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外国近代学前教育的发展,我们可以发现,学前教育思想是逐步完善和成系统的,经历了漫长而又曲折的过程。
1789 年法国爆发资产阶级革命,推翻封建制度,1792 年建立共和国,资本主义制度在法国确立。奥柏林的“编织学校”是法国近代学前教育的开端。此后出现的托儿所,主要是受到英国幼儿学校的影响。在办学宗旨、教育内容和方法都借鉴了英国幼儿学校的经验。
(一)奥柏林的“编织学校”
1776 年,奥柏林(1740~1826 年)创设“ 编织学校”,以3岁以上的幼儿为对象的保育所,专门在农忙季节收容幼儿和学童。被看做是近代学前教育设施的萌芽。
教学内容:标准法语、宗教赞美歌、格言和讲童话故事、 采集和观察植物等,带领儿童做游戏。进行缝纫、编织方法及历史、农村经济常识的传授。奥柏林认为,这些学习完全是游戏式或娱乐性的学习。
奥柏林的编织学校和"教会学校"有相同的性质,都是一种慈善机构。但是奥柏林把这个学校作为开发他的教区的社会经济及增进地区居民福利的重要手段,具有创新的意义。但它没有得到法国政府的支持,与法国的其他的学前教育机构也没有直接关系。
(二)柯夏的“托儿所”
作为法国现代学前教育设施之一的托儿所,前身是1826 年由法国帕斯特莱在巴黎创办的"托儿所"。当时帕斯特莱担任"妇女会"的会长,她以此会为基础,开办了收容 80 个孩子的"托儿所",翻开了法国学前教育史上新的一页。
帕斯特莱领导的托儿所运动得到柯夏 (1789—1841 年)的支持。柯夏协助妇女会于1828 年模仿英国的幼儿学校建立了一个托儿所。同年,柯夏也开办了一个"模范托儿所"。此后,巴黎的托儿所逐渐发展起来。
柯夏对法国托儿所的创立起了理论指导作用。他在《托儿所纲要》中提出托儿所首先是最有效的公共的贫民救济设施,其次是教育设施。教育内容包括:宗教、读、写、算、几何、地理、历史等,教育方法是直观教学法,以实物教学为主。
法国的托儿所并不完全是英国幼儿学校在法国的移植,也有改进的地方。如柯夏的托儿所在道德教育方面和对待孩子的方法上,更具有合理性和人道主义的特点。另外,柯夏的道德教育观点更具有合理性。他认为托儿所培养幼儿的品德首先要幼儿教师以身作则,树立榜样。
(一)托儿所性质
1833 年,《初等教育法》(“基佐法案”) 颁布,基佐提出应把托儿所看做初等教育的基础。1835 年,公共教育部给托儿所25900法郎的援助,由国家对托儿所进行补助,这是法国政府正式管理托儿所的开端,推动了法国托儿所的发展。1837年的一个文件是有关托儿所的最早的规定,规定托儿所是为 6 岁以下的儿童开设的慈善设施,对托儿所的行政管理工作起了指导和约束作用。
法国托儿所虽然保留着慈善团体的性质,但已经成为公共教育部管辖下的学校。这一规定的颁布,进一步推进了托儿所的发展,掀起了在全国各地设立托儿所的热潮。1855 年3 月,颁布有关托儿所组织的敕令,同时提出“托儿所内部规章制度”。敕令规定托儿所的性质,即托儿所不论是公立或私立,都应当成为2—7岁的两性儿童在道德与身体的成长中得到必要照顾的教育设施。“托儿所内部规章制度”规定了托儿所的保育时间与托儿所的设施及其对儿童的教育方法。这些规定表现了一定的人道主义精神。
(二)福禄倍尔幼儿园方法的传入
最早将福禄倍尔幼儿园引进法国的是玛伦霍尔兹·别劳男爵夫人。她作为福禄倍尔的学生,为推广福禄倍尔的教育理论和实践经验而积极地开展活动。
福禄倍尔幼儿园对法国学前教育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为上层社会的幼儿创设幼儿园,致使法国的学前教育机构明显地形成了双轨制:即普通民众的儿童被送往专门接收劳动人民儿童的、数量较多的、简陋的托儿所;上层社会的儿童则被送往为数极少的、条件优越的幼儿园。从此,法国的学前教育便沿着这种等级性明显的双轨体制发展。另一个方面是将福禄倍尔幼儿园的教育内容、方法引入托儿所中,开始注重儿童的游戏和户外运动,对改革法国托儿所的保育内容和方法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母育学校”的名称最早是由卡尔诺在1840年提出来的,他要求把"托儿所"改称为"母育学校"。1881年法国才正式开始采用"母育学校"的名称。
1881年和1882年,法国政府颁布了法国历史上实施最长久的一个教育法令——《费里教育法》。确立国民教育的三原则:义务、免费和世俗性,规定免费的原则同样适用于母育学校。这是官方的教育文献中第一次正式使用“母育学校”。它的颁布标志着法国近代资本主义教育制度的初步确定,对法国近代学前教育的发展有重要影响。
1881年8月颁布的政府文件中对"母育学校"作出定义:"母育学校"是初等教育的设施,那里的男女儿童将共同接受体、德、智全面发展的教育。进入母育学校的儿童为2~6 岁,根据儿童年龄发展阶段来编班,形成男女儿童混合编制的班级。母育学校的保育内容包括:初步的道德教育; 日常生活中的实用知识;唱歌、绘画、书法、初步阅读、语言练习等;手工作业的训练;按年龄阶段进行的身体锻炼。
近代法国母育学校主要的特点:一是母育学校的教育特别偏重于智育,学习范围较广泛;二是清除了宗教教育内容,而代之以资产阶级道德教育;三是注意让儿童学习日常生活中的实用知识;四是根据儿童的身心发展水平进行教育;五是采取直观教学法,注意儿童的游戏活动。
母育学校采用福禄倍尔的玩具、教具和幼儿园教育方法,实现了法国学前教育的现代化。 但在保育内容方面存在问题,如知识分量过重,致使小学教育气息严重,教师忽略母育学校照料和监护儿童的本质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