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课程学习>>第二章>>知识讲解>>文本学习>>知识点十五

第二章  语音



知识点十五:音位


一、音位简说

(一)音位及其归纳方法

前面讲过的音素,是按语音的物理属性和生理属性划分出来的最小语音单位。本节讲的音位,是按语音的社会属性划分出来的。音位是一个语音系统中能够区别意义的最小语音单位,也是按语音的辨义作用归纳出来的音类。有同等使用价值的一组音素,可归并为一个音位。在一种语言(或方言)里,人们发出的音素是很多的,比方普通话“关上啊!”[kuan ʂɑŋ  ŋA],表示韵腹的三个主要元音是三个不同的音素(前a、后ɑ、央A),三者随便互相替换,也不起区别意义的作用,所以这三个音素可以归为一个/a/音位。有些音素的不同(如“大地”[tA ti]中的[A]和[i]),能够起区别意义的作用,就要将其看做不同的音位。归纳音位的方法,通常是把一些音放在相同的语音环境中来进行替换比较,看它们是否能够区别意义,凡属能够区别意义的音,就分别归纳成不同的音位,否则就是同一个音位了。其中从辅音中归纳出来的音位叫“辅音音位”,从元音中归纳出来的音位叫“元音音位”,从声调中归纳出来的音位叫“声调音位”,简称“调位”。音素之间的差异是音质(音色)的差异。所以,由音素成分构成的音位可以统称为“音质音位”。又因为音质音位出现在固定的音段上,所以也称作“音段音位”。

声调音位(即调位)主要是由音高特征构成的,音高不是音质,所以属于“非音质音位”。因为非音质音位不受音段的局限,所以也称作“超音段音位”

(二)音位变体

一个音位往往包含一些不同的音,这些音就叫做这个音位的“音位变体”。音位变体是音位的具体表现形式,音位则是从音位变体中概括归纳出来的。音位与音位变体的关系是类别与成员的关系,也可以说是一般和个别的关系。/a/就是从具体的音位变体中概括出来的。标写它的时候,通常从各音位变体中选用典型变体的符号,同时还有找一个常见、好认、便于印刷的符号作代表,加上//,表示它是音位,不加//表示音位变体。

音位变体可分成“条件变体”和“自由变体”两类。在一定条件下出现的音位变体就叫做“条件变体”。没有环境限制,可以自由替换而不影响意义的音位变体叫“自由变体”。就是说,几种不同的读音如果可以在同一语音环境中彼此自由替换而不改变意思,这几种读音就是同一音位的几个“自由变体”。例如,在北京话里“挖、窝、歪、微、文、翁”开头的音都有两种念法:一种是双唇拢圆,略有摩擦,念作半元音[w];另一种是上齿轻轻地接触下唇,略有摩擦,念作唇齿半元音[ʊ]。这两种念法在上述字音中可以互相替换,不改变意思,所以是同一音位的两个自由变体。这两个自由变体又跟[u]构成条件变体,同属元音音位/u/。

(三)归纳音位的重要标准

语音的辨义功能、互补分布和音感差异(或“土人感”)是归纳音位的重要标准。

如果某种语言的语音差异可以造成意义的不同,这样的语音差异就有音位的对立,构成这种差异的语音特征就叫做“区别特征”。“搭的声母就存在着音位的对立。(可以用“:”表示对立的音位,标写为

的差异在于前者不送气,后者送气,所以送气与不送气的语音特征就是普通话里的“区别特征”。

区别特征的说法是从语音的辨义功能着眼的,所以应该肯定,辨义功能是归纳音位的最重要的标准。

“互补分布”说的是音位变体的分布情况。音位的不同条件变体各有自己的分布条件,决不出现在相同的位置上,因而它们的分布状况是互相补充的,这就叫做“互补分布”。/a/的音位变体[a、ɛ、A、ɑ]就是处于互补分布中的。

凡是处于互补分布中的语音差异,一般不能造成音位的对立,因而互补分布也是归纳音位的一项重要的语音标准。但是,由于在各种语言里形成互补分布的原因和情况不完全一样,所以有的音虽然处于互补分布中,但是当地人听起来差异过大,这样的音也不宜归纳为同一音位。例如,普通话中的[m]只出现在音节的开头,作声母,[ŋ]只出现在音节的末尾,作韵尾。这两个音是处于互补分布状况的,但它们在北京人的音感中有着明显的差异,所以仍应分别归纳为/m/:/ŋ/两个音位。这就是说,在运用互补分布来归纳音位的时候,还应根据当地人们的音感。音感差异也是归纳音位重要的语音标准。

归纳音位必须在同一语音系统中进行。一种语言(或方言)中有细微差别的辅音、元音是很多的,但是用来书写它的字母却越少越便于使用,用有限的字母(比如二三十个)去代表许多不同的辅音、元音,就要运用音位理论。一般用一个字母表示一个音位。音位理论对于创制或改革拼音文字、拼音方案以及语言的学习和教学都有重要意义。

二、普通话音位

(一)普通话元音音位

普通话共有/a/、/o/、/ə/、/e/、/i/、/u/、/y/、/ɿ/、/ʅ/、/ɚ/十个元音音位。

1./a/——主要音位变体有[a]、[A]、[ɑ]、[ɛ]。

2./o/——主要音位变体有[o]、

3./ə/——主要音位变体有[ɤ]、[ə]。

4./e/——主要音位变体有[e]、[ɛ]。

5./i/——主要音位变体有[i]、[I]、[j]。

6./u/——主要音位变体有[u]、[ɷ]、[w]、[ʊ]。

7./y/——主要音位变体有[y]、[ч]。

8./ɿ/——主要音位变体只有[ɿ]。

9./ʅ/——主要音位变体只有[ʅ]。

10./ɚ/——主要音位变体有[ɚ]、[ɐr]

(二)普通话辅音音位

普通话共有/p/、、/m/、/f/、/t/、、/n/、/l/、/k/、、/ŋ/、/x/、/tɕ/、、/ɕ/、/tʂ/、、/ʂ/、/ʐ/、/ts/、、/s/22个辅音音位。下面只把明显的音位变体介绍一下。

1.不送气清塞音、清擦音出现在轻声音节中时,由于读音弱,受前、后元音的影响,有时变成了相应的浊辅音。例如:

2.大多数辅音音位(除[f]等少数辅音外)在同后头的圆唇元音相拼时都双唇拢圆,即产生各种圆唇音的音位变体。例如“都[tu]”等的辅音发音时双唇都拢圆了。

3.舌尖中音/t/、、/n/、/l/和齐齿呼韵母拼合时出现带有腭化音色彩的音位变体。例如“低[ti]、你[ni]、李[li]”中的辅音分别变成[tj]、[nj]、[lj]。

4.舌根音/k/、、/x/同[ei]拼合时,由于受到[ei]韵母中半高前元音[e]的影响,发音部位前移,例如,“给、剋、黑”中的辅音实际音值就是这样。

5.鼻音/n/除了前面介绍的圆唇音之外,还有两个音位变体,一个是声母[n-],有鼻音发音的成阻、持阻、除阻三个阶段,持阻、除阻期都发音;一个是韵尾[n-],持阻期发音,除阻期不发音,有人称它作“惟闭音”。

6.鼻音/ŋ/有两个音位变体:一个是韵尾[-ŋ],持阻期发音,除阻期不发音,是惟闭音,如“当[tɑŋ]”的韵尾是惟闭音。一个是音节开头的辅音[ŋ-],有鼻音发音的三个阶段,但只出现在后续语气词“啊”的开头,“啊”[A]同前面有韵尾[-ŋ]的音节连读时因同化作用,常增有这种[-ŋ]辅音。如“唱啊”

(三)普通话声调音位

普通话的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个调类(四个调类其实就是四个调位),也可以用调值表示,成为/55/、/35/、/214/、/51/四个调位,也可以分别写成/1/、/2/、/3/、/4/四个调位。/1/的变体为[55],/2/的变体为[35]。/3/、/4/的变体如下:

轻声音节是短而弱的音节。轻声和非轻声的差别有时具有辨义作用,如“瞎子/虾子”,但是也可能没有辨义作用,例如“桌子、便宜”如果不把“子”和“宜”念成轻声音节,对词的意义不会有什么影响。

读轻声的音节,在单字中大都有本调,上面例字中的“子”本调读上声,“宜”本调读阳平,在这个意义上说,把轻声看做本调调位的变体是较适宜的。同时轻声的音高、音质都不固定,很难类型化。例如“椅子”中的“子”就比“桌子”中的“子”读音高一些。轻声是某调位的变体。轻声的四种音高,又是轻声的条件变体。类型化是音位的重要特点,轻声不能类型化,将轻声看做独立的调位是不合适的。

请同学们继续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