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张建
性别:男
职称:教授
学习和工作经历
2001.09-2004.07 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攻读汉语言文字学专业硕士学位。
2004.09-2007.07 华中师范大学语言与语言教育研究中心攻读汉语言文字学专业博士学位
2007.07—2009.07 东北师范大学国际汉学院
2009.07—现在 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
2009.12—2012.12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博士后流动站从事博士后研究。
2014.03—2015.03 国家留学基金委公派赴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徐分校访学
承担中文系本科生现代汉语,外国留学生的汉语综合,中国概况,报刊语言,口语,汉语语法,听力,高级话题,中国文化等课程的教学工作。
承担对外汉语专业硕士研究生的汉语言专业基础,跨文化交际,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语法概说等课程的教学工作。
指导对外汉语,汉语言文字学,全日制教育硕士,在职教育硕士等专业的硕士研究生。
论文
1.《汉语标记配套型并列结构时间关联特征的象似性》,《世界汉语教学》(CSSCI)2013年第1期。
2.《篇章视角下从双宾到单宾的转化机制》,《社会科学战线》(CSSCI)2012年第12期,独撰
3.《汉语复句关联标记模式的组合经济性》,《汉语学报》(CSSCI)2012年第4期,独撰。
4.《虚指性间接宾语“他”的虚化机制》,《东北师大学报》(CSSCI)2012年第4期,独撰。
5.《偏正复句的关联标记模式与蕴涵共性——基于中国境内语言的统计与分析》,《兰州学刊》(CSSCI)2011年第4期,独撰。
6.《狭义给予类双宾句内部的典型性差异》,《兰州学刊》(CSSCI)2010年第10期,独撰。
7.《给予类双宾句的共性和类型》,《民族语文》(CSSCI)2008年第5期,第一作者。
8.《动词后数量短语的语义功能和句法属性》,《汉语学习》(CSSCI)2008年第4期,第一作者。
9.《表示动量的“遍”和“次”》,《语言教学与研究》(CSSCI)2007年第4期,第一作者。
10.《汉语动词后数量短语的句法地位及其类型学意义》,《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CSSCI)2008年第5期,独撰。
11. 《告使类双宾句内部的“典型性”差异》,《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CSSCI)2009年第5期。
12. 《广义索取类双宾句的类别及其典型性》,《汉语学报》2007年第3期,独撰。
13.《“比”字句否定式的多维度考察》,《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06年第2期,独撰。
14.《近二十年汉语动宾问题研究述评》,《湖南冶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2期,第一作者。
15.《化艰深与晦涩为奥妙和乐趣——读<邢福义选集>》,《中华读书报》(2002.10.23),独撰。
16.《“比”字句结论项选择机制探析》,《东北师大学报》(编辑学专刊)2002年。
主持人:
1.2012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现代汉语复句联结模式的类型学研究”
2.2011年度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青年项目“类型学视野下现代汉语复句连续统的构建研究”。
3.第4批中国博士后基金特别资助项目。
4.第47批中国博士后基金面上资助项目(二等资助)。
5.东北师范大学2012年度哲学社会科学校内青年交流基金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
6.吉林省教育厅“十一五”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现代汉语双宾句的‘典型性’差异及其类型学价值研究”。
7.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度校内人文社会科学青年基金项目“现代汉语双宾句的‘典型性’研究”。
参加人
8.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004度重大项目“‘动词与宾语’的多维研究与汉语语法特点的探究”课题的研究。
9.2004年度国家青年社科基金“现代汉语小句中‘五官’动词的状况与带宾规律”课题的研究。
1.专著 《现代汉语双宾句的典型性研究》,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9月。
2.合著《当代湖湘语言学者与外国语言学》,长沙:岳麓书社,2006年。
姓名:徐红
性别:女
职称:教师
学习经历
1993.9—1997.7 东北师范大学中文系 汉语言文学专业 学士
1997.9—2000.7 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 硕士
2009.9—2018.6 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 博士
工作经历
2000.7— 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 现代汉语教研室 教师
讲授过的课程有现代汉语、汉语语法学史、社会语言学导论、教师口语实训、少数民族预科班汉语精读等。
项目:
1.吉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百年汉语代词研究史,2009,参与。
2.吉林省语委“十二五”科研规划一般项目,吉林省高师院校普通话教育研究,2011,主持。
论文:
教材:
参编《语言学概论》,胡晓研主编,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