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练习一答案



一、名词解释:

1951年10月1日,政务院命令公布施行《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产生了新中国第一个学制。此学制共5个部分。第一部分,幼儿教育。第二部分,初等教育。第三部分,中等教育。第四部分,高等教育。第五部分,各级政治训练班。

新学制规定实施幼儿教育的组织为幼儿园,3周岁到7周岁的幼儿,使他们的身心在入小学前获得健全的发育。1951年颁布的这个学制规定中,幼儿教育被列入学制体系之中,成为小学教育的基础。学制还规定幼儿园应在有条件的城市首先建立,然后逐步推广。值此,自1922年壬戌学制定名,沿用了30年的“幼稚园”改称为“幼儿园”,并开始了它的新生命。

二、简答题

1.参考答案:①加强对学前教育的领导与管理。②深入学习苏联学前教育理论和经验。③重视学前教育师资的培养。④稳步发展学前教育事业。

2.参考答案:①在新学制中确立幼儿园的地位。②制定幼儿园的暂行规程和教学纲要。③学习苏联和学术批判。④积极培养学前教育的干部和师资。⑤有重点地发展学前教育事业提倡及早施教。

三、论述题

参考答案:

建国初期,我国受到帝国主义的包围,又缺乏建设社会主义的严验。为了加速社会主义建设步伐 , 中央提出了向苏联学习的方针。在教育上 ,也积极学习苏联的经验进行了教育改革。学习苏联教育经验,对于改造旧教育、建设新教育,起了积极作用。但在学习苏联教育经验的过程中,也出现结合我国实际情况不够、生搬硬套的情况。认真总结学习苏联教育经验的成败得失有着现实意义。

1950年9月,教育部发出通知:幼教工作者学习《幼儿园教养员工作指南》一书。该书是苏联教育部颁布的幼儿园教育工作的指导文件,当时已译成中文出版,成为我国幼儿园改革的主要依据。在1950年至1956年期间,教育部先后聘请了戈林娜、卡尔波娃两位苏联教育专家来我国,她们系统地讲授了学前教育的全部专业课程。苏联专家的各种指导性活动都及时地影响到全国,我国的幼儿园工作出现了新的面貌。

新中国成立之初,学习苏联的教育理论和经验,对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实施全面发展的学前教育,做出了可贵的贡献。但是,苏联专家、学者及其教育思想对中国的教育(含学前教育)的影响并不完全都是积极的,他们对西方当代教育制度和教育理论的片面观点,他们过分强调集中统一、正规化、教师的主导作用、课堂教学的作用等思想,也都影响着我们的教育工作。如加强计划性,忽视灵活性;注意集体,忽视个体;机械划一、重教轻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