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蒙养院制度,是指中国最早的学前教育机构,其宗旨在于辅助家庭教育,附设在育婴堂和敬节堂内,入学年龄为三至七岁,每日授课不超过四小时。以女子师范毕业生为教师,教育内容包含了体育、德育、智育和美育。
2.蒙养院课程,“章程”规定蒙养院儿童在院时间每日不得超过4点钟,课程有:游戏、歌谣、谈话、手技。这四项教育内容与小学课程完全不同,它们符合儿童年龄特点和接受能力。
1.参考答案:蒙养院对儿童的教育,包含了体育、德育、智育、美育的内容,在教育原则上,提出了应该照顾儿童惰性及心理特点,指出教育要量力适度,还要利用榜样的教育作用。
2.参考答案:论胎教:胎教的意义在于正本和防感清源;胎教内容和实施方法包括适宜的环境选择、胎教的宗旨及保胎、养胎和孕妇的教育。 论婴幼儿教育:第一,环境的选择。康有为很看重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对婴幼儿的影响。第二,教育宗旨。康有为婴幼儿的教养宗旨,体现了德、智、体全面教育的要求,“务令养儿体,乐儿魂,开儿知识为主。”三者并非割裂对立而是协调并进。 第三,管理制度。康有为主张育婴院、慈幼院要有严格的管理制度 , 育婴院中设看护。育婴院设“管院事”,由医生充任,负责管理院中事务和教养工作,类似今天的幼儿园园长。
3.参考答案:第一,强调儿童教育的意义;第二,引进西方心理科学,促进学前教育的科学化;第三,建立资本主义教育制度,将学前教育纳入教育体系;第四,提倡女子教育 , 为幼稚师资的培养莫定舆论基础。
参考答案:
“公养”、“公教”, 或叫“公养”、“公育”是康有为的理想教育制度。该思想的提出,是建立在他的政治理想基础之上的,体现在 《大同书》中。
在《大同书》中,康有为把旧社会的苦难,归于家族的存在。因此要结束旧社会的苦难,就必须消灭家庭,他认为教育儿童的办法就是实行儿童“公养”、“公育”制度。为了实现“太平世”, 必须培养变法人才,尤其是强国先要“强种”,必须发展教育。而没有家庭,父母不承担教育子女的责任,儿童教育完全由公立政府负责.他设计了一个从胎教到大学的“公养”、“公教”的理想教育制度,在《大同书》中全面阐发了这个思想。这是一个前后衔接的完整的教育体系,儿童从胎教到20岁的全部教育由公立政府负责,全社会的人都有权接受这一完整的教育,其中人本院、育婴院、怀幼院 ( 或叫慈幼院 ) 是六岁以前的儿童受教育的机构,属学龄前教育,为“公养”阶段;6 岁以后儿童入小学院,至大学毕业20 岁,为“公教”阶段 , 接受系统的学龄期教育。
康有为提出的“公养”、“公教”的教育理想,是一个终身教育计划,贫富平等,男女平等,前后相接,二十年一贯制。这不但在当时,而且在今天也是无法实现的,但它却有鲜明的反封建性和民主性,是进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