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背景: 抗战初期,“亡国论”暗流涌动,“速胜论”笼罩一时,根据中日两国的特点和国际形势,毛泽东认识到战争的长期性,提出了抗日战争是持久战的著名论断。为了坚持抗战,最终赢得抗战胜利,教育必须为长期战争服务,必须唤起民众,必须为抗战建国准备各级各类人才。教育不仅要考虑抗战胜利的需要,还要考虑到战后建国的需要,这为抗战教育提供了方向。抗日战争爆发使得许多儿童流利失所甚至成为失去父母的孤儿。为抢救民族后代,培育无家可归的难童健康成长,经中国共产党联合各党派与各界知名人士发起于1938年3月10日在武汉成立中国战时儿童保育会。该组织是抗日民族 统一战线下国共两党合作的产物。宋美龄为理事长并推选出国共两党和无党派的社会知名爱国妇女56人任理事。全国各省市、陕甘宁边区、香港和南洋群岛相继成立20多个分会,抗战8年先后公建立53 所战时儿童保育所,收容保育3万多名少年儿童。
意义:办好托儿所不光使孩子受益,广大妇女也有机会参与社会生活,为苏区的建设做贡献。广大妇女的解放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也为老解放区学前教育以后的发展积累了经验。战时儿童保育院对难童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培养他们追求真理、反抗侵略。特别重视劳作教育,以培养儿童的劳动习惯,树立劳动创造世界的观念。保育院还开展各种社会活动,让孩子在社会实践中学习,培养工作的自觉性。战时儿童保育工作是把教育与社会实践、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把儿童培养成追求真理、手脑并用、自觉工作、反抗侵略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老解放区的学前教育通过办多种不同类型的学前教育机构来满足支援生产和战争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