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课程学习>>第二章>>文本学习>>知识点一
在财务会计学中,成本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成本是指为取得资产或劳务而发生的支出;狭义上,成本是指归集到某一种产品上的费用,又称为产品成本。
随着经济的发展,管理会计日益完善,成本的内容也得到了很大扩展。企业管理当局为了在经济活动中进行各种经营决策和控制,需要用到各种相应的成本信息,决策和控制的多样化导致成本信息的多样化,可谓是“不同目的,不同成本”。从经济活动发生时态来看,成本概念贯穿于生产经营活动的全过程,在制定决策时,对未来可能发生的成本要充分的了解;在执行决策时,对正在发生的成本要进行监控;在经济活动结束后,要确定成本,以进行业绩评价。可见,成本问题是企业管理的一个核心问题。
成本可以按照不同标准进行分类,以适应企业各种经营管理需要。
(一)按经济用途标准分类
这是财务会计中的分类方法,也是传统的、最主要的分类方法。按照经济用途可以将成本分为生产成本和非生产成本两类。
生产成本又叫做制造成本,是指在生产过程中为生产产品而发生的支出。具体来说,包括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三个成本项目。
直接材料是指生产过程中构成产品主体的材料成本。其中,材料可以是原材料及主要材料、外购半成品和其他直接材料等。直接人工是指生产过程中直接改变材料的性质和形态所耗用的人工成本,也就是生产工人的工资和福利费。直接材料和直接人工两者都是能够直接归属到某一种产品上的成本。
制造费用是生产过程中为生产产品而发生的各种间接费用。制造费用内容繁多,可以详细分为间接材料、间接人工和其他制造费用三个项目。间接材料是生产过程中发生但难以直接计入某一特定产品的材料成本,如机物料消耗等;间接人工是为生产提供服务但不直接进行产品加工的人工成本,如车间管理人员、设备维修人员的工资等;其他制造费用是除上述两个项目之外的各类制造费用,如车间照明费和水电费、厂房和设备的折旧费等。
随着科技的进步,企业生产机械化和自动化水平也不断提高,在上述三个成本项目中,制造费用在生产成本总额中占有的比重也不断增大。可以说,这已成为一种趋势。
非生产成本又叫做非制造成本、期间成本或期间费用,通常可分为销售成本和管理成本。销售成本是指在销售产品过程中发生的各项成本,包括销售人员工资、销售佣金、专设销售机构的固定资产折旧费、保险费,送货运输费和广告费等。管理成本是指除产品成本和销售成本以外的所有费用,包括行政管理部门的员工工资、差旅费、办公费、业务招待费、排污费、固定资产的折旧费等。
这种分类既反映了企业产品成本的构成,也反映了企业作为当期损益的各种耗费,能够适应企业财务会计核算的要求,是非常重要的成本分类方法。
(二)按成本性态标准分类
成本性态是指成本总额与业务总量(生产量或销售量)之间在数量方面的依存关系,也称为成本习性。这里的成本总额是企业发生的全部耗费,既包括生产成本也包括非生产成本。
成本按其性态标准进行分类,可以分为固定成本、变动成本和混合成本三类。这种分类是会计学中极其重要的一种分类,可以说是管理会计学的重要基础。
1.固定成本
(1)固定成本的定义。固定成本是指在一定时期和一定业务量范围内,其总额不随业务量变动而变动的成本。例如,房屋设备租赁费、按直线法计提的固定资产折旧费、财产保险费、广告费、管理人员工资、办公费等。
(2)固定成本的特点。从总额来看,固定成本(可以用常数a来表示)是不随业务量(业务量可以用x表示)变动的,所以可以用y=a来表示,在平面直角坐标图上,固定成本线就是一条平行于x轴的直线。
从单位固定成本来看,也就是y=a/x,单位产品负担的固定成本必然随着业务量的变动而成反比例变动,在平面直角坐标图上,表现为一条反比例曲线。
【例2-1】某企业生产一种产品,其所需专用设备的最大生产能力为10000件/月,该设备的月折旧额为20000元,当产量在10000件以内变动时,单位产品所负担的固定成本如表2-1所示。
将上例中的数据表示在平面直角坐标图中,可以直观地看出固定成本总额.单位固定成本分别与产量之间的关系。
(3)固定成本的分类。按符合固定成本概念的支出额是否可以在一定期间内改变,又可以将固定成本进一步分为约束性固定成本和酌量性固定成本。
①约束性固定成本。约束性固定成本是指企业管理当局的决策无法改变其支出数额的那部分固定成本。例如,厂房、机器设备按直线法计提的折旧费,不动产税,财产保险费,照明费,取暖费,管理人员薪金等。这类成本是形成和维持企业正常生产经营能力的成本,也是企业必须负担的最低成本,其支出额的大小取决于企业生产经营的规模和质量,所以具有约束性,也称为经营能力成本。这类成本是实现企业长远目标的基础,其预算期通常较长。由这类成本创造的企业生产经营能力一旦形成,在短期内就难以改变,即使经营暂时中断,该固定成本仍将保持不变。如果降低这类成本,企业的经营能力就必然缩减,从而影响企业长远目标的实现。在约束性固定成本占企业总成本比重不断上升的今天,企业只有合理地利用其所形成的生产经营能力,才能不断降低单位固定成本,取得更大的经济效益。
②酌量性固定成本。也称为选择性固定成本,是企业管理当局的决策可以改变其支出数额的那部分固定成本。例如,企业在一定预算期内安排支出的广告费,职工培训费,新产品研究费以及经营性租赁费等。这类成本的预算期较短,通常为一年,其支出额在本预算期内不随业务量变动,而在下期预算编制时,企业管理当局可根据未来情况对其支出额进行调整。不过,这种成本并不是可有可无的,它关系到企业未来竞争能力的强弱,是一种为企业的生产经营提供良好条件的成本。所以企业管理当局应当在保证不影响生产经营能力的前提下尽量减少这部分支出。
可以说,在较长预算期里,约束性固定成本与企业的业务量水平没有直接关系,而在较短预算期里,酌量性固定成本与企业的业务量水平没有直接关系。两者共同构成企业的固定成本。
(4)固定成本的相关范围。从固定成本的定义中可以看到,“在一定时期和一定业务量范围内”这一限制条件,该条件表明固定成本的“固定性”不是绝对的,而是有条件的,这一条件在管理会计中叫做“相关范围”。具体来说是指一定期间范围和一定业务量范围。
从一定期间范围来看,固定成本具有固定性,但从较长时期来看,所有成本都是可以变动的,即使是约束性固定成本,其总额也会随着时间推移而发生变化。因为,对于一个正常成长的企业来讲,其生产经营能力从规模和质量上都将扩大和提高,如厂房的扩建、设备的更新、管理人员的增减,这些必将导致折旧费用、财产保险费用、大修理费用以及管理人员薪金的增加。可见,只是在一定期间范围内,企业的某些成本才不会随产量变化而变化,才具有固定性。
从一定业务量范围来看,固定成本具有固定性,超出了这一范围,势必也要扩大厂房、增添设备、增加相应的管理人员,为此还要加大广告宣传力度,从而增加相应的费用。
在一定期间内表现为固定特征的成本,其固定性也是针对一定业务量范围而言的,或者说,业务量的变化总是表现在特定期间内。对业务量范围的限定更具实质意义,成本按性态划分就是对该意义的体现。
可见,固定成本在某一范围内是固定不变的,超过了这一范围也就产生了新的相关范围,固定成本必然发生变化,这时它的固定性体现在新的相关范围内。如例1中,假设这种产品需要扩大产量,则企业为了满足生产需要必须再添置一台同类设备,因此月折旧费用由原来的20000元增加到40000元。这种变化可以用图2-2表示
2.变动成本
(1)变动成本的定义。变动成本是指在一定期间和一定业务量范围内其总额会随着业务量的变动而成正比例变动的成本。如直接材料费和直接人工费都与单位产品的生产量直接相关,销售佣金与销售量直接相关等。
(2)变动成本特点。从总额来看,变动成本(可用bx表示)与业务量成正比例变动,所以可以用来y=bx来表示,在平面直角坐标图上,变动成本线就是一条以单位变动成本为斜率的直线。
从单位变动成本来看(用常数b来表示),也就是y=b,单位变动成本不会随业务量的变动而变动,在平面直角坐标图上,表现为一条平行于x轴的直线。
【例2-2】假定例一中单位产品的直接材料成本为5元,则生产量为1000,2000,4000,6000,8000和10000件时,耗用材料的总成本和单位产品耗用的材料成本如表2-2所示。
将上例中的数据表示在平面直角坐标图中,可以直观地看出固定成本总额、单位固定成本分别与产量之间的关系。
(3)变动成本的分类。根据变动成本发生的原因可将变动成本分为两类。一类是技术性变动成本,它是指单位成本由技术因素决定而总成本随着消耗量的变动而成正比例变动的成本,通常表现为产品的直接物耗成本。如企业为生产产品,按技术规定确定每件产品耗用材料数量和成本后,该产品耗用的直接材料总成本就是技术性变动成本。如某热电厂发电必须使用燃烧值在一定千卡以上的精煤,这样,耗用精煤的成本就是随发电量成正比例变动的技术性变动成本。
另一类是酌量性变动成本,它是可由企业管理当局决策加以改变的变动成本。如按销售收入的一定百分比计算的销售佣金、按计件工资计算的工人工资等。这些支出的比例或标准是由企业管理当局根据当时的市场情况来决定的。
可见,不论是技术性变动成本还是酌量性变动成本,从单位成本来看都是确定的,从总成本来看都是随着业务量变动而成正比例变动的。企业管理当局应根据这两类变动成本产生原因寻求降低变动成本的正确途径。
(4)变动成本的相关范围。与固定成本相同,变动成本的“变动性”也是有条件的,即变动成本与产量之间成正比例变动的关系,也只有在一定业务量范围内才存在,超过这一业务量范围,两者之间就不一定存在这种正比例变动关系。
例如,某企业生产一种产品,在刚投产时产量较小,工人劳动熟练程度较低,材料消耗和废品较多,使得单位产品的人工成本和材料成本可能比较高;随着产量增大,工人劳动熟练程度提高,材料利用更加合理,会使得单位产品的人工成本和材料成本逐渐降低,这些变动总成本随产量增长表现为一条凸型曲线[ 之所以是凸型曲线,是因为该曲线斜率随产量增加而变小。];当产量逐渐上升到一定范围内(即相关范围)时,工人的劳动效率和材料消耗相对稳定在一定水平上,单位产品的人工成本和材料成本不再随产量变动,这些变动总成本随产量增长表现为一条直线。当产量突破相关范围继续上升时,就会导致单位产品的人工成本和材料成本迅速上升(如加倍支付工人的加班加点工资,废品增加),这些变动总成本又随产量增长成为一条凹型曲线[ 之所以是凹型曲线,是因为该曲线斜率随产量增加而增大。]。这些变动总成本与产量之间的变动情形可用图2-4表示。
尽管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变动成本总额与产量之间更常表现为一种非线性关系,但从某一特定产量范围来看,还是可以假定两者之间存在线性关系。在这种假定基础上,我们就可以进行成本性态分析了,从而可以在产量变化时预测成本的变化水平。
由于固定成本呈跳跃性变化,它的各相关范围比较容易划分,而变动成本由于呈渐进性变化,其各相关范围之间比较难划分。
3.混合成本
是指具有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两种不同性质的成本,具体来说,是随业务量变动而又不成正比例变动的成本。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大多数成本项目并不直接呈现出固定成本性态或变动成本性态,而是混合了两种性态的成本,即混合成本是最常见的成本。这类成本的基本特征是,其发生额大小虽受业务量变化的影响,但不存在严格的比例关系。人们为了进行决策特别是短期决策,需要将成本划分为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这就需要把混合成本按照一定方法分解成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这样,企业的总成本最后就可以分成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两大部分,从而为决策所用。
混合成本与业务量之间关系比较复杂,按照混合成本发生的具体情况,又可以分为以下四类:
(1)阶梯式混合成本。又称为半固定成本。这类成本的特征是在一定业务量范围内其发生额的数量是不随业务量的变动而变动的,表现出“固定性”,当业务量突破这一范围时,其发生额会跳跃上升到一个新的水平,并在新的业务量变动范围内保持不变,直到另一个新的跳跃为止。
在一个特定企业里,阶梯式混合成本与固定成本的区别是,半固定成本的相关范围较小,而固定成本的相关范围较大,可以说半固定成本的相关范围累加起来就是固定成本的相关范围。
企业化验员、质检员、运货员等人员的工资、按开工次数计算的设备动力费等就属于这种成本。
假设例1中,企业的产品生产完成后,需要经过质检员检验才能入库。按以往经验,每个质检员最多只能检验1000件产品,产量每增加1000件,就需增加1名质检员。那么质检员的工资就是企业的半固定成本。随着产品产量的增加,该成本呈现阶梯状增长趋势。假设每名质检员工资标准为1500元,则企业质检员的工资与入库产品之间的关系可以用图2-5表示
根据相关范围的大小,可将阶梯式混合成本看作固定成本或近似的看作变动成本。在相关范围较小时,也就是产量的变动范围较小(如上例中0~1000件,1000件~2000件之间等)时,阶梯式混合成本就是固定成本;在相关范围较大时,也就是产量的变动范围较大(如上例中产量在1000~10000之间变动)时,阶梯式混合成本就应该被看作变动成本。因为,在这种情况下,能保证检验员工资固定不变的相关产量范围只占了整个产量可变范围的很小部分。这样,我们就可以用平均的方式将阶梯式混合成本描述为一种近似的变动成本(如图2-5中虚线所示)。该直线的斜率就是1.5元,也就是单位产品所负担的质检员工资。
(2)标准式混合成本。也称为半变动成本。它是有一定的初始基数的变动成本。它的基数部分是不随业务量的变化而变化的,表现出“固定性”;但在基数部分以上,则随业务量变化成正比例变化,又表现出“变动性”。企业的公用事业费,如水费、电费、煤气费、电话费等,以及机器设备的维修保养费等都是标准式混合成本。这些成本通常都有一个初始基数,超出基数的部分则随业务量变化成正比例变化。
以电话费为例,假设某企业每月电话费的基数为500元(不管本月是否使用或使用多少,都必须交付),超基数费用是每拨打一分钟0.11元,本月共拨打电话时长为1000小时,那么该月需支付的电话费为7100元。若用数学模型表示,y代表企业支付当月的电话费总额,a代表每月电话费基数,b代表单位产品所需电费,x代表拨打电话时长,则可以用y=a+bx来表示各数据之间的关系。也可以用图2-6来表示
标准式混合成本是最常见的混合成本。另外,企业的总成本也与标准式混合成本表现出相同的成本性态,也是一种混合成本,也可以用y=a+bx表示。
(3)延伸变动成本。这种成本是指成本总额在一定业务量范围内固定不变,超过这一范围后就会随产量变动而变动的成本。最常见的例子是,企业支付给职工的工资在正常产量范围内是固定不变的,当产量超过这一范围后,则需要根据超出数量支付加班工资,且加班工资与超出数量大小之间存在某种比例关系。
例如,某企业生产甲产品,生产量在500件以下时,支付给职工50000元的基础工资,在此基础上,每增产1件甲产品,需要给职工支付奖励工资200元。该企业工资总额的成本性态可用图2-7来表示。
由图可见,延伸变动成本就是随着业务量的“延伸”,原来固定不变的成本成为了变动成本。
(4)曲线式混合成本。曲线式混合成本是指成本总额与业务量之间是非线性关系的成本。通常有一个初始量,相当于固定成本;在这个初始量基础上,成本会随业务量变动,但二者变动幅度并不一致,因此不存在线性关系,而是呈现抛物线式的非线性关系,具体可分为递增式混合成本和递减式混合成本。递增式混合成本随业务量增加而增加,而且比业务量增加得更快,其变化斜率是递增的。如违约金、罚金和累进计件工资等,如图2-8所示。递减式混合成本随业务量增加而逐步增加,只是比业务量增加得要慢,其变化斜率是递减的。如企业使用的电炉设备每班都需要预热,预热成本(初始量)是固定性的,预热后进行热处理的耗电成本随处理量增加而逐步增加,但是要比处理量增加的缓慢,如图2-9所示。
对于各种曲线式混合成本,在相关范围内仍可将其近似的看作变动成本或标准式混合成本,这样就可以用线性方程(如y=a+bx)来描述它了,从而简化计算过程。
(三)按其他标准分类
企业为了满足管理上的各种特定需要,还要按其他标准对成本进行分类,如按与决策是否相关分类;按成本的可控性分类;按发生的时态分类等。
1.按与决策是否相关划分,成本可分为相关成本与无关成本
相关成本就是与某一特定决策有关的成本,是进行该决策时必须考虑的各种形式的未来成本。如第五章短期经营决策中将要讲到的差量成本、机会成本、边际成本、专属成本等。无关成本是指与决策没有关系的各种成本。如沉没成本、历史成本、共同成本等。这种成本分类有助于企业进行成本预测和成本决策。
2.按成本的可控性划分,可将成本分为可控成本和不可控成本两类
所谓成本的可控性是某一部门对成本发生的控制程度。可控成本是指某一部门可以预计、计量、控制和调节其发生数额的成本。反之,则为不可控成本。这种分类可以分清各部门责任,考核其工作业绩。
3.按发生的时态划分,成本可分为历史成本和未来成本
历史成本是已经实际发生了的成本,也是财务会计中的实际成本。未来成本是未来将要发生的成本,也称预计成本,如预算成本、标准成本、计划成本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