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课程学习>>第三章 幼儿园社会教育活动的方法和途径>>知识讲解>>文本学习>>知识点二

第三章  幼儿园社会教育活动的方法和途径



单元二:幼儿园社会教育活动的途径


幼儿园的社会教育活动形式多样,因而具有多途径的特点,主要有三个维度:专门的教育活动、随机教育和家园合作。这三个方面的教育各有特色,共同为幼儿的社会教育提供帮助

一、专门的教育活动

专门的教育活动是教师根据教育目的和教育计划,根据本班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和特点,选择合适的教育内容,采取合理的教育方式和方法,对幼儿进行社会教育的形式。主要有四种形式:

(一)综合教育活动

综合教育活动是教师组织儿童围绕一个主题,综合运用上课、游戏、参观、劳动等教育形式,发挥各种教育手段的作用,促进儿童社会性发展的一种教育形式。在综合教育活动中,教师采用多种教育形式,将儿童的兴趣和需要以及幼儿园的社会教育目标结合起来,使儿童增进社会认知、产生社会情感、形成良好的社会行为习惯等。例如,“电池真有用”、“认识春节”、“参观敬老院”、“遵守交通规则”等都是综合教育活动。综合教育活动往往将游戏、情境表演、谈话、欣赏等多种活动形式结合起来运用,使儿童对某一主题的认识更加系统、更加全面,教育效果也比较好。

(二)游戏

游戏是儿童最喜爱、最能发挥主体性的活动,游戏本身就是他们认识社会、参与社会生活的一种独特方式。通过游戏,不仅可以满足儿童参加成人生活的愿望,而且对于他们的社会认知、人际交往、社会行为等都有其他教育形式不可替代的作用。游戏不仅可以独立作为社会教育的活动形式,而且也可以和其他教育形式相结合使用。

儿童喜欢游戏,随时随地就会开始游戏。例如,儿童戴上大檐帽就认为自己成了“警察”,指挥起“交通”来;手里拿个圆圈类的东西就成了“司机”,嘴里“嘀嘀嘀”地开起汽车来。儿童在游戏中体验到了社会生活的快乐,也在游戏中发展了社会性。 对儿童社会性发展影响较大的游戏,主要是角色游戏、表演游戏等等。在这些游戏中,儿童必须和同伴协商内容、分配角色、处理纠纷、克服困难,以保证游戏的顺利进行。这就促使儿童不断地认识自己,协调自己与他人的关系,提高自己的社会交往能力。

(三)区域活动

作为集体教育活动的补充,区域活动也是幼儿园社会教育的途径之一。在区域活动中,儿童可以自主选择,自发地活动,并且以小组活动的形式,有协商、有配合,精神上没有压力。而且活动区也给儿童提供了更多的自由交往和自由表现的机会,使儿童之间能够增进了解、增长知识。像角色游戏区、积木区、语言区、音乐区,以及“我有一双小巧手”、“娃娃家”、“饲养角”等活动区,都可以对儿童的社会性发展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儿童在不同的区域里自由地说笑、操作、听音乐、表演、玩积木、阅读、饲养小动物等等,乐趣无穷。

通过活动区对幼儿进行社会教育,主要是通过活动材料的投放来实现教育的功能,让幼儿在与活动材料、环境、同伴的互动中实现发展的目标。因此,创设有利于儿童社会性发展的环境,尤其是投放相应的材料就显得非常重要。 首先,应为幼儿提供数量充足的材料。研究表明,在活动面积较大、活动材料丰富的情况下,儿童的竞争性、侵犯性和破坏性都低于活动空间小、活动材料缺乏的情况。

其次,应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和发展的需要提供不同种类的材料。尤其应注意投放一些需要儿童互相合作、互相帮助的材料。例如在积木区,大型的积木更有利于儿童之问的共同协商和分工合作,能使儿童在相互配合中学习处理人际关系、解决矛盾和各种问题。因此各活动区应精心设计,以有利于儿童社会性的发展。

(四)幼儿园环境及社区环境

幼儿园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幼儿园物质环境的创设包括幼儿园园舍应力求设计合理、美观、和谐,有利于陶冶儿童的性情,培养儿童的品格。园舍的建筑风格要活泼、协调,色彩清新、雅致,空间适当。整个幼儿园不拥挤,但又不让人感到空旷,有利于儿童的活动。活动室的布置丰富但不繁杂,物品摆放要井井有条,而且应尽量摆放一些儿童自己的作品。在空间安排上,应注意适当的空间密度,避免过分拥挤而造成儿童的攻击性行为增多,或者空问过大而造成的消极社会性行为。既要有集体活动的空间,又要有儿童自由活动的空间,如果有条件,还可以为儿童设置一定的私密空间。为了配合某一主题的教育活动,还可以设置特殊的环境。例如,为了进行‘‘爱家乡、爱祖国’’的教育,可以在活动室布置“可爱的家乡、可爱的祖国”展览,让儿童在收集材料、布置展览的过程中,认识家乡、认识伟大的祖国,从而激发儿童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幼儿园的精神环境主要是指幼儿园的人际关系以及由此带来的心理气氛等,具体体现在教师与儿童、儿童与儿童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的相互关系给儿童带来的影响。对于儿童的社会性发展而言,精神环境的创设更为重要。教师应以亲切的语言、赞赏的目光、友善的态度、平等的身份与儿童交往,理解儿童的各种需要,允许儿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建议。教师还应创设良好的班级气氛,引导儿童的人际交往,使儿童之间的关系融洽、友好,从而产生归属感、安全感。在充满友谊和温馨的班级气氛中,儿童的良好社会行为才能形成。

社区环境本身就是一部大教材,社区中的博物馆、纪念馆、图书馆、邮局、医院、超市、青少年宫、名人故居、名胜古迹,以及一些公共设施、风土人情、各种社会机构等等都是儿童社会教育的资源。教师要有意识地利用这些教育资源,通过让儿童参观、访问、参与某些活动等方式,来引导儿童认识社会及其发展,激发儿童对社会生活的兴趣以及参与社会生活的愿望。例如,带儿童到邮局参观工作人员的工作程序,了解信件的传递过程;带儿童到超市观察,了解售货员的工作特点,丰富生活经验;带儿童到立交桥附近观察桥上行驶的车辆,了解立交桥的作用;带大班儿童去小学与小学生共同活动,了解小学生活,激发入学愿望。还可以组织儿童认领社区的小树,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除此之外,让儿童到邮局发信、到商店购物、到电影院买票找座、到农村参加劳动、到敬老院慰问、请残疾幼儿一起活动等等,都可以起到相应的社会教育作用。教师应充分挖掘社区资源,充分利用社区现有资源对儿童进行社会教育,使社区环境真正成为儿童社会教育的大课堂。

同时,幼儿园也应注重发挥自身的辐射作用,利用自身的教育优势,为社区提供学前教育服务,带动社区学前教育的发展。

二、随机教育

儿童的社会性发展和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除了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社会教育活动以外,儿童的日常生活、自由活动、意外突发的事件以及其他领域的教育活动等等也可能蕴含了很多社会教育的机会。因此,除了专门的社会教育活动外,教师还应重视各种情况下、各种活动中的随机教育,使儿童的一日生活及各项活动都成为社会教育的途径。

(一)日常生活中的随机教育

儿童的日常生活中蕴含了许多社会教育的因素,如入(离)园、进餐、盥洗、如厕、做操、值日、娱乐等活动,都是渗透社会教育的机会。儿童入(离)园的时候,可以渗透礼貌教育,教儿童如何待人接物;进餐时,可以渗透节约粮食以及饮食文化等方面的教育;值日可以渗透独立生活、克服困难、为他人服务等教育;散步时,可以引导幼儿观察周围的环境……随机教育可以渗透在儿童的一日生活之中。

在儿童自由的活动、自发的游戏中,教师可以针对情况进行指导。例如,儿童为争夺活动场地或器材发生了争执,教师应该注意渗透团结、友爱的教育,并教给儿童处理问题的方法;有的儿童无法加入到别人的游戏中,教师可以教给他一些人际交往的技巧;有的儿童不愿意参加集体性的游戏,教师除了鼓励他参加游戏以外,还可以让其他儿童来邀请他加入游戏,锻炼他的合群性等等。

教师还应针对生活中的偶发事件进行随机教育。例如,某儿童生病了,教师可以引导其他儿童对他进行关心和照顾,激发儿童之间的友爱之情;某儿童把他人的饭菜撞翻了,教师可以引导儿童恰当处理等等。

(二)其他领域活动中的随机教育

幼儿园其他领域的教育活动中同样蕴涵着丰富的社会教育契机,教师应注意利用。科学领域的教育活动中,可以培养儿童对科学积极认知的态度,对科学积极探究的精神,在操作性的活动中还可以培养儿童不怕困难、团结合作的精神。例如关于“粮食”的主题,可以把粮食的用途、对人类的重要意义以及节约粮食等社会性的教育贯穿进去。在语言领域,很多文学作品和活动形式都包含了社会教育的内容。例如,故事表演《小羊过桥》可以教育儿童互相谦让;《狼来了》可以教育儿童要诚实,不撒谎;《小猫钓鱼》可以教育幼儿做事情不能三心二意,应该专心等等。在艺术领域的活动中,可以利用各种文艺作品和歌曲、音乐欣赏、表演等艺术活动让儿童体验、表达社会情感,与同伴交流沟通。例如,通过唱歌表演《泼水歌》,教育儿童和小朋友友好相处;通过舞蹈《摘果子》教育儿童热爱劳动等。在健康领域,可以通过各种活动培养儿童勇敢、坚强、乐观的精神和互相配合的能力。例如,在各类竞赛性的游戏中,可以教育儿童团结一致和胜不骄、败不馁的精神;在高跷、抛接球、跳绳、玩皮球等游戏活动中,教育儿童要互相协助、互相体谅;儿童不慎摔倒了,或者产生了畏惧情绪时,教师要鼓励儿童坚强、勇敢。

三、家园合作

儿童社会性的发展,是幼儿园、家庭、社会共同教育的结果。幼儿园是实施社会教育的专门机构,有比较良好的教育条件和受过专门训练的保教人员,按照国家的教育目标并结合儿童的特点进行教育。但是家庭也是儿童生活、学习的主要场所,而且,家庭对儿童社会性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具有连续性和相对稳定性的特点。家长也能够比较细致、系统地了解自己的孩子,可以根据孩子的具体表现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同时,家长和孩子之间的亲缘关系也使得孩子对家长有一种特别的尊敬和爱戴,容易服从家长的管教,因而家庭教育的效果也更加显著。也可以说,家庭对孩子社会化的影响是其他教育机构不可替代的。因此,幼儿园必须与家长密切联系,相互配合,共同担负教育任务。

家园合作有利于教师了解每个儿童的家庭状况以及家庭教育情况,了解儿童的兴趣、爱好、生活习惯,同时也了解儿童社会性方面的缺点和不足,以便更有针对性地进行社会教育。家园合作有利于家庭教育和幼儿教育保持一致。作为儿童社会教育的两个重要场所,只有协调一致,才能充分发挥教育的整体作用,保证儿童社会性的协调发展。否则,就会削弱、抵消教育的效果。例如,教师比较注重发挥儿童的独立性和主动性,鼓励他们自己来做一些事情,而家长对孩子的事情则容易包办代替;对待儿童之间的争执、争吵,家长和教师的态度和教育也有所不同。因此,家园合作有利于统一教育观念,发挥幼儿园教育和家庭教育双方的优势,获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家园一致的教育还可以减少儿童的困惑和不安,增强对教师和家长的信任,提高学习效率。 家园合作有利于发挥幼儿园的教育辐射作用,向家长宣传科学的教育思想和理念,带动家庭的社会教育。也可以使家长有机会参与到幼儿园的教育活动中,为儿童提供更为科学的教育和帮助。

请同学们继续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