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国》是柏拉图的代表作,较集中地反映了他的教育学说。理想国是柏拉图社会政治学说的核心,他建立完美理想国家的蓝图。一个理想国家应由三个阶级的人组成,即执政者、军人和农工商。这三种人由于老天铸造他们的时候 , 分别注入了黄金、白银和铜铁,呈现 “ 爱智”、“ 爱胜” 和“爱利”三种心灵特点,并形成智慧、勇敢和节制三种不同品德。智慧者,理性发达能对国家大事作出正确的谋划,最适宜于成为国家的最高统治者;勇敢者,意志刚强能御敌卫国,最适宜成为国家的保卫者;节制者,习惯于克制欲望,擅长生产、制造和贩运,理应成为服从哲人和军人统治的劳动者、供养者。这三种人应能各司其职。这和他维护奴隶主贵族统治的阶级立场有密切联系。
理想国也是柏拉图教育思想的出发点。教育是被当作实现理想国的重要手段和工具来加以重视的。他强调教育是国家的重要职责,主张实施按能力而不是按出身选拔培养人才的筛选制度,构筑一个从优生到成人教育的理论体系。
1.参考答案:
(1)共同点:斯巴达和雅典都属于奴隶制国家,国家对幼儿的体质都十分重视,并采取了 “优选法”的具体措施;教育都是在家庭中进行,母亲是天然的教师;轻视任何形式的体力劳动和劳动教育;教育已成为奴隶主阶级及其子女的一种享受和特权,从小就开始对儿童进行道德行为的熏陶,灌输剥削阶级思想意识;但斯巴达和雅典的整个学前教育还处在萌芽状态。
(2)不同点:在婴儿生存权上斯巴达是由政府官员来决定,而雅典一般由父母来决定;在培养目标上前者是英勇善战的战士,后者则要培养多方面发展的人;在教育内容上,前者偏重于身体的养护和品德的培养,后者则还增加初步知识和音乐欣赏等;在教育方法上,斯巴达强调简练、严厉和服从,雅典注重和谐、灵活和温情。
2.参考答案:
第一,教师要热爱儿童。昆体良指出,只有热爱儿童才能教育儿童。教师要以父母般的感情对待儿童,应当严峻而不冷酷,和蔼而不放纵。教师只有以自己理智的爱赢得儿童的尊敬,儿童才会视教师如父母。
第二,教师要善于观察儿童和了解儿童。昆体良认为,一个高明的教师,当她接受托付给她的儿童时,应当首先弄清他的能力和资质。同时,要善于精细的观察学生能力的差异,因为每个人的才能的确有着不可思议的差异。
第三,教师要正确运用批评和表扬。昆体良把这看作是教育艺术之所在,认为对于年幼儿童尤为重要。教师应该尽量和蔼,不论对错误的纠正多么严格,也要以温和的方式对幼儿进行教育。此外,教师对于孩子的错误要及早发现,及早纠正,因为错误在年幼时得不到纠正,在以后的生活中就会成为难改的积习。
参考答案:
亚里士多德是继柏拉图之后在西方教育思想史上有重大影响的人。他以较为现实的态度和实证科学的方法研究人类的教育问题,将古代西方教育理论推向了新的高度。在幼儿教育思想方面既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例如,胎教思想、心灵白板说、教育遵循自然说、和谐发展说、教育年龄分期说,注重幼儿道德习惯培养等。
亚里士多德认为,国家政治的优劣不仅取决于组成城邦的阶级及政体的形式,而且取决于城邦居民是否具有美德。对个人和集体而言,人生的终极目的是相同的,即追求幸福生活和至善。优良的城邦,应该人人都是善人。而人之善 , 则有赖于教育去实现。因此,教育理应成为国家的重要事业,由奴隶主国家统一管理,并要求把教育作为国家公共要务,专门制定有关法律,明确规定一定年龄的儿童必须接受国家给予的教育。亚里士多德意识到要使教育得到确实的发展 , 就必须把教育纳入国家法制的轨道,强调教育应由法律规定。这也是西方教育史上“ 教育立法”思想的开端。
亚里士多德十分重视对青少年身心自然发展特点的研究,首次提出了按儿童年龄划分受教育的阶段并根据不同的年龄阶段实施不同的教育任务。
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的第一个时期的幼儿教育又可以分为儿童出生前的胎教;出生——5 岁的婴幼儿教育和 5 岁——7 岁的儿童教育三个阶段。他从生物学、解剖学、医学的观点出发 , 首先谈到胎教的问题。随之要考虑的即是孕妇的保健问题。对此,亚里士多德也提出了比较详尽的建议。婴幼儿阶段的教育,应顺其自然,以孩子的身体发育为主。亚里士多德主张对新生儿要进行严格检验 , 国家要制定一种法律 , 规定只允许健壮的婴儿得以抚养,而不许养活畸形残废儿童。儿童 5 岁至 7 岁阶段的教育,按亚里士多德的意见,应以良好习惯的养成作为主要任务。他认为这一时期的家庭环境对儿童性格的形成至关重要,所以要特别防止造成对他们的不良影响。
亚里士多德在幼儿教育思想方面既吸取了前人的宝贵经验 , 又总结了自己长期教育实践和研究的成果,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对西方幼儿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发 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但他作为一个奴隶主贵族的思想家 , 其中不少观点带有明显的阶级偏见和时代局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