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学们,请运用你学到的知识,结合拓展阅读尝试分析。
拓展阅读:
在漫长的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较为低下,生产劳动中没有过高的智力水平的参与,因此进入生产过程中的劳动力也无须经过正规的学校教育,学校所担负的任务也不是培养劳动者,而主要是培养进入上层建筑领域的统治人才。这时的教育与生产劳动处于分离状态,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教育的目的也主要是由当时的政治经济需要所决定的。近代机器大工业的兴起使社会的生产劳动发生了质的变化,复杂劳动取代了以往的简单劳动,新的生产力对于从事生产劳动的人提出了新的要求,即新的工艺流程需要新的知识和技能,昔日那些仅凭手工劳动积累的点滴技艺已不再适应时代的需求。这时的劳动力则不得不接受正规的学校教育,所以此时学校教育的目标也发生了质的变化:培养直接从事生产劳动的工人、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也成为学校教育的目标之一。生产力的发展打破了教育为统治阶级独占的历史,教育对象开始扩大,教育的目标不仅要培养统治者,也开始培养劳动者。让劳动者接受正规的学校教育,学习生产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虽然是统治阶级的利益需要,但在客观上为教育和文化的普及创造了条件,带来了劳动者素养的提高,也为今天的教育民主化埋下了最初的种子。
早在18世纪的一些资本主义国家里,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就开始反映到学校教育中。但在资本主义早期,究竟让不让工人受教育,让工人受多少教育都还是完全从资产阶级的利益出发的。直到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资产阶级看到了教育与生产紧密结合所创造的巨大效益,一些资本主义国家才打破不给劳动人民以教育的历史禁忌,开始推行初等义务教育制度,将培养具有一定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熟练工人、技术人员作为学校教育的主要目标之一。自鸦片战争后,近代生产技术和工艺也陆续涌入我国,几千年以培养官宦为主要宗旨的中国传统教育也发生了变化,各种实业学堂、实学书院、医学堂相继建立。这一切都说明学校教育目的必然要反映生产力的要求,生产力的要求无论受到社会关系怎样的阻碍,也必然要促使社会关系的改变并在教育目的中体现自己的要求。
教育究竟要培养什么样的人,培养具有什么素质和规格的人,固然要体现阶级意志并取决于制度的需要,即人才的质量规格首先是由政治经济决定的,但它也要受制于社会生产的发展水平。当教育所培养的人进入生产过程,作为构成生产力的基本要素时,生产力对其提出的要求将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并最终决定教育的培养规格。
通过对上述拓展阅读材料的分析,你是否掌握了生产力对于教育的决定性影响?下面我们进入总结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