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课程学习>>第七章 幼儿人际交往教育活动设计>>知识讲解>>文本学习>>知识点一

第七章 幼儿人际交往教育活动设计



单元一:幼儿人际交往教育活动概述


幼儿园社会教育活动设计的一个主要维度之一就是幼儿人际教育活动的设计,那么,幼儿人际交往教育活动具体的内涵是什么,有哪些主要类型,这是活动设计前必须要考虑的问题。

一、幼儿人际交往教育活动的内涵

幼儿人际交往教育活动是指教师通过创设一定的情境和条件,引导幼儿学习某种人际交往能力的活动,其目的在于通过为幼儿提供交往的机会,构建人际交往的平台,培养幼儿关心、理解、尊重和赞赏他人的人际交往态度。

幼儿人际交往教育活动的实施,其活动的内容、方法和形式都围绕人际交往展开,幼儿在活动中体会到互助合作、与人友好相处的好处。活动时,教师与幼儿之间、同伴之间、亲子之间及幼儿与其他社会成员之间的有效互动,有利于幼儿逐渐学会与人友好相处,学会以积极的心态和人交往,并逐渐学会与掌握交往的技能,更好地适应未来的社会生活。

二、幼儿人际交往教育活动的主要类型

根据幼儿交往对象的特点,我们可以把幼儿人际交往教育活动的主要类型划分为:亲子交往、师幼交往、同伴交往、与其他社会成员的交往四种类型:

(一)亲子交往

亲子交往主要是指子女与父母间的人际交往活动,是幼儿最早形成的人际交往能力。正常的亲子交往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前提,因此,幼儿园在进行人际交往教育活动设计时,教师往往要考虑幼儿的亲子交往特点和作用,并建立一些正常的、理想的亲子交往环境,以促进幼儿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在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中,亲子交往方面的活动教师往往在六一儿童节、重阳节、母亲节、父亲节等一些节日活动中,将幼儿的父母请到幼儿园,与幼儿共同进行活动;有时还组织儿童和家长一起参加户外游玩、参观;有时会开展亲子运动会、亲子联谊会等活动。这些活动可以让幼儿与父母产生积极互动,增进亲子间的了解,密切亲子关系。

(二)师幼交往

师幼交往是指在幼儿园中,贯穿于幼儿一日生活中,教师与幼儿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行为及过程。《纲要》第三部分指出:“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反应,敏感地觉察他们的需要,及时以适当的方式应答,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幼互动。”可以看出,师幼交往对促进幼儿健全人格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良好的师幼交往,有利于增强幼儿的安全感、自信心及探索精神,有利于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发展,还有利于加快幼儿对新环境的适应能力,促进幼儿自我概念的形成和发展。

(三)同伴交往

同伴交往是指以同伴为交往对象的活动。交往双方都处于同年龄水平,大多采用直接交往和平行交往的形式,但是在低幼儿童中非言语交往、单向交往会经常出现。同伴交往比较能够体现幼儿的人际交往水平,幼儿的合作、分享、协商、互助等品质主要在同伴交往中得以表现和形成,在同伴交往中,幼儿能够通过换位思考,能够学会理解他人、关心他人、同情他人。同伴交往对其社会化的顺利进行、道德品质的发展以及健康心理品质的形成,起到了独特的作用。同伴交往不良不仅会影响幼儿当时的发展,而且还会影响其以后的社会适应,还可能导致退缩、攻击、逃学等各种社会行为问题。

(四)与其他社会成员的交往

幼儿生活在社会中,除了家长、同伴、老师外,还需要与社会上其他的成人交往,如亲戚,营业员、售货员等各种行业的工作人员。如“超市里的小顾客”。一般来说,幼儿参加参观访问等活动时,就有机会与不同职业的人员接触,可以锻炼其人际交往能力。重阳节时组织幼儿去敬老院慰问爷爷奶奶,可以学会如何尊敬长辈。通过参观超市,可以了解超市的工作人员的工作性质和工作环境,还可以了解买卖之间的关系。

请同学们继续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