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课程学习>>第二章 古代学前教育的思想>>知识讲解>>文本学习>>知识点二

第二章  古代学前教育思想



知识点二:王守仁的学前教育思想


一、生平与教育实践

王守仁(1472-1528年)字伯安,浙江余姚人,明代中期著名的主观唯心主义哲学家、教育家。王守仁是我国古代著名的理学家,其理学思想继承了南宋理学家陆九渊的“心学”主张,并加以发展,提出“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等学说,这种学说也成为他的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王守仁关于儿童教育的论述,主要见于他任南赣巡抚时所作的《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和《教约》(合称《社学教条》)以及言论录《传习录》中。

二、学前教育思想

王守仁针对儿童发展特点提出了一系列学前教育思想,具体如下:

(一)儿童教育必须顺应儿童的性情

王守仁认为:“大抵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惮拘检,如草木之始萌芽,舒畅之则条达,摧挠之则衰痿。”一般说来,儿童性情好动,喜欢嬉戏玩耍,而害怕受到拘束和禁锢,就象草木刚刚萌芽,顺其自然就会使它长得枝叶茂盛,摧挠它则很快会使它衰败枯萎。因此对儿童进行教育,必须注意顺导儿童性情,使它们趋向鼓舞,中心喜悦,这样进步自然不会停止,就像春风滋润草木花卉,自然而然的一天天长大。反之,如同遭遇冰霜的花木,“生意萧索,日就枯槁”。

(二)教育要考虑儿童的可接受性,量力施教

王守仁认为,教育者必须根据儿童这种“精气日足,筋力日强,聪明日开”的成长过程,循序渐进地进行教育,不可揠苗助长。循序渐进的原则应用到教学中,必然要求教育者在确定教学内容时,注意量力而施,符合儿童的认识发展水平。

他指出:“与人论学,亦须随人分限所及。如树有这些萌芽,只把这些水去灌溉,萌芽再长,便又加水,自拱把以至合抱,灌溉之功,皆是随其分限所及。若些小萌芽,有一桶水在,尽要倾上,便浸坏他了。”为此,他要求指导儿童读书不能超出学生的接受能力,这会加重学生负担,使其视学习为“厌苦”之事而不乐为,而且也会影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三)教育应关注儿童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特征,王守仁认为:“人的资质不同,施教不可躐等”,教育者对儿童施教,不仅要考虑儿童认识发展水平的共性特征,而且还要注意个体发展水平的差异,针对每个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就像良医之治病,对症下药,方可药到病除。

因材施教的目的在于使受教育者“各成其材”,他说“因人而施之,教也,各成其材矣,而同归于善。”他认为每个儿童都有其长处,教育者如能就其长处加以培养,就可以使他们某一方面的才能得到发展。

王守仁的儿童教育思想,虽然目的是为了向儿童灌输封建伦理道德,即所谓“今教童子,惟当以孝、悌、忠、信、礼为要务”,但他反对“小大人式”的传统儿童教育方法和粗暴的体罚等教育手段,要求顺应儿童的性情,根据儿童的接受能力施教,具有自然主义教育倾向,这是难能可贵的。

请同学们继续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