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国内外学前教育的发展历史,我们可以发现,学前教育思想是逐步完善和成系统的,经历了漫长而又曲折的过程。
生平简介:著名教育家、现代儿童教育家陈鹤琴,是我国学前教育和儿童心理研究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他对我国儿童教育事业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1923年,他在南京创办了我国最早的幼儿教育实验中心——鼓楼幼稚园。
1940年他创立江西省立实验幼稚师范学校。
1943年该校成为我国第一所国立幼稚师范学校,提出了著名的“活教育”理论。创立了中国化的幼儿教育和幼儿师范教育的完整体系。其代表作是《家庭教育》等。
陈鹤琴的活教育理论体系, 包括:目的论、课程论、方法论,以及教学原则,训育原则等。
(一)目的论
目的是“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
具备的条件是:一要有强健的身体;二要有建设的能力;三要有创造能力;四要有合作的态度;第五要有服务的精神。
(二)课程论
陈鹤琴指出:“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陈鹤琴认为应该向大自然、大社会学习,获取知识经验。
(三)方法论
基本原则是“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活教育重视直接经验,他认为“做”就与事物发生直接接触,就认识事物的性质。
(四)教学原则
根据“心理学具体化,教学法大众化”的指导思想,他提出了活教育的17条教学原则。
17条教学原则可以综合概括为:
活动性(做)原则、儿童主体性原则、教学法多样化原则、利用活教材原则、积极鼓励原则和教学相长的民主性原则等
训育原则
训育原则有:(1)从小到大。(2)从人治到法治。等13 条,揭示了道德的认知、情感和行为表现的内外统一和相互促进,充满了辩证法思想, 符合道德教育的基本规律。
陈鹤琴从1920年冬开始,以其长子一鸣为研究对象,在儿童的动作、能力、情绪等方面,逐日进行观察实验、文字和摄影记录,写成《儿童心理之研究》一书。
(一)儿童期对人生和教育方面的意义
儿童期包含两方面意思:一方面是发展能力的时期, 一方面具有可以发展的性质,此即所谓可塑性或谓可教性。
(二)幼儿的心理特点与幼稚教育
幼儿具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
1.好动。2.好模仿。3.好奇。4.好游戏。 5.喜欢成功。6.喜欢和群。7.喜欢野外生活 8.喜欢称赞。
(三)学前儿童的发展阶段与教育
(1)新生婴儿期一一新生。
(2)乳儿时期一一新生后到 1 岁左右。
(3)步儿时期一—1 岁左右到 3 岁半左右。
(4)幼儿时期一—3 岁半左右到 6 岁左右。陈鹤琴按照儿童发展的有序性,揭示了每一阶段的发展特点,并确定了与各发展阶段相适应的教育重点。如学步期。
陈鹤琴所著的《家庭教育》以及 30 年代后陆续发表的《怎样做 父母》等论文论述了家庭教育的科学化、民主化、游戏化、艺术化。
(一)把家庭教育作为关系到国家前途、命运的大事。
(二)要把科学地了解儿童作为实施家庭教育的依据。
(三)要把教育功能自然地渗透于家庭生活的各个方面。
撰写了论文来阐述了关于开办幼稚园的主张;同时,通过创办鼓楼幼稚园等,探索中国化幼稚教育的道路。提出了办好幼稚园15 条主张。
(一) 幼稚园的课程理论
1. 课程应为目标服务
2. 课程应以自然和社会为中心
3. 课程应实验“整个教学法”
4. 课程应当采用游戏式、小团体式等的教学方法。
5. 课程应当有考查儿童成绩的标准。
(二)“五指活动”思想
指活动的五个方面是:
1、健康活动。2、社会活动。 3、科学活动 。 4、艺术活动。 5、语言活动。
陈鹤琴指出:“幼稚园的课程全部包括在五指活动中,并采用单元制,各项活动都围绕着单元进行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