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原始社会幼儿教育的发展,我们可以发现,幼儿教育思想是逐步完善和成系统的,经历了漫长而又曲折的过程。
在原始社会,人类当时的婚姻关系属群婚制。原始社会早期形态按辈分建立起来的婚姻团体,纯属于血缘婚姻,在这种情况下,公社内实行儿童公有和儿童公育。
第一阶段:前氏族时期。
原始家庭为了谋生和照顾老幼,按年龄差异和体质强弱分成两组人群:一组是捕猎、攀摘野果的青壮年;另一组是老人和体弱者,他们负责留在原地照顾年幼儿童,这是原始社会最初的幼儿教育形式。
第二阶段:母系(或母权)氏族时期。
男女两性分工加强,男女儿童在8岁之前,一般不分性别生活在一起,统一由妇女负责照管。8岁后女孩仍留在原地由妇女教养,男孩则要跟随男子们出门,学习狩猎、围捕、攀摘等技术。
第三阶段:父系氏族时期。
儿童的教育改由父亲为主的大家庭承担。以男子为核心的多妻大家庭中的幼儿教育,一般由成年妇女进行。儿童们感到全家男女都是可以信赖的,也就要服从他(她)们的教诲。
第四阶段:军事民主制时期。
它是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转变的过渡阶段,私有制开始出现。部落间的斗争频繁发生,教育要求儿童要学习军事斗争经验,使用武器和作战方法,并要求锻炼强健的体魄,以适应战争的需要。
由于儿童公有和儿童公育的传统,原始社会的所有儿童都享有平等的教育权利,都在氏族的无偏无私教导下,成长为合格的成员。
(一)劳动技能教育
在原始社会中,成人每天生活的主要内容就是生产劳动。这种生产劳动,总是和社会生产紧密结合的。如制作劳动工具、设置陷阱、养育动物、播种庄稼等。随着年龄的增加,逐渐由观察模仿者成长为一个帮手,再成长为独立的劳动者。
(二)社会道德观念的养成
儿童生活在复杂的血缘关系和氏族部落中,被视为全家族未来的成员。每个氏族成员肩负教育儿童的责任,使他们逐渐了解氏族的礼法、历史传说、图滕信仰等社会道德,并逐步认识各种复杂的亲属和血缘关系,培养其氏族部落的自豪感、责任感及肯为集体奋斗的精神。
(三)军事体育训练
由于人们驾驭自然的能力有限,要保卫氏族的利益,必须要求氏族成员有强健的体魄和必要的军事技能。因此要求孩子从小习弄弓箭、学射鸟兔等。通常在三四岁时就联合打猎,稍大儿童还要练习作战或进行宿营游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