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课程学习>>第一章>>知识讲解>>文本学习>>知识点三

第一章  绪论



知识点三:现代汉语七大方言区


汉语方言俗称地方话,只通行一定的地域,是局部地区使用的语言。形成汉语方言的因素很多,有属于社会、历史、地理方面的因素,如长期的小农经济、社会的分裂割据、人口的迁徙、山川的阻隔等;也有属于语言本身的因素,如语言发展的不平衡性,不同语言之间的相互接触、相互影响等。

方言虽然只在一定地域中通行,但本身也有一套完整的系统。方言都具有语音结构系统、词汇结构系统和语法结构系统,能够满足本地区社会交际的需要。同一个民族的各种地方方言和这个民族的共同语,一般总是表现出“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的特点。汉语方言的差异性表现在语音、词汇、语法等各个方面。其中语音的差异最大,词汇的差异次之,语法方面的差别最小。

我国方言比较复杂。汉语方言可以分为七大方言区。在复杂的方言区内,有的可以再分成若干方言片(又称次方言),甚至再分“方言小片”,直到一个个地点(某市县、某镇、某村)的方言,就叫作“地点方言”,如广州话、长沙话,等等。

下面是七大主要方言区的分布情况:

1.北方方言

北方方言是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基础方言,以北京话为代表,内部一致性较强,它的分布地域最广,使用人口约占汉族总人口的73%。北方方言可分为四个次方言:

(1)华北—东北方言,分布在北京、天津两市,河北、河南、山东、辽宁、吉林、黑龙江六省以及内蒙古的部分地区。

(2)西北方言,分布在山西、陕西、甘肃等省和青海、宁夏、新疆、内蒙古的部分地区。

(3)西南方言,分布在四川、云南、贵州等省及湖北大部分地区(东南角咸宁地区除外),广西西北部、湖南西北部等。

(4)江淮方言,分布在安徽、江苏两省的长江以北地区(徐州、蚌埠一带属华北、东北方言,除外)、镇江以西九江以东的长江南岸沿江一带。

2.吴方言

分布在上海市、江苏省长江以南镇江以东地区(不包括镇江)、南通的小部分地区、浙江省的大部分地区。典型的吴方言以苏州话为代表,也有人认为,从现在的影响来看,上海话应作为吴方言的代表。吴方言内部存在一些分歧现象。杭州曾作过南宋都城,杭州城区的吴语就带有浓厚的“官话”色彩。吴方言使用人口约占汉族总人口的7.2%。

3.湘方言

分布在湖南省的大部分地区(西北角除外),以长沙话为代表,使用人口约占汉族总人口的3.2%。湘方言内部还存在新湘语和老湘语的差别,新湘语通行在长沙等较大城市,受北方方言的影响较大。

4.赣方言

分布在江西省的大部分地区(东北沿江地带和南部除外),以南昌话为代表,使用人口约占汉族总人口的3.3%。

5.客家方言

以广东梅县话为代表,使用人口约占汉族总人口的3.6%。客家人分布在广东、福建、台湾、江西、广西、湖南、四川等省,其中以广东东部和北部、福建西部、江西南部和广西东南部为主。客家人是从中原迁徙到南方各地的,虽然居住分散,但其方言仍自成系统,内部差异不太大。

6.闽方言

现代闽方言主要分布区域跨越六省,包括福建和海南的大部分地区、广东东部潮汕地区、雷州半岛部分地区、浙江南部温州地区的一部分、广西的少数地区以及台湾省的大多数汉人居住区。使用人口约占汉族总人口的5.7%。闽方言可分为五个次方言:

(1)闽东方言,以福州话为代表,分布在福建东部闽江下游。

(2)闽南方言,以厦门话为代表,分布在闽南二十四县、台湾和广东的潮汕地区、雷州半岛、海南及浙江南部。

(3)闽北方言,以建瓯话为代表,分布在闽江上游武夷山一带。

(4)闽中方言,以永安话为代表,通行于福建中部永安、三明、沙县。

(5)莆仙方言,以莆田话为代表,通行于莆田、仙游一带。

7.粤方言

以广州话为代表,当地人叫“白话”,使用人口约占汉族总人口的4%。分布在广东中部、西南部和广西的东部、南部的一百来个县,以及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粤方言内部也有分歧,四邑(台山、新会、开平、恩平四县)话、阳江话和桂南粤方言等都各有一些有别于广州话的语音特色。

普通话和客家方言、闽方言、粤方言等,都随着华侨传布海外。

请同学们继续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