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课程学习>>第七章>>文本学习>>知识点三


第七章 全面预算



知识点三 全面预算的内容及其编制


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全面预算的预算期间通常为一年,并且与企业的会计年度相一致。下面就各预算的编制方法分别进行介绍。

一、日常业务预算

日常业务预算是全面预算的基础。它是为工业企业供、产、销以及管理活动编制的预算,包括销售预算、生产预算、直接材料预算、直接人工预算、制造费用预算、产品成本预算、营业及管理费用预算等。现分别予以阐述。

(一)销售预算

销售预算是指在销售预测的基础上,根据企业年度目标利润确定的预计销售量、销售单价和销售收入等参数编制的,用于规划预算期销售活动的一种业务预算。

销售预算是编制全面预算的出发点,也是日常业务预算的基础。

销售预算的主要内容是销售量、单价和销售收入。在销售预算中,通常还包括根据各季现销收入与回收赊销货款的可能情况计算的现金收入,为编制现金预算提供必要的资料。其中,销售量可按预测销售量确定;单价可采用企业的目标价格,采用前年度销售资料的价格,也可以在以前年度销售平均价格的基础上适当进行调整。

销售预算中涉及的基本计算公式如下:

销售收入=销售量×销售单价

(二)生产预算

生产预算是为规划预算期生产规模而编制的一种业务预算。它是在销售预算的基础上编制的,并可以为下一步编制成本和费用预算提供依据。它是根据预计的销售量和预计的期初期末产成品存货量,按产品分别计算出每一个产品的预计生产量。编制生产预算的主要依据是预算期各种产品的预计销售量及存货量资料。其计算方法为:

预计生产量=预计销售量+预计期末产成品存货量-预计期初产成品存货量

在进行生产预算时,应注意保持生产量、销售量、存货量之间合理的比例关系,以避免储备不足、产销脱节或超储积压等。

(三)直接材料预算

预计生产量确定以后,按照单位产品的直接材料消耗量,同时考虑预计期初、期末的材料存货量,便可以编制直接材料预算。

直接材料预算,又称直接材料采购预算。它是为直接材料采购活动编制的预算。编制直接材料预算要考虑预算期初、期末材料的存储水平,应注意采购量、耗用量与库存量之间保持一定的比例,以避免材料的供应不足,造成停工待料或超储积压。

直接材料预算主要包括:单位产品直接材料耗用量,生产需要量,期初、期末的材料存量,预计的材料采购量与预计的采购金额。此外,编制直接材料采购预算,还要计算与材料采购相联系的预计现金支出。其中,单位产品材料耗用量的数据来自标准成本资料或消耗定额资料,年初和年末的材料存货量是根据当前情况和长期销售预测估计的。各季度期末材料存量根据下季度生产量的一定百分比确定。与直接材料预算相关的计算公式如下:

预计生产需要量=预计生产量×单位产品材料耗用量

预计材料采购量=预计生产需要量+预计期末材料存量-预计期初材料存量

预计材料采购现金支出=上期采购材料将于本期支付的现金+本期采购材料并于本期支付的现金

(四)直接人工预算

直接人工预算是以生产预算为基础编制的,它是指一种既反映预算期内直接人工工时消耗水平,又规划直接人工成本开支的业务预算。其主要内容包括:预计生产量、单位产品工时、人工总工时、每小时人工成本和人工总成本。预计产量数据可从生产预算取得。单位产品人工工时和每小时人工成本数据来自标准成本资料。人工总工时和人工总成本是在直接人工预算中计算出来的。相关的计算公式是:

直接人工总工时=预计生产量×单位产品工时定额

直接人工成本=直接人工总工时×小时工资率

由于直接人工工资都需要使用现金支付,因此不需要另外预计现金支出,可直接参加现金预算的汇总。

(五)制造费用预算

制造费用预算是指用于规划除直接材料和直接人工预算以外的其他一切生产

费用的一种业务预算。制造费用预算一般分为变动性制造费用预算和固定性制造费用预算两部分。此外,为了便于编制现金预算,还必须计算在制造费用方面预计的现金支出。

在编制制造费用预算时,通常是将两类费用分别进行编制的。变动性制造费用预算以生产预算为基础进行编制,变动制造费用与生产量之间存在着线性关系。固定制造费用与生产量之间不存在线性关系,其预算需要逐项进行预计,通常都是根据上年的实际水平,经过适当的调整而取得的。此外,固定资产折旧作为一项固定制造费用,由于其不涉及现金的支出,因此在编制制造费用预算,计算现金支出时,需要将其从固定制造费用中扣除。相关的计算公式为:

变动制造费用分配率= 变动制造费用÷直接人工总工时

每期变动制造费用=每期直接人工工时×变动制造费用分配率

(六)产品成本预算

产品成本预算又称产品生产成本预算,它是反映预算期内各种产品生产成本水平的一种业务预算。它是在生产预算、直接材料预算、直接人工预算和制造费用预算的基础上编制的。其主要内容是产品的单位成本和总成本,有时还要包括年初年末产品存货预算。此外,产品成本预算也为正确计量预计损益表中的产品销售成本与预计资产负债表中的期末产成品存货项目提供数据。

(七)营业与管理费用预算

营业与管理费用预算是指为产品销售活动和一般行政管理活动所发生的各项费用的预算。营业与管理费用预算是按照费用的不同性态分别进行编制的。变动营业及管理费用按销售比例分配;固定销售及管理费用扣除折旧后按季平均分配。

二、专门决策预算

专门决策预算主要有资本支出预算和一次性专门业务预算两类。下面分别介绍如下:

(一)资本支出预算

资本支出预算与项目投资决策密切相关的专门决策预算。它主要根据经过审核批准的各个长期投资决策项目编制,并且需详细列出该项目在寿命周期内各个年度的现金流出量和现金流入量的明细资料。

(二)一次性专门业务预算

一次性专门业务预算是企业为满足正常的业务经营和资本支出的需要,对日常理财活动中涉及的筹措和使用资金等一次性专门业务编制的预算。主要有:

1.资金筹措及运用预算是指编制现金预算时,若现金不足时应及时等措,若现金多余时应充分运用而编制的预算。

2.其他财务决策。如在预算期间缴纳所得税,发放股利、红利等等。

三、财务预算

财务预算具体包括现金预算、预计利润表、预计资产负债表和预计现金流量表等四个方面,现对前三者分别予以阐述。

(一)现金预算

1.现金预算的概念与内容

现金预算又称现金收支预算,是指以日常业务预算和专门决策预算为基础所编制的反映反映预算期现金收支情况的预算。现金预算表中的现金是指货币资金。现金预算表主要反映现金收支差额和现金筹措使用情况,同时也要求反映期初期末现金余额。现金预算为编制预计资产负债表提供数据,是企业现金管理的重要工具,有助于企业合理地安排和调动资金,降低资金的使用成本。

现金预算通常包括现金收入、现金支出、现金余缺,以及资金的筹集与运用、期末余额等五个组成部分。

(1)现金收入,包括期初的现金余额和预算期的现金收入。其中,期初现金余额,来源于上期期末现金余额;预算期的现金收入包括各项经营业务活动的现金收入和其他现金收入。一般地,产品销售收入是经营业务活动的现金收入的最主要的来源,可从销售预算表中获得该资料。

(2)现金支出,包括预算期预计的各项现金支出。具体包括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制造费用、营业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等方面的经营性现金支出,用于缴纳税金、股利分配等支出,还包括购买设备等资本性支出。可从有关业务预算和专门决策预算中获得相应资料。

(3)现金余缺又称现金收支差额或现金多余或不足,是指各项现金收入减去各项现金支出后的余额。其计算公式如下:

现金余缺=期初现金余额+预算期现金收入-预算期现金支出

(4)资金的筹措与运用,这是编制现金预算的核心内容。现金余缺与期末现金余额均要通过协调资金筹措及运用来调整。应当在保证各项支出所需资金供应的前提下,通过计算现金最佳持有量,注意保持期末现金余额在合理的上下限度内波动。因为现金储备过少会影响周转,造成短缺;现金储备过多又会造成机会损失,也是一种浪费。因此,企业不仅要定期筹措到抵补收支差额的现金,还必须保证有一定现金储备。当现金收支差额为正值,在偿还了利息和借款本金之后仍超过现金余额上限时,就应当进行有价证券投资;但一旦发现还本付息之后的收支差额低于现金余额下限,就应该抛出一部分有价证券来补足现金短缺;如果现金收支差额为负值(即现金短缺),可采取发行股票、发行债券、抛售有价证券或向银行借款等措施来筹措资金,弥补现金。

(5)期末现金余额,应当保持一个合理的或者是最佳的现金余额。其计算公式如下:

期末现金余额=现金余缺-资金投放或归还总额+资金筹措总额

2.现金预算的编制

(二)预计损益表

预计损益表是提供未来一定期间收入、成本、利润等方面资料的一种报表。它是在上述各经营预算的基础上,按照权责发生制的原则进行编制的,其编制方法与编制一般财务报表中的损益表相类似。预计损益表揭示的是企业未来的盈利情况,企业管理当局可据此了解企业的发展趋势,并适时调整其经营策略。该表既可以分季编制,也可按年编制。

(三)预计资产负债表

预计资产负债表是以货币表现的预算期期末财务状况的总括性预算。它是在预算期初资产负债表的基础上,根据经营预算、专门决策预算、现金预算和预计损益表的有关结果,对有关项目进行调整后编制而成的。预计资产负债表反映的是企业预算期末各账户的预计余额,企业管理当局可以据此了解到企业未来期间的财务状况,以便采取有效措施,防止企业不良财务状况的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