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古代西方学前教育的发展,我们可以发现,学前教育思想是逐步完善和成系统的,经历了漫长而又曲折的过程。
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前 322 年),出生于古代希腊,受过良好的贵族教育,17岁到阿加德米学园学习,师从柏拉图。公元前335年,创办吕克昂学园。他是一位博学的思想家,几乎在当时所有的知识领域都有丰富的研究成果。
亚里士多德的认识论和心理学以灵魂学说为基础。他认为人由肉体和灵魂构成,在婴儿时期犹如一块白板,外界事物刺激下产生的感觉是认识的起源。人的理性灵魂具有运用概念进行思维的能力。具有强烈的唯物主义倾向和辨证法因素,但最后陷入唯心主义。
亚里士多德建立较为系统的社会政治学说和伦理学说。他认为人天生是政治的动物,总是处在一定的家庭、部落和国家之中。国家应培养人成为有美德的公民,使其过上有德行的幸福生活,这为他的教育学说奠定了理论基础。
亚里士多德把教育当作实现其政治目的的最重要的手段,他认为国家政治的优劣不仅取决于组成城邦的阶级及政体的形式,还取决于城邦居民是否具有美德。教育应成为国家的重要事业,由奴隶主国家统一管理,并把教育作为国家公共要务。
亚里士多德认为必须把教育纳入国家法制的轨道,教育应由法律规定。这是西方教育史上“ 教育立法”思想的开端。在国家政治生活中依据法律办教育,通过教育宣传国家的各种法律制度,提高整个社会的法律意识,国家易于治理,公民安居乐业。
他把一个人受教育的年龄划分为 3 个时期。出生——7 岁为第一个时期,7 岁——14 岁为第二个时期,14 岁——21 岁为第三个时期。亚里士多德按照他的这一年龄分期和相应教育的总设想,对第一个时期即幼儿教育作了深入而具体的论述,成为他全部教育理论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亚里士多德依据灵魂学说安排教育的程序及任务。人有肉体部分和灵魂部分。后者又分为非理性和理性两个部分。顺应这三个部分,应有体育、德育和智育,并把发展人的理性放在最高位置。
亚里士多德认为,幼儿教育可以分为儿童出生前的胎教;出生——5 岁的婴幼儿教育;5 岁——7 岁的儿童教育三个阶段。
他从生物学、解剖学、医学的观点出发,首先谈到胎教问题。在《政治学》中,提出介于运动家和虚弱者之间体格的父母对其子女最为有利。有关婚姻的问题,公民们应在什么年龄结婚,何人宜于结婚等问题制定法规时,立法者应考虑到男女双方及其寿命之长度等。
有关孕妇的保健问题。他认为孕妇应自己保重,她们应当从事运动,要有富于营养的食物。在心理上应能保持安定和平静。有关父母生育时期的最佳选择问题。亚里士多德认为应当是智力旺盛之年。但夫妇孩子过多时,可以在胎儿未有感觉与生命之前堕胎。
亚里士多德的胎教思想受益于柏拉图的影响和个人的经验。对此问题能提出优生、优育、胎儿保健和计划生育的见解是难能可贵的。当然也存在妥之处,如结婚年龄女为18 岁、男为37 岁;而智力旺盛之年均在 50 岁左右,显然是不甚科学的。
婴幼儿阶段的教育,应顺其自然,以孩子的身体发育为主。亚里士多德主张对新生儿要进行严格检验,国家要制定一种法律,规定只允许健壮的婴儿得以抚养,而不许养活畸形残废儿童。幼儿出生以后的抚育方法好坏对其体力发展有直接的影响,亚里士多德要求人们给他们良好的营养和适当的锻炼。此外,他认为使儿童在幼年习于寒冷是一种很好的锻炼方法,有助于健康,并使他们坚强。
从出生到 5 岁这一阶段,亚里士多德反对儿童进行课业学习或劳作,而应有充足的活动,以免肢体不灵。儿童啼哭不必禁止,因为啼哭时能扩张肺部,有助于躯体的发育。不管是游戏还是讲故事,最好是为将来事业作准备,其中大部分应为对他们以后要认真从事的事业的模仿。
儿童 5 岁至 7 岁阶段的教育,应以良好习惯的养成作为主要任务。他认为这一时期的家庭环境对儿童性格的形成至关重要,要防止造成对他们的不良影响。他指出在幼年可能从他们所见所闻沾染到下流习气,不要让他们看到不好的图画或戏剧,勿令耳濡目染。
亚里士多德认为,决定儿童道德品质的构成有3个因素 : 一是天性,二是习惯,三是理智。良好习惯的形成在日常言行活动中,让他们最先遇到美好的东西,经常接触好人好事,并身体力行,良好的道德品质自然形成。“习惯成自然”这句谚语,在西方即渊源于亚里士多德。
亚里士多德在幼儿教育思想方面提出一些新观点。如:胎教思想、心灵白板说、教育遵循自然说、和谐发展说、教育年龄分期说,注重幼儿道德习惯培养等,对西方幼儿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但他作为一个奴隶主贵族的思想家,不少观点带有明显的阶级偏见和时代局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