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练习答案



一、名词解释:

幼儿人际交往教育活动是指教师通过创设一定的情境和条件,引导幼儿学习某种人际交往能力的活动,其目的在于通过为幼儿提供交往的机会,构建人际交往的平台,培养幼儿关心、理解、尊重和赞赏他人的人际交往态度。

幼儿人际交往教育活动的实施,其活动的内容、方法和形式都围绕人际交往展开,幼儿在活动中体会到互助合作、与人友好相处的好处。活动时,教师与幼儿之间、同伴之间、亲子之间及幼儿与其他社会成员之间的有效互动,有利于幼儿逐渐学会与人友好相处,学会以积极的心态和人交往,并逐渐学会与掌握交往的技能,更好地适应未来的社会生活。


二、简答:

1.参考答案:

师幼交往是指在幼儿园中,贯穿于幼儿一日生活中,教师与幼儿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行为及过程。《纲要》第三部分指出:“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反应,敏感地觉察他们的需要,及时以适当的方式应答,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幼互动。”可以看出,师幼交往对促进幼儿健全人格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良好的师幼交往,有利于增强幼儿的安全感、自信心及探索精神,有利于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发展,还有利于加快幼儿对新环境的适应能力,促进幼儿自我概念的形成和发展。

2.参考答案:

同伴交往是指以同伴为交往对象的活动。交往双方都处于同年龄水平,大多采用直接交往和平行交往的形式,但是在低幼儿童中非言语交往、单向交往会经常出现。同伴交往比较能够体现幼儿的人际交往水平,幼儿的合作、分享、协商、互助等品质主要在同伴交往中得以表现和形成,在同伴交往中,幼儿能够通过换位思考,能够学会理解他人、关心他人、同情他人。同伴交往对其社会化的顺利进行、道德品质的发展以及健康心理品质的形成,起到了独特的作用。同伴交往不良不仅会影响幼儿当时的发展,而且还会影响其以后的社会适应,还可能导致退缩、攻击、逃学等各种社会行为问题。

3.参考答案:

根据幼儿交往对象的特点,我们可以把幼儿人际交往教育活动的主要类型划分为:亲子交往、师幼交往、同伴交往、与其他社会成员的交往四种类型:

第一,亲子交往

亲子交往主要是指子女与父母间的人际交往活动,是幼儿最早形成的人际交往能力。

第二,师幼交往

师幼交往是指在幼儿园中,贯穿于幼儿一日生活中,教师与幼儿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行为及过程。

第三,同伴交往

同伴交往是指以同伴为交往对象的活动。

第四,与其他社会成员的交往

幼儿生活在社会中,除了家长、同伴、老师外,还需要与社会上其他的成人交往,如亲戚,营业员、售货员等各种行业的工作人员。


三、论述题:

参考答案:

幼儿园人际交往教育活动的类型多种多样,但由于其拥有共同的特点,其设计和实施的基本结构如下:

(一)创设人际交往情境

人际交往教育活动的设计应通过情境的创设,如朗诵诗歌、观看动画片、看图片、听故事、做游戏、猜谜语等,引发幼儿参与的兴趣。通过教师创设的人际交往环境,让幼儿在轻松、友好、快乐的交往氛围中,积极与人交往。如大班社会活动“微笑”的设计者,就是通过观看小蜗牛微笑的卡片,以及欣赏微笑的故事,将幼儿引入到人际交往活动中来。

(二)介绍人际交往技巧

人际交往教育活动的主要目标就是帮助幼儿掌握一定的人际交往技能技巧。因此教师向幼儿介绍人际交往技巧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介绍人际交往技巧可以采用两种方法:一是直接呈现法,就是让幼儿直接接触人际交往技巧,如面带微笑,使用礼貌用语,并让幼儿感受到这种交往技巧能够给人带来快乐,从而使他们愿意使用交往技能;二是间接呈现法,这是指教师通过呈现一些反面事例,让幼儿进行讨论,逐步引出人际交往技巧。例如,教师请幼儿观看一个短片,其内容是“一名幼儿想参与其他几个幼儿的游戏,但是他们不同意。于是,他开始捣乱。其结果不但没能和大家一起玩,还引起了争执和冲突”。看过短片后,教师引出人际交往技巧——学会与人协商的方法。

(三)让幼儿运用人际交往技巧

幼儿接触人际交往技能后,教师要提供条件和机会,让幼儿学习使用,这是人际交往教育活动的核心环节,其主要目的在于掌握所学的人际交往技巧在哪些场合可以使用,对什么人可以使用等。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可以采用角色扮演法,如设计一些需要运用技巧的交往情境,让幼儿分组或集体表演;可以采用讨论法,例如学习交往技巧后,组织幼儿讨论怎么使用、在哪些场合使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