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古代西方学前教育的发展,我们可以发现,学前教育思想是逐步完善和成系统的,经历了漫长而又曲折的过程。
昆体良(35——95 年),古代罗马著名的雄辩家和教育家。他从维护罗马帝国的统治需要出发,把培养心地善良、精于演说的雄辩家作为教育目的。培养雄辩家要具备三个条件。很好的道德品质;丰富的阅历、渊博的知识;演讲风格要朴实自然、言简意赅、精彩动人。
昆体良认为培养雄辩家不只是高等学府(修辞学院)的任务,而且是包括幼儿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在内的整个教育的共同任务。因此,必须从摇篮时开始,办好儿童的早期教育。
昆体良是幼儿教育的积极倡导者。在《雄辩术原理》中,他论及幼儿教育的目的、内容、方法。昆体良提出儿童一出生,父亲就应对他寄予希望,精心关怀儿童的成长。并从儿童心理和生理方面强调幼儿教育的必要性,愈是年纪小,头脑就容易接受小事情。
昆体良十分重视幼儿的游戏活动,他认为儿童是好游戏的。在游戏活动的组织安排上,昆体良主张寓发展智力和培养德行于游戏之中。昆体良要求教师利用游戏这一方式,把它变成一种娱乐、一种学习及教育的活动形式。
关于论记忆力和创造性方面,昆体良明确指出:“儿童能力的主要标志是记忆力,记忆力包括两个方面,敏于接受知识和记得牢固。”因此,他十分重视幼儿记忆力的培养,可以通过练习得到加强,是教师可以帮助促进其发展的惟一智能。
昆体良认为,儿童应该从小就逐步养成渴求知识的意愿。为了造就一个未来的雄辩家,昆体良寄希望于他们在儿童时代要经常表现出勇敢、 创造力,以创造为乐。幼儿教师的主要职责是培养幼儿的求知欲和创造欲。
昆体良针对当时罗马社会风气不良造成的现象,提出儿童满嘴污秽是在听成人说话时学会的。因此,昆体良坚持父母本身应成为孩子们的有效榜样。他希望父母应该将心思用于培养一切有利于孩子健康成长的习惯上。
昆体良反对儿童教育中的体罚现象,提出对幼儿的体罚更要禁止。他认为体罚造成众多不幸儿童的身体和心灵的创伤,还专门给体罚列举了五大罪状。
昆体良认为,必须慎重选择儿童的看护者和教师。儿童的看护者和教师必须身体健康、说话清楚正确,因为幼儿首先听到的是她们的声音,模仿的是她们的语言。她们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幼儿的言谈举止。
昆体良对幼儿教师提出了一系列的要求。第一,教师要热爱儿童。第二,教师要善于观察儿童和了解儿童。第三,教师要正确运用批评和表扬。
昆体良继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后详细而深入地探讨了幼儿教学问题。其中有关幼儿个性的培养、对幼儿教师的要求、强调榜样教育的作用、注重游戏教育方法等观点,不乏给人以启迪。特别是关于反对体罚的论述,可以看出昆体良对儿童人格的尊重和对正面教育的强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