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课程学习>>第二章 古代学前教育的思想>>知识讲解>>文本学习>>知识点三

第二章  古代学前教育思想



知识点三:张履祥的家庭教育思想


一、生平与教育实践

张履祥(1611-1674)字考夫,号念芝,浙江嘉兴府桐乡县人,明末清初的理学家、教育家,因世居清风乡炉镇杨园村,故学者称杨园先生。张履祥早年信守王(阳明)学,后悟师说之非,乃力辟王氏,专心于程朱理学,晚年仍潜心研录朱熹著作不辍,以为传世书鉴。后人称其“践履笃实,学术纯正。”为“理学真儒”。有关张履祥的家庭教育的言论,主要散见于《愿学记》、《初学备忘录》、《训子语》及《训门人语》中。

二、家庭教育思想

张履祥针对儿童发展特点提出了一系列家庭教育思想,具体如下:

(一)注重早期教育

张履祥曾说“幼稚之时,必见奋起之志,若举动无恒,苟且颓惰,即将事无一济矣。”因此家庭教育要从儿童早期开始。张履祥认为,幼年是个体道德形成的关键期,也是道德教育的最佳期,他说:“少年血气未定,善者固易流于不善,不善者亦易反而之善。”

人在少年时期,善与不善具有很大的可变性,此时若无良好的家教与良善者的引导,不善之习将难得改正,到成年时积习已深,不仅会影响个人的前途,而且还会影响子孙后代的道德形成,早期教育不仅是家教的起点,也是家庭重点。

(二)实施严格教育

张履祥极端反对父母溺爱子弟,认为溺爱只会使孩子是非不明,沦为不肖子弟,因此父母应“勿以幼儿而宽之”,必须自幼即实施严教。他说:“子弟童稚之年,父母师傅严者,异日多贤,宽者多至不肖。”因此,在家庭教育中,为父母的“严君之职,不可一日虚矣”。

(三)主张耕读相兼

张履祥还提出无论为农为士者,均须耕读相兼,“虽肄《诗》、《书》,不可不令知稼穑之事;虽秉耒耜,不可不令知《诗》、《书》之义。”家庭对子弟实施的书本知识传授与稼穑教育不可偏废,不可流为虚名,耕则力耕,学则力学,须知“读而废耕,饥寒交至,耕而废读,礼义隧亡。” 张履祥认为,懂得稼穑的艰难,不但有利于培养子弟勤俭的作风,而且有助于锻炼身体,促进身体健康,他说:“筋力有用也,逸则脆弱。”

他还指出通过农业劳动亦可由此培养人坚强的意志,“磨练出一副精坚强忍智力”出来,并且由于从事农业劳动是一种重要的“治生”手段,对子弟自幼进行习耕教育,也能培养他们独立生活的能力。

(四)关注家长素质

张履祥十分重视父母自身素质的提高,认为父母提高自身素质是教育好子女的前提,是家庭教育成功的保障,他说:“修身为急,教子孙为重,然未有不能修身而能教其子孙者也。”

张履祥还认为,父母不但要注意提高自己在道德、文化知识方面的修养,还应重视学习运用正确的教育方法,能否运用正确的教育方法也是教育者素质高低的一种表现。为此,他反对有的父母教子不从时就怪罪子弟愚不可训。

张履祥作为受传统思想影响很深的儒家学者,教育思想主要以程朱理学为依据,封建性成分不少。但他的思想中还有自己教学经验的总结,包含一些合理的因素,尤其是他提出的耕读相兼不可偏废的主张,实质上是倡导劳心与劳力并重,在当时具有明显的积极意义。

请同学们继续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