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课程学习>>第三章 教育与人的发展>>知识讲解>>文本学习>>第一节

第三讲 教育与人的发展



第一节:人的本质观与教育


 

教育的社会作用是通过对人的培养实现的,教育既要全面培养人的素质,又要发掘人的潜能,塑造人的个性,提升人的地位。人是教育的对象,教育能促进人的发展,但要受到人的身心发展规律的制约。教育学要阐明教育规律,成为一门真正的科学,必须深入研究教育与人发展的关系。



 

一、人的本质观的教育学意义

人是教育的对象,我们要更好地教育人、培养人,就必须遵循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和特点,必须首先全面了解人。
古希腊的苏格拉底认为人的本原在于“灵魂”,真理存在于人的心灵,人学习知识的实质就在于认识自我。所以,他确定的教育目的就是通过认识自己而获得知识,并据此在教育方法上创立了“产婆术”。柏拉图则认为人的本质在于“理念”,由于人在投生时受惊吓失去了对“理念”的记忆,因此,教育只是帮助人恢复自己所固有的知识,“学习只不过是回忆”。

中世纪以来的神学教育,根据人的“原罪”说,视教育为拯救灵魂的手段,各门学科都充斥着宗教的神秘性质,重视肉体惩罚,认为体罚能摧毁“魔鬼的基础”。卢梭之所以极力倡导自然教育,也是来自于他认为人性本来都是善的,人人生来平等,人权乃天赋。德国著名教育家赫尔巴特在教育上强调“管理”,提倡强制、监督和惩罚的重要原因也在于他认为人生来就存在“不驯服的烈性”。

中国的教育思想也同样受着人性论的影响。孟子从人性善论出发,认为人的美德来自先天,因而认为教育的作用即在于开发和发展人已有的善性,“求其放心”,教育方法上则倡导存心、养性、自求、自得。荀子认为人之性恶,但教育可以使之获得改造。所以,他主张教育的作用在于“化性起伪”,在于改造人性的恶,在于使人弃恶从善。

总之,教育思想同人的本质观紧密相连。不同的人的本质观就决定了不同的教育观。以往在教育思想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归根到底多是源于对人的本质缺乏科学的认识。

 

二、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基本观点

所谓人的本质,简言之就是指人之所以为人的质的规定性。西方思想家对人的说明,东方思想家的人性之争,都试图揭示人到底是什么,人的特有本质怎样。由于世界观和历史条件的限制,他们都未能对人的本质做出科学的说明。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人的解放的学说,他们在建构自己理论的过程中,一直极为关注人的问题。他们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世界观和方法论,把人放在人类社会的历史与现实中进行考察,首先对人的本质问题做了科学说明。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揭示是从人的一般本质和特殊本质两个维度进行的。

(一)人的类特性是“自由自觉的活动”。“一个种的全部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自觉的活动。”把人同动物的区别归结于人的自由自觉性,就是对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肯定。

(二)马克思在肯定人的自由自觉性之后,更进一步揭示了人的自由自觉性的实质表现。人类的自由自觉活动的类特征是劳动,劳动是人同动物最终区别开来的确证人的本质的生命活动。恩格斯提出了“劳动创造了人本身”的著名论断。

(三)人的本质是一切现实社会关系的总和。这是马克思主义对人的本质的最深层次的揭示,是马克思在人的本质观上的独特贡献,为我们正确认识人和人的活动及人的形成发展奠定了科学的人学基础。

确认人的本质的自由自觉性,并把人的本质归结为生产劳动,这无疑已经把人和动物最终区别开来,但马克思认为这还仅仅是对人的一般本质的揭示,还没有从更深的层次上揭示人的特殊本质。马克思一直认为,研究人的本质问题,“首先要研究人的一般本性,然后要研究在每个时代历史地发生了变化的人的本性”。这说明揭示人的本质仅指明了人同动物区别的“一般本性”是不够的,还必须进一步揭示人的历史变化的本性,即人的“独特性”。马克思经过对人的历史和现实的深入研究考察,最终揭示了真正决定人的本性发展变化的独特力量不是别的,而是社会关系。社会关系的不同,才决定了人的本质的差异性与历史变化性。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是人的真正社会联系”,“个人是社会存在物”,并在批判费尔巴哈人的本质观时明确提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三、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观与教育思想的科学变革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的人的本质观所引起的教育思想变革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观紧紧抓住人的现实性,确立了科学教育观的现实基础。我们所培养教育的人,都是生活在社会中的活生生的现实的个人,这些个人既不是抽象的,也不是孤立的,都是在特定环境下活动的具体的人。因此,科学的教育理论绝不能脱离社会现实和个体人的现实,必须以人的现实性为前提。

(二)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观,坚持人的自然性与社会性的统一,奠定了教育思想的科学出发点。马克思主义在人的本质观上是自然性与社会性的统一论。人具有社会性的一面,培养人就不能脱离社会关系搞封闭式的教育,必须依据社会关系的需要并在社会关系中进行教育;同时,人也具有自然性的一面,教育也应重视人的自然性研究,并以人的自然素质为教育的基本根据与出发点。

(三)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观确认人的本质的多样性和变化性,确立了辩证的教育发展观。人的本质是一切现实社会关系的总和,而社会关系是动态的发展变化的,这就必然决定了人的本质的不断发展变化性。教育上承认教育对象的多样性和发展变化性是科学教育观形成的重要标志。

(四)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观承认人的受动性与能动性的一致,为科学的学生地位观的确立提供了理论依据。人有主观能动作用,所以受教育者才不是单纯的客体,而是学习的主人;人又是受动的,即人的本性是可能改变的,因此,教育才具有巨大的育人力量。教育既要重视社会条件对人的影响,重视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又要尊重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与学生在教育中的应有地位。

(五)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观的共性与个性的统一,为科学教育原则的制定提供了理论基础。学生既有共性,又有个性。我们既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共性,又要发展学生的个性。我们不能用所谓的共性要求、统一要求,一个模式、一个框框来要求学生,压抑甚至剥夺学生的个性发展;当然,我们在强调培养人的个性、发展学生的专长时,也不要忘记对人的共性素质的统一发展要求。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就是我们根据人的本质观的共性与个性的统一特点而提出的重要教育原则。

总之,我们要根据科学的人的本质观的特点和要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关注全体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的共性素质与个性素质的共同发展。

 

请同学们继续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