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课程学习>>第三章>>知识讲解>>文本学习>>知识点七

第三章 文字



知识点七:造字法


汉字的造字法指汉字的构造方式。一般地说,古代汉字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四种造字法,现行汉字同古代汉字相比又有一些特殊情况。

(一)象形

象形是以描绘事物形状来表示字义的造字法,用这种方法造的字就是象形字。例如:

古象形字有的像事物的整体轮廓,如“车、舟”等;有的像事物的特征部分,如“牛”像牛角上弯,“羊”像羊角下弯;有的除具体事物外还有必要的附带部分,如“瓜”的瓜蔓。大部分的古代象形字从现行汉字看不出原物的样子了,如“牛、马、鱼”等。后起字中也有象形字,如“丫、凹、凸、伞”等。

象形这种造字法接近图画,但复杂的事物、抽象的概念无法象形,所以单靠这种方法造的字较少,但它是构成汉字的基础。

(二)指事

指事就是用象征性符号或在象形字上加指示符号来表示字义的造字法。用这种方法造的字就是指事字。指事字可分两种。

1.用象征性符号的指事字。

(上/下):以弧向上和向下的两条长弧线(或长横线)为基准,上边和下边各加一短线表示“上”和“下”;

(三):用三条线连排表示抽象的数目“三”。

2.象形字加提示符号的指事字。

(本):原义是树根,在木下面加一点,表示树根的所在;

(末):原义是树梢,在木上面加一点,表示树梢的所在;

(朱):原义是赤心树,“木”中加一点,表示赤心的所在;

(甘):“口”内有一点,表示含着甜的东西,有甘甜义;

(刃):“刀”上加一点,表示刀刃的所在。

现行的指事字,基本是从古代的指事字演变来的。有些古代的指事字,在现行汉字中还可以看成指事字,如“一、二、三、刃”等。有些古代的指事字现在已不能看出其指事的意图,如“甘、朱、末”等,又如“寸”(),古文字原义为手的“又”加一短横,表示寸口的所在,现在也很难看作指事字了。后起字中的指事字极少。“乒、乓”是近音字“兵”减去一画,“刁”是近音字“刀”的“丿”变“㇀”,都可以看成特殊指事字。“卡”、“甩”也可以看成指事字。

(三)会意

用两个或几个部件合成一个字,把这些部件的意义合成新字的意义,这种造字法叫会意。用会意方法造的字就是会意字。会意字有以下两种情况:

1.同体会意字:用相同的部件组合。例如:

(从):两人前后相随,表示跟从。

(北):“背”本字。两人相背而立,表示方向相反。

(众):三人重叠,表示众多。

(林):双木重叠,表示树林。

(友):两手相助,引申为朋友。

2.异体会意字:用不同的部件组成。例如:

(武),从戈从止,止是“趾”的本字,戈下有脚,表示人拿着武器走,有征伐或显示武力的意思。

(休):从人在木(指树)下,表示休息。

(取):手拿一只耳朵,古代战争中对敌方的战死者割左耳,用以记功。

(明):从日从月。

(涉):从水从步,甲骨文像两脚过河。

(益):从水从皿,水从皿中流出,是“溢”的本字。

(牧):手持木棍赶牛,表示放牧。

现行的会意字多数是从古代会意字演变来的。古代有些会意字,现在还能理解它的意思,如“步氵(水)”为“涉”,“日月”为“明”,三“石”为“磊”,双“木”成“林”等。有些会意字由于字形的演变、字义的变化,很难了解它们是如何会意的,如“弄、祝、祭、集、香”等。有些古代会意字如“繭、糴、筆”等,简化成“茧、籴、笔”,会意更清晰了。有些过去的会意字如“郵、竄”,简化后变成了形声字“邮、窜”。有些过去的会意字如“轟、聶”等,简化成“轰、聂”,称会意字就比较勉强。有些过去的会意字如“義、韋”,简化成“义、韦”,成了独体字,从现行汉字看就很难说它们是会意字了。后起会意字数量较少,但一般容易理解,如“尕、夼、拿、歪、尖、尜、凼、掰、擤、咩”等。有的后起会意字的偏旁兼表意义和读音,如“不用”为“甭”;有机化合物中含氢和硫的基(氢硫基),称为“巯(qiú)”等。这类字可以称为合形合音会意字。

(四)形声

由表示字义类属的部件和表示字音的部件组成新字,这种造字法叫形声。用形声法造出的字叫形声字。如“洋”(yáng),形旁(也称形符、义符)氵(水)表示海洋有水,声旁(也称声符、音符)羊(yáng),表示读音,组成从氵(水)羊声的形声字。形声字都是合体字。

形声字的形旁大都是象形字,如“芬、吩、氛、纷、汾、忿、份、盆”的形旁“艹、口、气、纟、氵、心、亻、皿”。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形声字都可以作形声字的声旁,如“沐、沫、洁、湖”的“木、末、古、胡”。

有的形声字有省形和省声的情况。省形,是把充当形旁的字省写了一部分。如“考”从老省,丂声;形旁老省写成了“耂”。省声,是把充当声旁的字省写了一部分。如“薅”,从蓐,好省声;声旁好省写成了女。“绳”从纟(糸),蝇省声;声旁蝇省写成了黾。

还有一种亦声字,是会意兼形声字。如“牭”,四岁牛,从牛从四,四亦声;“政”,从攴(pū)从正,正亦声;“娶”,从女从取,取亦声;“功,从力从工,工亦声。

形声字有表音成分,同语言的声音有一定的联系,比没有表音成分的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有一定的优越性。同一个形旁加上不同的声旁,可以造出意义有关而读音不同的一批形声字,如形旁“木”,在通用字中就有“杠、杖、村、材、杉、杈、杨、枝、枇、松”等大量的意义同树木有联系的形声字。同一个声旁,也可能加上不同的形旁,组成读音有关而意义不同的一批形声字,如用“主”充当声旁的“挂、麈、注、疰、炷、柱、砫、驻、蛀、住”等。汉字中的形声字最多,在《说文解字》中收7697个,占总数的82.3%。

现行汉字大部分是形声字。古代传下来的形声字,有些简化后声旁表音比过去准确了,如“偿(償)、担(擔)、递(遞)、钟(鐘鍾)”等。有些因用特定符号代替声旁,写起来简单,但表音不清楚了,如“鸡(鷄)、欢(歡)、叹(嘆)、邓(鄧)”等。后起字绝大多数是形声字,例如科学术语用字“氙、氨、钛、钙”,疾病用字“痧、瘩、癍、疭”,口语用字“叼、啥、瞅、犟”,方言、地名用字“猹、埔、溆、崮”,等等。氢的同位素用字“氕、氘、氚”,可以看成特殊亦声字。

下面重点谈谈形旁和声旁的有关问题。

1)形旁和声旁的部位

形声字中形旁和声旁的部位大体有下列六类:

A.左形右声,这类最多:河、梧、锡、堆、挑、谈、惜、肝等。

B.右形左声:都、切、劲、攻、战等。

C.上形下声:芳、竿、宇、露、翠等。

D.下形上声:勇、型、贷、岱、袋、姿等。

E.外形内声:囤、阁、匣、裹等。

F.内形外声,这类最少:问、闻、瓣、辩等。

另外有些字比较特殊。有的左上形,右下声,如“厅、府、病、屠”。有的左下形,右上声,如“进、越、飓”。有的右上形,左下声,如“翅、匙”。有的形或声在一个角上,如“荆”,从艹(艸),刑声;“颍”,从水,顷声;“徒”,从辵(chuò),土声。

有时,同样的形旁和声旁由于部位不同,能形成不同的字,例如“架枷、帛帕、紊纹、含吟、忘忙、召叨、裹裸、怠怡、忠忡、旱旰”等。

2)形旁的作用和局限性

形旁的主要作用是表示字的意义类属,帮助了解和区别字的意义,例如,用“扌(手)”表示同手的动作行为有关系,如“扑、扒、扔、扛、扪”等。又如,用“劳”充当声旁的形声字,在通用字中有“捞、崂、铹、唠、痨、耢、涝”等,这些字可以通过形旁了解并区别其意义类属。只有少数形声字跟形旁意义相同,如“爸、爹、船”等。适当运用汉字形体演变的知识,了解形旁在古时的形体和意义,有利于对字义的理解和辨析。

形旁的表意功能有很大的局限性。首先,由于社会的发展,客观事物的变化,有些形旁的意义不好理解。如“篇、简”为什么从竹,“货、贷”为什么从贝,如果不了解古代曾在竹简上写字,曾用贝壳作货币,就不会懂得这些形旁的作用。其次,由于字义的演变,假借字的存在,形旁也不好理解。如“颁、颗”为什么从页,“治、渐”为什么从水,如果不知道“颁”本是大头,“颗”本是小头,原义都同“页”的原义(头)有联系;如果不知道“治、渐”原义都是水名,那么,这些字的形旁也不好理解。另外,由于字形的变化,有的形旁不好辨认了,或位置特殊。例如“辨”从刀辡(biàn)声,“恭”从心共声,“刀”和“心”都变了形。疆,从土彊声,形旁在左下角。楷书的形旁“月”,有的是月(朗、期),有的是肉(肺、脏),有的是舟(服)。

3)声旁的作用和局限性

声旁的主要作用是表示读音,大约有1/4的形声字声旁和整个字的读音完全相同,例如,“潢、璜、磺、锽、癀、蟥、簧”和“换、唤、涣、焕、痪”等。有些形声字同声旁的读音不完全相同,但也有一定的规律,可以帮助区别形似字。例如,用“仑”充当声旁的字一般读lun(抡、沦、轮、伦);用“仓”充当声旁的字,韵母一般有ang(伧、抢、沧、枪)。了解这个特点,“抡一抢、伦一伧、沦一沧”的区别就不困难了。学习普通话可以利用声旁类推法纠正方音。例如有的方言n、l不分,只要记住有关n读音声旁和l读音声旁的代表字,就可类推并分清字音。

声旁的表音作用有很大的局限性。首先,由于古今语音的演变等原因,大约有3/4的形声字的声旁同整个字的读音不完全相同。如,用“寿”作声旁的“筹、畴、帱、踌、俦、铸、涛、祷、焘”等没有一个跟声旁的读音全同。还有的声旁在不同的形声字中表示多种读音,很不容易掌握。如,用“勺sháo”充当声旁的字有“sháo(芍)、zhuó(灼酌)、shuò(妁)、bào(趵豹)、yuē(约1)、yāo(约2)、diào(钓)、liào(尥)、dì(的1)、de(的2)”等读音。其次,有的声旁不容易分辨出来,如“在”,从土才声;“布”,从巾父声。省声字更不好分辨,如“夜”,从夕亦省声。另外,有些声旁现在不单用,一般人不知道它的读音,如“宅、温、谬”中的“乇zhé、昷wēn、翏liù”等。

总的说来,形声造字法以音义兼顾为原则,突破了单纯表义的体制,增强了汉字的信息含量和表现能力,帮助人们了解字的义类和读音。形声字的构造也比较简单清楚,既不必像象形字那样去艰难地描摹实物,也不会像会意字那样读不出音,意义还颇费猜测。因此,形声造字法是一种比象形、指事和会意三种纯粹表意的造字法更先进更优越的造字法。

但是形声字也有较大的局限性。一方面,由于古今字义的演变使不少形旁的表意作用逐渐隐晦了。另一方面,由于古今语音的变化等原因,声旁的有效表音率也逐渐降低了,大约有3/4的形声字声旁的读音和整个字的读音不完全相同。另外,由于字体的变迁和字形的讹变,有些形声字的结构也模糊不清了,不容易分辨其中的形旁和声旁。

汉字虽然至今仍属于表意文字体系,但是却产生了大量形声字。殷商时代,形声字只占当时汉字的20%左右,东汉的《说文解字》中,形声字占所收9353个字的80%以上,清代的《康熙字典》中,形声字占90%。形声字大量增加,成为汉字新造字的主流。

古代讲的“六书”,除上面讲的四种造字法以外,还有转注、假借。一般认为转注和假借是用字法,不是造字法,这里就不介绍了。

请同学们继续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