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7世纪英国经验主义哲学家、教育思想家洛克,为了适应当时哲学争论的需要提出来与天赋观念项对立的观念,他认为人出生后的心灵如同一块白板,人类的一切知识都是后天的来的,因此他提出了白板说,白板说在近代西方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斗争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但理论也存在缺陷,最主要强调了认识的感性基础,忽视了认识的主体性。
2.在幼儿园的实践中,福禄贝尔设计了一套恩物,按照他的话说,这是神恩赐儿童的玩具。实际上,他是一种适合幼儿发展特点的游戏活动玩具。作为恩物,它具备三个条件,一是能使儿童理解和表达周围的世界,二是每种恩物应包含前面的恩物和预示后面的恩物,三是能表现完整和有序的统一观念。通过恩物,可以让儿童人是万物和理解自然。
1.洛克在《教育漫话》中认为,一个绅士要使自己的事业获得成功,达到个人幸福的目的,就必须要有强健的体魄。在西方教育史上,洛克第一个提出并详细论述儿童体育问题的教育家。洛克特别强调通过体育锻炼来培养绅士的意志,尤其是"忍耐劳苦"的精神。他认为体育的主要内容有以下三个方面: 1.反对娇生惯养;2.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3.加强身体锻炼。
2.卢梭认为 ,0到2岁婴儿时期的教育,主要是让儿童的四肢和各个器官得到自然发展,保证儿童的身体健康,锻炼和增强儿童的体质。他特别强调,这一时期的教育要适应儿童身体的自然发育,对此他提出许多建设性的主张。如,他主张儿童的食品最好是简单而清淡的;在婴幼儿着装方面,卢梭指出一定要给儿童穿宽松的衣服。他认为儿童的睡眠时间一定要充足。
2到12岁儿童期阶段儿童的语言有所发展,但是理智还没有开发,因此教育的重点应放在儿童的感觉发展方面,他认为这个时期主要是进行感觉教育。
3.(1)发展的原则
福禄倍尔认为宇宙万物都是在无限发展着的,因此人也是在连续不断地发展的。福禄倍尔还从整体联 系的观点出发,特别强调人的各个发展阶段之间的连续性,他反对把 各个发展阶段孤立起来看待,而主张应看到各个阶段之间的联系,他认为人的发展过程就是“从一个阶段向另一个阶段上升”的过程。人类的教育活动就应当按照儿童的本性,连续、协调地促使他们在各方面得到发展。
(2)教育适应自然的原则
福禄倍尔把教育适应自然的原则理解为适应潜藏的人体中的力量和才能的自我发展,而这种力量和才能的发展是“上帝的本源”的表现。他还把教育适应自然原则理解为“追随本源”,即追随儿童的天性。他认为儿童的活动受本能的制约,儿童的本能分四种,即:活动的本能、认识的本能、艺术的本能和宗教的本能。其中活动的本能是最重要的一是最能表现“上帝的本源”。教育要追随活动的本能,要唤起和发展儿童的积极性、创造性和自动性 (所谓“自动”,就是自我活动或自发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