韩不为秦,此人之情也。今王不用,久留而归之,此自遗患也,不如以过法诛之。”秦王以为然,下吏治非。李斯使人遗非药,使自杀。韩非欲自陈,不得见。秦王后悔之,使人赦之,非已死矣。
韩非的思想结晶就是《韩非子》一书,一般认为该书是在韩非逝世后,后人编集而成,但是文字基本均由韩非亲自撰写。全书共二十卷,五十五章。《韩非子》在先秦诸子中具有独特的风格,思想犀利,文字峭刻,逻辑严密,善用寓言,其寓言经整理之后又辑为各种寓言集,如《内外储说》、《说林》、《喻老》、《十过》等即是。
《韩非子》的通行注本是清代王先慎的《韩非子集解》,今人梁启雄的《韩子浅解》以及陈奇猷的《韩非子新校注》搜集资料较为完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