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民族文化、社会文化
2、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生存
3、会使用第一人称“我”
4、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调节
1、自我控制
是个人对自身心理行为的主动掌握。它是人所特有的,以自我意识的发展为基础,以自身为对象的人的高级心理活动。
2、“幼儿社会环境与社会规则教育活动”
社会环境和社会规范认知两者之间是互为关联的,不能截然分开。对社会环境的认知,必然伴随对这个环境的社会规范的认知。幼儿社会环境与社会规则教育活动就是指围绕幼儿生活的家庭、幼儿园及社区的环境及公共场所应遵守的行为规则而组织的一系列活动
3、句子游戏
句子游戏指的是以训练幼儿按语法规则组词成句,并能熟练运用不同句式的游戏
4、全面性原则
全面性原则主要是指评价幼儿园社会教育活动的内容要全面,不能以点带面、以偏概全。评价时要考虑到活动设计的目标、活动内容、活动过程、活动效果等,各方面因素统一于教师和幼儿的互动活动之中。评价者不仅要评教师的表现,还要将幼儿活动纳入幼儿园社会教育活动的评价中来
5、自我概念
自我概念是个体对自我存在的感知和评价,人们通过对自己内、外在特征以及他人对其反应的感知与体验而形成的对自我的认识与评价,是个体在与其心理社会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动态的、评价性的“自我肖像”。
1、简述幼儿园的同伴交往对幼儿社会化的影响。
同伴交往是影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重要因素,同伴间的相互作用促进了幼儿社会行为的发展,加速了幼儿社会化的进程。主要表现在: (1)同伴关系构成了儿童社会能力发展的重要背景; (2)稳定的同伴关系是满足社交需要、使其获得社会支持和安全感的重要源泉; (3)同伴交往经验有利于儿童自我概念和人格的发展。
2、简述幼儿园社会教育的总目标
(1)喜欢参加游戏和各种有益的活动,活动中快乐、自信;
(2)乐意与人交往,礼貌、大方,对人友好;
(3)知道对错,能按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行动;
(4)乐于接受任务,努力做好力所能及的事;
(5)爱父母、爱老师、爱同伴、爱家乡、爱祖国。
3、如何利用主题活动培养幼儿的自我意识?
(1)帮助幼儿认识自我了 解自我
(2)在评价自我的基础上,学会正确评价他人
(3)让幼儿尝试自我体验
(4)让幼儿学会合作,懂得分享
4、《纲要》对幼儿园社会教育活动内容是如何规定的?
《纲要》在社会领域明确提出了如下内容和要求:
第一,引导幼儿参加游戏和其他各种活动,体验和同伴共处的乐趣;
第二,加强师生之间、同伴之问的交往,培养幼儿对人亲近、友爱的态度,教给他们必要的交往技能,使其学会稚睦相处;
第三,为每个幼儿提供表现自己的长处和获得成功感的机会,增强其自尊心和自信心;
第四,提供自由活动的机会,支持幼儿自主地选择和计划活动,并鼓励他们认真努力地完成任务;
第五,在共同的生活和活动中,帮澍幼儿理解行为规则的必要性,学习遵守规则;
第六,教育幼儿爱护玩具和其他物品,用完收拾;
第七,引导幼儿接触和认识与自己生活关系密切的不同职业的成人,培养幼儿尊重不同职业人们的劳动;
第八,扩展幼儿对社会生活环境的认识,激发其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5、简述幼儿对社会规范的认知主要来源于哪些方面
幼儿对社会规范的认知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一是父母老师的影响,如父母经常告诫儿童“不能往楼下乱扔垃圾”,“吃饭时不能用筷子在盘子里乱翻”,“乘车要有次序地上下车”等;二是同伴互动,如一个儿童抢夺别人的玩具,同伴就会批评教育他;三是法律和道德规定,如公民文明行为规范、法律规则、交通规则等。社会规范在这里是一个较为宽泛的概念。幼儿对社会规范的认知主要包括基本道德规范、文明礼貌行为规范、公共场所行为规范、群体活动规范、人际交往规范等。
1、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因素有哪些?
(1) 生物因素;人类的在进化的过程中为了维持自身的生存和发展,逐渐形成了一些亲社会.性的反应模式,这些就逐渐成为亲社会行为的遗传基础。
(2)环境因素;它主要包括家庭、同伴和社会文化传统及大众传媒等。
(3)认知因素;影响学前儿童社会性行为的认知因素,主要包括儿童对社会性行为的认识、对情境信息的识别、观点采择及归因等。
(4) 移情;它通过两种方式与亲社会行为相关,-当移情的儿童看到被人处于危险中时,就会产生情感上的痛苦,儿童经常通过帮助与分享来减轻这种痛苦,二当亲社会行为使别人产生高兴或幸福的情感时,移情的儿童也能体会到这种.积极情感。
(5) 强化;对儿童的亲社会行为给予及时的奖励和表扬,来强化他的良好行为,这对于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培养,具有明显的效果。
2、你怎么样看待幼儿的社会性发展教育和培养,它的作用和意义
答案开放:答自己的观点,论述作用和意义,如:实施幼儿素质教育的需要;社会和时代的需要;适应环境变化;幼儿自身发展和智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