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意识是主体对其自身的意识,是主体觉知到自身存在的心理历程。自我意识是衡量个性成熟水平的标志,是整合、统一个性各个部分的核心力量,也是推动个性发展的内部动因。自我意识也是个体自身心理、生理和社会功能状态的知觉和主观评价。具体而言,它包括人在实践中自己对自己、自己对自然、自己对他人、自己对社会等关系的意识活动。 自我意识从形式上看,由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监控构成的。从内容上看,由物质自我、社会自我和心理自我三方面内容构成。
1.参考答案:
第一,对态度和行为的调节作用
人们在日常的学习和工作中,在和别人的交往和团体活动中,由于意识到自己在别人心目中的位置和在集体中的地位、作用,意识到自己负有某种责任或义务,从而自觉地调节情绪,调整和控制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以尽可能地与周围环境保持良好的适应。
第二,对自我教育的推动作用
人的自我意识发展水平集中体现在对自我的认识和对自己的优缺点所抱的态度上。一个人意识到自己的长处和不足,就有助于发扬优点,克服缺点,取得自我教育的积极效果。反之,如果不能正确意识到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只看到自己的优点或只看到自己的缺点,都可能导致自己落后和失败。因此,提高主体的自我意识水平,包括通过自我认识看到自己的力量,通过情绪体验保持健康的情感生活,通过自我监控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才能更好地促进自我教育和自我完善,从而使自己的个性获得健康发展。
第三,对意志发展的促进作用
意志以人确定自觉的行为目的为开端,而自觉目的的提出又是以自我意识的存在为前提的,因为任何自觉行为总有自觉的主体,那就是“自我”。自我的自主性的实现需要个人监督,需要意志的力量,无论其表现形式是施力于外部,促使环境服从主体的要求,还是施力于内部,促使自身特性与需求适应环境,都离不开自我意识的使用,离不开意识中对自我和环境的明确的区分。个体意志力的表现。同动机的性质和力量密切相关,诸多动机之中,个体自尊的维护和自尊的发展水平是影响意志力的重要因素。而自尊的发展水平是直接同自我意识的发展水平密切相关的,前者是后者的表现形式之一。 此外,自我意识中的自尊与自信对个人行为也有重大的影响。一个人如果缺乏自尊,则任何批评与表扬都起不了作用。有自尊的人,总是力争上游,不达目的不罢休,不甘心落后,自觉而主动地遵守纪律,努力学习。自信是对自己力量的充分估计,是人们成长与成才的重要保障。
2. 参考答案:
自我意识不是天生的,它受社会生活制约,在后天学习中形成。自我意识是组成个性的一个部分,是个性形成水平的标志,也是推动个性发展的重要因素。使个性各个部分整合、统一起来的核心力量正是自我意识。在教育影响下,幼儿的自我意识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这表现在如下的一些方面:
第一,从轻信成人的评价到自己独立的评价
学前初期儿童对自己或别人的评价往往只是成人评价的简单再现,而且,对成人的评价,有一种不加考虑的轻信态度。
第二,从对外部行为的评价到对内心品质的评价
学前初期儿童一般只能评价一些外部的行为表现,还不能评价内心状态和道德品质等。
第三,从比较笼统的评价到比较细致的评价
学前初期儿童对自己的评价是比较简单、笼统的,往往只根据某一两个方面或局部进行自我评价。
3.参考答案:
幼儿园自我教育活动的设计和实施将紧紧围绕自我意识的结构来进行,其自我教育活动具有着重要的价值,具体如下:
第一,给幼儿充分的尊重和良好的教育,帮助其形成正确的自我概念
幼儿自我教育活动的设计与实施,能够使幼儿形成对自己的认知。幼儿能够从成人的评价中来评价自己,尤其是教师对幼儿的评价,往往成为幼儿评价自己的重要标准和依据。教师的积极评价,能流露出友好的感情、显示出欣赏的态度,能转化为幼儿积极努力的动力,并且对幼儿形成正确的自我概念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第二,给幼儿自我实现和成功体验的机会,培养其自信心
充分的、自由的自我表达与表现,使幼儿个体自我获得成功的重要体验,是培养幼儿自信心的重要途径。当幼儿通过一些活动后自我感到成功,就会有一种精神上的满足和喜悦体验,进一步产生“自我激励”的心理状态,自信心也就随之建立。
第三,给幼儿交往和对话的权利与机会,使其学会自我评价
交往和对话是幼儿充分发展的需要。在幼儿园中开展的各项社会教育活动中,如果教师与幼儿、幼儿同伴和社会成员能与幼儿真诚地交往与对话,幼儿就能充分地表达真实的感受,并自主地建构认知系统。家长和教师也能在真诚的对话与交往中发现幼儿丰富的内心世界,同时,幼儿在交往中能学会理解他人,学会合作和竞争,不断地发展和提高人际交往技能,从而不断地克服自我中心,适应集体生活和社会生活。
第四,给幼儿提供多元的、有效的训练,使其学会自我控制
幼儿自我控制能力的发展,主要受到环境和教育因素的影响。幼儿园教育活动为幼儿提供了获得丰富社会生活经验的机会,幼儿的各方面能力得到锻炼,通过具有趣味性和规则性的外部活动情境,幼儿能逐步理解各种规则,按照规则扮演社会角色,不断调节自己的心理品质。
参考答案:
自我认识是主体我对客体我的认知与评价,主要包括个体的自我概念和自我评价。自我概念是指对自己身心特征的认识,而自我评价是在自我概念的基础上对自己作出的某种判断。
幼儿园要通过一系列活动让幼儿认识自己的一切,包括认识自己的生理状况,如身高、体重、相貌等;自己的心理特征,如兴趣、爱好、能力、性格等;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如自己与老师和同伴的关系、自己在集体中的位置与作用等。幼儿主要是在人际交往中获得自我概念的,因而社会交往的成功与否对儿童自我的重新建构具有深远的影响。只有在社会交往中,通过人际间信息、观念的交流,个体才能获得丰富可靠的信息,并将这些信息协调起来,构成统一协调的自我概念。
为此,幼儿园可以设计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促进幼儿认识自我,逐步形成自我概念。例如:
围绕着生理自我的培养,可以设计主题活动“小小的我”(托班)、“长大的我”(小班)、“了不起的我”(中班)到“独一无二的我”(大班),一级“我长大了”、“特别的我”等主题活动,其目的是让学前儿童在成长的过程中逐步简历正确的自我概念。 围绕着儿童心理自我的培养,可以设计主题活动“我的能力”、“才艺展示会”、“露一手”、“喜好大交流”、“特长大表演”、“爱心大放送”等主题活动,以促进儿童自我概念的形成。
围绕儿童社会自我的培养,可以设计主题活动“我的老师”、“我的爸爸妈妈”、“我的好朋友”等,使儿童通过交往,调节伙伴关系和师幼关系。
自我评价一般是通过社会比较而实现的。幼儿随着年龄的增长,人际交往意识和能力也有了长足的进步,但往往会发生一些偏差。例如幼儿一般有比较强烈的自我表现欲望,对自己优点的评价总是高于别人的评价,而对自己缺点的评价又总是低于别人的评价。针对这种情况,可以设计一个主题活动“优点展示”,让小朋友都来找找同伴的优点。这个活动使幼儿在同伴对自己的评价以及评价同伴的过程中,既对自己的优缺点有一个比较客观的认识,形成正确的自我概念,又从同伴的优点展示中发现自己的差距和今后努力的方向。更重要的是,他们学会了关注周围的同伴,客观地认识和评价他人。教师还将这一活动延伸到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去,使之成为经常性的评价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