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学们,运用学到的知识,尝试分析下我们提到的案例。
到幼儿园时,小花笑眯眯地走进教室,我就站在她的面前迎接他,可小花却径直走到教室里。我牵着她的手说:“小花,你早!”她用眼睛望着我,但很快又移开了。我又说:“小花,你早!怎么跟老师打招呼?”她看了我一下,才轻轻地说:“老师早!”
孩子们正在自由地玩着积木,只见小花独自一人坐着玩衣角,她耷拉着脑袋坐了一会儿,终于微微抬起头看了看积木。我走过去问“你想玩吗?”她没说话,只用眼睛看着我。一会儿她站了起来,慢慢走了过去,还不时回过头看我,我笑着点点头,她走到了孩子们的身边......
案例中的“我”运用了什么方法呢?我们通过“我”的描述可以发现什么呢?
不难发现“我”运用的是观察法,“我”通过运用观察法,了解了小花进园后的行为状态,这是一种自然活动状态,避免了其受到外界的干预、控制而影响所得信息的真实性。我们可以发现小花已能愉快地上幼儿园了,但她在交往方面很不主动,缺乏勇气,内心的需求和希望总不敢去实现。而“我”的点头、微笑等非言语的评价无疑给了她很大的鼓舞。这孩子不是不想交往而是不敢交往,她需要老师更多的关怀和爱。
通过对上述案例的分析,你是否掌握了观察法的作用了呢?下面我们进入总结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