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学校管理是管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领导和管理者根据教育政策和教育规律,通过一系列协调性活动,有效地整合、利用校内外各种教育资源,以提高学校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形成学校组织文化,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创造性实践活动。
2.《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共同规定校长负责制为我国现阶段的中小学管理体制。
校长负责处理学校的日常教学科研活动,完善学校的管理,校长全权代表学校并负责赋予校长决策权、指挥权、人事权和财务权,同时健全学校领导机构核心机制。校长负责制,又称“一长制“。
1. 学校管理以教育目的为出发点和归宿,学校管理的意义表现在四个方面:
①加强学校管理是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实现素质教育目标的需要
②加强学校管理是实现学校管理科学化的需要
③加强学校管理是促进广大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
④加强学校管理是充分调动教职工和学生的积极性, 推动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
2. 学校管理方法是学校管理过程中所运用的方式、手段、措施和途径。它是连接学校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纽带,是管理主体作用于管理客体的桥梁,加强学校管理方法研究对于搞好学校管理工作举足轻重。学校管理方法具有目的性、多样性和灵活性的特点,从一般意义上对学校管理活动进行整体分析,学校管理方法可分为行政方法、经济方法、法律方法、思想教育方法和社会心理方法等。
1. 学校管理原则是学校管理人员为有效地开展一系列管理活动所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和行为准则。它是根据我国学校教育的性质、目的和任务以及管理活动的客观规律提出来的,是我国学校管理长期实践经验的总结。学校管理所要遵循的原则主要有以下几点:
①导向性原则
导向性原则是指学校管理工作首先必须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坚持 “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贯彻导向性原则,首先,学校管理工作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其次,要认真、全面地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政策;再次,要正确处理政治和业务的关系。
②整体性原则
整体性原则是指把学校工作视为一个整体,从学校整体出发,统一指挥,合理组织各个部门及各方面的力量,充分发挥整体优势,提高整体效率。贯彻整体性原则,首先,要确立整体观念,注意顾全大局;其次,要把教学作为学校管理的中心;再次,要分工合作,统一指挥。
③民主性原则
民主性原则是指在实行校长负责制的同时,要实行民主管理,充分发挥全校教职员工的积极性,共同参与学校的管理工作,依靠群众的智慧和力量,把学校工作做好。贯彻学校管理的民主性原则,首先,要调动学校全体人员的积极性,建立健全民主管理制度;其次,要依靠教师办学,充分发挥教师的积极性;再次,要发动学生,加强自我管理。
④科学性原则
科学性原则是指学校管理工作一定要按客观规律办事,正确处理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际,传统经验与现代管理科学之间的关系。贯彻学校管理的科学性原则,首先,管理思想要科学化;其次,管理方法要科学化;再次,管理手段要科学化。
⑤规范性原则
规范性原则是指学校管理必须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控制地进行,形成一套合理、稳定而有序的规范,从而实现管理的科学化、制度化、程序化、系统化,以确保学校工作稳定、健康地发展。贯彻学校管理的规范性原则,首先,要办出学校的特色,形成良好的校风;其次,在学校管理中要注重管理者对学生的示范教育。
⑥有效性原则
学校管理工作必须讲求效益,做到低消耗、高质量、高速度,力求用尽可能少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取得尽可能好的工作效果。在学校管理工作中,要使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得到科学的配置,充分发挥其作用,首先,要运用科学的管理方法;其次,要充分发挥学校人力、财力、物力、时间和信息的效能。
2. 学校管理是学校的一项重要工作。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与创造性的培养,良好的教风、学风等校风的形成,和谐校园的建设,都依赖于科学的学校管理。学校管理要遵循管理活动的一般规律,更重要的是,学校管理本身也是一种教育活动,要遵循教育教学的规律。学校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优劣。
加强学校管理是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实现素质教育目标的需要,我国已经明确提出素质教育的目标,但相当一部分学校仍存在着片面追求升学率、忽视学生主体地位等倾向,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现代社会是知识化、信息化的社会,缺乏创造性的学生是不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因此,学校应该增强管理的科学性,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学生观、教学观,这样才能切实提高教育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