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国内外学前教育近现代发展历史,我们可以发现,幼儿园社会教育思想是逐步完善和成系统的,经历了漫长而又曲折的过程。
我国幼儿园社会教育的发展主要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
(一)第一阶段:20世纪初——20世纪中叶
1904年1月,清朝政府出台了我国第一个幼儿教育法规——《奏定蒙养院章程及家庭教育法章程》(以下简称《章程》)。其中强调:“使蒙童远于浇薄之恶风,习于善良之规范。”“务留意儿童之性情及行止仪容,使趋端正。”这些保教要旨提出了做人教育的目标。其主要课程内容均围绕学前儿童受众乐群、涵养德性的宗旨进行,尤应以游戏和谈话为主。
“五四”时期的思想解放运动带动了教育战线的改革,涌现出一批学前教育革新家,其主要代表人物是陶行知、陈鹤琴、张宗麟等人。他们开辟了学前教育中国化、科学化的道路,并开始创建我国幼儿园社会教育。陶行知早就提出幼年的习惯对一生影响很大。他说:“人格教育,端赖六岁以前之培养。凡人生之态度、习惯、倾向,皆可在幼稚时代立一适当基础。”陈鹤琴先生也非常关注幼儿的社会教育,他提出:“儿童期是发展个人的最好机会,什么言语,什么习惯,在儿童的时候学习最速,养成最易,发展最快。”在他的活教育理论体系中,更是把“做人”作为活教育的三大纲领之一,即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陈鹤琴认为:做一个真正的人,必须热爱人类,热爱真理,以“世界一家”的思想为人类最终目标;做一个中国人必须热爱自己的国家,热爱自己的同胞,为自己国家的兴旺发达而努力;做一个现代中国人,必须考虑中国现代社会对人的要求,勤奋学习,掌握知识,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努力。陈鹤琴提出儿童的课程有个中心,中心是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社会环境对儿童的影响至关重要。张宗麟在20世纪30年代出版了《幼稚园的社会》一书,这是我国幼教史上最早全面论述幼儿园社会教育及实施的著作。该书详细论述了幼儿社会生活的思想,十分强调幼儿生活的社会倾向。总之,这一阶段,社会教育作为幼儿园教育、幼儿园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逐渐得到确立,社会教育的结构、体系以及实践都得到较大的发展。
解放战争时期,老解放区幼儿教育思想和实践具有明显的注重社会教育的特征。老解放区幼儿教育目标:强调教导儿童了解父母参加革命的苦心,学习艰苦奋斗的精神,关心团体的利益,养成团结友爱的优良作风,当时的政治、战争成了社会教育的内容。
(二)第二阶段:20世纪中叶——20世纪90年代中期
1951年,我国颁布实施了《幼儿园暂行教学纲要(草案)》,其主要思想与建设新民主主义是分不开的。通过爱国主义和国民公德等教育培养幼儿的道德品质是这一时期幼儿园的一项重要任务。主要包括培养幼儿的集体主义精神、爱国主义思想、劳动为中心的爱劳动、爱科学、爱护公共财物的公德。此后的半个世纪,我国幼儿园课程文件未出现“社会领域”,这时德育的概念一直替代着幼儿园社会教育。德育内容分散在“认识环境”“语言领域”等方面,在德育方法上,强调德育的顺序要由家庭、幼儿园扩展到附近地区,要充分利用环境进行教学。
1956年《幼儿园教育工作指南》初稿完成,1958年遭到错误批判,但产生较大影响,它是德育内容摆脱政治化和成人化的初次尝试。当时对德育任务做了一些调整,明确提出;“培养儿童有组织的行为是全部幼儿园教育工作的基础”,同时还要注意培养幼儿互助友好的关系、热爱劳动和热爱祖国的品质。通过活动培养儿童愉快、诚实、勇敢等意志品质。这时德育内容中政治色彩减弱,符合了幼儿发展的要求。
1981年颁布《幼儿园教育纲要(试行草案)》,这是德育作为独立课程内容的开端,当时叫常识课。主要德育任务:初步的五爱教育,培养他们团结、诚实、勇敢等品德、文明行为和活泼的性格。当时的各年龄阶段的目标为:
小班:爱家庭、爱父母和其他成员;爱幼儿园和小朋友。
中班:爱家乡、爱劳动人民、学习优秀品质。
大班:学习革命前辈、模范人物,爱国,爱解放军。
德育内容主要是培养积极健康的人际关系、文明礼貌、五爱教育、遵守规则、自我服务等。在德育方法上,主要是渗透于游戏、体育活动、上课、观察、劳动和日常生活中,使幼儿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
1989年《幼儿园工作规程》试行,1996年正式实行。这是幼儿园真正走向幼儿的德育时期。《幼儿园工作规程》规定德育的总目标:“萌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爱集体、爱劳动、爱科学的情感、培养诚实、自信、好问、友爱、勇敢、爱护公物、克服困难、讲礼貌、守纪律等良好的品德行为和习惯,以及活泼、开朗的性格。”德育途径和方法方面:应以情感教育和培养良好行为习惯为主,注重潜移默化的影响,并贯穿于幼儿生活以及各项活动之中。
(三)第三阶段:20世纪90年代中期——现今
90年代中后期,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了《幼儿园教育活动》和南京师大编写的五大领域课程,就包括《健康》、《自然》、《语言》、《艺术》和《社会》。率先使用了“社会”,代替了“常识”。
2001年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开始了德育向社会教育的复归。《纲要》是对幼儿园课程具有直接指导意义的纲领性文件。《纲要》将幼儿园课程相对划分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大领域,社会领域正式成为幼儿园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社会领域部分将社会教育的目标、内容和要求、方法和途径等进一步具体化,使幼儿园社会教育活动的设计和实施有了明确的原则和方向。从此,学前教育学界开展了大量的理论和实践研究,许多学前教育工作者创造性地设计和实施了一系列社会教育活动,有效地促进了我国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教学和科研的开展。
幼儿园社会教育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是近30年来国际学前教育界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许多国家对20世纪60——70年代以“智力开发”代替早期教育的倾向进行了深刻的反思。1985年,在日本召开的日、欧、美幼教峰会上,人们审视和反思了早期教育中将学前儿童的发展都等同于智力发展的错误倾向,呼吁教育从“智育中心”转向促进幼儿富有个性的全面发展,特别是社会性和情感的发展。从此,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幼儿的社会教育,把社会教育活动作为幼儿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许多国家新颁布的学前教育纲要和其他相关文件中,幼儿社会性发展和培养都被放在突出的位置。
(一)日本的发展历程
1989年,日本文部省颁布了新的《幼稚园教育要领》,提出了幼稚园教育的五大目标,即:一是培养幼儿健康、安全、幸福的生活所必需的生活习惯、态度,为培养健全的身心打下基础;二是培养幼儿对他人的爱心与信任感,启迪自主意识与他人合作的态度,萌发良好的道德品行;三是培养幼儿对自然界与周围事物的兴趣与关心,启迪丰富的情操和思考问题的能力;四是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幼儿对语言的兴趣和关系,乐于说听的积极态度及对语言的感受力;五是通过多种多样的体验,培养丰富的感受与创造性。以上每条目标几乎都与幼儿社会教育有密切的关系。
1998年6月,在日本《教育新闻》公布的“教育课程审议”报告中,进一步明确了从幼儿期开始的“心灵的教育”,即从幼儿园到高中的“宽松”教育,提出“培养儿童的生存能力”,以及“适应社会变化,自己发现课题,自主学习、主动思考,自主判断、行动,更好地解决问题的素质和能力;丰富的人性,自律、合作、关心他人、有一颗感动的心”等等。在其全国课程标准修订中,又提出了“培养具有丰富人性、社会性,具有在国际社会中生活的自觉意识的日本人”等具体目标。而幼儿园的任务则是“重视幼儿的需要、自发性、好奇心等,培养做人所必需的基础素质。”从中不难看出日本对儿童个性和社会性培养的重视程度。
(二)美国的发展历程
美国将幼儿的全面发展与幼儿园教育的成败联系在一起。全美最大的早期教育组织——全美早期教育协会于1996年颁布的《0——8岁教育方案》中指出:“一个高质量的早期教育机构应该能够提供一种促进儿童身体、社会、情感以及认知发展的、安全的保育环境。”“适宜的教育应当顾及到儿童所有领域的发展”,“忽视非智力因素的发展,违背了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不能使每个儿童全面发展,常常是学校教育失败的基本原因。”美国的幼儿园课程中专门提出了“社会研究”领域,美国的社会研究委员会认为,“社会研究”可以被定义为一个课程领域,它的目标源自于现代民主社会中公民的本质。它从社会科学和其他学科中提取教育内容,反映幼儿个人的、社会的及文化的经验。幼儿的社会学习必须是具体的,使幼儿投入到做事及感受、体验的过程之中。社会学习必须帮助幼儿成为家庭、社区、国家及世界中积极主动的、能胜任的成员。社会学习是本质的人类活动,是生活中自然发生的部分,它包含内容和过程两个方面的学习,强调信息处理过程,强调决策和问题解决,关注自身价值的实现。
(三)法国的发展历程
法国幼儿教育的第一目标就是发展和谐人格,促进儿童情绪的成熟与社会化。1995年颁布的《幼儿学校课程大纲》中,强调把幼儿作为一个“人”来培养,发展他们的主动性、参与性。法国的幼儿教育主要把幼儿引向社会化,使他们从参与同伴与承认的活动中认识自己,认识环境,了解人际关系,学会克制自己的情绪,禁止过分情绪化,排除攻击性;知道与人合作,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养成团结生活的习惯,塑造健全的人格;引导幼儿学习自己的文化,分辨并欣赏别人的文化等等。这些目标要通过一系列的课程活动来实现,如参观、访问、沟通、实验、操作以及其他形式多样的协作活动。
法国的这种全人教育思想在韩国政府1995年通过的《新教育体制改革方案》中也有充分的体现。
世界上其他国家也纷纷在教育文件中提出幼儿社会教育的内容及方法,英国1998——1999教育改革议案中就提出,要加强道德教育,培养基本的公民意识,使所有儿童懂得诚实、自强、责任心和尊重别人的价值观,形成适合现代社会的行为规范和伦理道德。新西兰教育部提出了早期教育的五大目标即健康、归属感、价值感、人际交往和探索。从中可以看出新西兰的幼儿教育非常重视培养儿童、家庭、社会的和谐人际关系,培养儿童安全的情感。
由此可见,世界各国学前教育界共同关注幼儿园社会教育的内容,这是时代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我国应继承和发扬我们的优秀教育传统,充分借鉴和吸收国外有关幼儿社会性发展与教育的先进理论与实践,不断完善和发展我国的幼儿园社会教育体系,提高幼儿园社会教育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