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课程学习>>第十章>>文本学习>>知识点一
作业成本计算法(Activity-Based Costing,简称ABC、作业成本法)是指以作业为产品成本计算对象,并以作业动因为基础来分配制造费用的一种成本计算方法。其理论依据是:作业消耗资源,产品消耗作业。它是20世纪后期适应新的技术经济条件的发展而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管理会计学中的一个新的领域。
近年来,社会经济环境变化和管理科学的发展成为影响管理会计发展的两个主要因素,传统的成本管理方法受到冲击,各种新的成本管理方法层出不穷。其中,作业成本管理便是一种最具代表性的方法,其核心是作业成本法。具体而言,作业成本法受下列因素的影响:
(一)技术与制造环境的改变
20世纪70年代以来,现代科技的发展为世界社会生产力的高速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尤其是在电子技术的基础上形成了生产高度的电脑化、自动化,使得产品生产从订货开始,直到设计、制造、销售等所有阶段所使用的各种自动化系统综合成一个整体,由电脑统一调控,这些为生产经营管理进行革命性的变革提供了技术上的可能,并使各国制造企业所处的制造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
为了适应此环境变化,西方发达国家越来越重视和推行一种新的企业管理思想——适时生产系统(Just in time Production System——JIT),简称适时制。所谓适时制是指产品要按照顾客需要的时间准时生产出来并准时发送,即以需求带动生产和采购,以期达到杜绝浪费、降低成本、提高企业经营效益的目的。其与传统生产系统的不同在于,传统生产系统是生产推动系统,即企业只按计划安排生产,其产品在某生产工序完工后,即转入后一生产工序继续加工,而不管后者的确切需要量是多少。这种由前向后推动式的生产系统,使前面的生产工序居于主导地位,而后面的生产工序只是被动地接受前一生产工序转移下来的加工对象,这就必然会造成生产经营环节的不直接,其结果必然导致大量的材料、在产品、半成品的存在。而JIT是一种“需求拉动”的生产系统,即由后向前拉动式的生产系统,企业根据顾客订货所提出的有关数量、质量和交货时间等特定要求来安排生产任务,以最终满足客户需求为起点,由后向前进行逐步推移来安排生产任务,前一生产工序只能按后一生产工序所要求来组织生产,生产经营各个环节无须建立库存储备,实现“零存货”的目标。
JIT影响着企业采购及制造过程的方方面面,包括原材料、在产品和产成品的质量和数量,以及生产设备等硬件的布置。一方面,相对于传统的生产方式而言,JIT要更多地组织、协调产品的生产工作,并为此发生资源耗费,增加企业制造费用。制造费用在产品中的比重日益上升,而且制造费用与直接材料、直接人工的相关性越来越小,产品成本结构的根本变化使得以人工工时或机器工时为基础的制造费用分配方法不能准确提供产品成本信息,也难以为管理提供有用的决策和控制信息。另一方面, JIT要求企业内部不同工序和环节必须紧密相扣、适时相接,从而要求成本管理深入到作业层次,把企业生产工序和环节视为对最终产品提供服务的作业,把企业看成是为最终满足顾客需要而设计的一系列作业的集合。与传统的标准成本制度不同,在确定了与生产成本有关的成本动因后,把工作的重点放在如何改进设计的作业,而不是如何增加成本因素,其发挥功能的大小取决于企业管理水平的高低和能否确定不增值的作业,JIT在制造组织中的应用,要求主要成本动因易于确认,从而减少不增值作业。但是,传统的成本管理会计无法满足这一要求,于是作业会计应运而生,并随着适时制的发展而发展。
总之,在制造业中,有两个直接引发作业成本计算法产生的特点:一是制造过程中制造费用的比重和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二是作业观念已经引起管理上重视。
(二)竞争的要求
企业采用灵活的制造和管理策略是市场竞争的必然结果。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社会化大生产和劳动生产率的迅速提高,竞争日趋激烈,买方市场逐步形成,从而要求企业提供更加多样化和更具个性的产品和服务。这迫使企业改变其生产模式,从传统的少品种、大批量生产模式转变为适应客户需要的多品种、小批量的生产模式。在这种情况下,很多与批量(而不是与产量)直接相关的成本在产品成本中的比重日益提高。如果仍采用传统成本计算方法来分配这类成本,必然导致成本信息的严重失真。
此外,在这种情况下,降低成本工作的重点在于区分作业类型并且衡量各种作业所耗资源的价值。这要求成本会计追踪资源到每一项作业,选择合适的标准并将资源耗费价值计入每种作业上去,以此作为比较作业耗费、进而寻求降低成本方法的直接依据。显然,传统成本计算方法很难满足如此多层次的计算目的。
作业成本的思想最早是美国会计学家埃里克·科勒(Eric Kohler)于20世纪30年代末提出的。他在1938~1941年期间担任田纳西河谷管理局的主计长和内部审计师,根据水力发电业和成本构成的特点,提出了作业成本法的基本思想。水力发电行业的成本构成特点是:原材料是流动的水,人工主要用于对电力设施的监控和维护,人工成本相对较低,水力发电的主要成本是固定资产的折旧和维护费用等制造费用。因而,如果按传统的以人工工时为基础来分配制造费用,就会严重扭曲成本信息。1952年,科勒在其编著的《会计师词典》中,首次提出作业、作业账户、作业会计等。1971乔治·斯托布斯(George.I.Staubus)教授在《作业成本计算和投入产出会计》一书中,对“作业”、“成本”、“作业成本计算”等概念做了全面的阐述,这是理论上依据作业会计的第一部宝贵著作,在作业会计理论框架形成中占有重要地位。
尽管作业成本法早在20世纪30年代末就已经提出,但是直到80年代中期之前并未得到会计界的广泛关注和深入研究。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由于高新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在生产领域的广泛应用,按照传统的成本计算方法计算出的产品成本信息与现实严重脱节,成本扭曲普遍存在,且扭曲的程度令人吃惊,这促使大批西方会计学者对传统的成本计算方法进行反思。到了20世纪80年代中期,美国哈佛大学罗宾·库伯(Robin Cooper)和罗伯特·卡普兰(Robert Kaplan)两位教授撰写的一系列相关案例、论文和著作,对作业成本计算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理论和应用研究,奠定了ABC研究的基石,促使大批西方会计学者对传统的成本会计系统进行重新审视,使作业成本计算引起人们的极大关注。
在实践上,作业成本法的应用已由最初的美国、加拿大、英国,迅速地向澳洲、亚洲、美洲以及欧洲其他国家扩展。在行业领域方面,也由最初的制造行业扩展到商品批发、零售行业,金融、保险机构,医疗卫生等公用品部门,以及会计师事务所、咨询类社会中介机构等等。据Foster(1997)等人研究,在公司内部会计和财务是使用ABC信息最多的两个部门,其他按使用频率依次为生产、产品管理、工程设计和销售部门。
作业成本法能够提供更为真实全面的产品成本信息及其他决策相关的信息,更注重成本信息对决策的有用性。相对于作业成本法而言,传统成本计算法存在的问题有:
(一)传统成本计算法的基础假设不适应资本密集型生产条件
作业成本法的出现动摇了传统管理会计的基础。传统管理会计以成本性态分析为基础,依据成本与业务量之间的依存关系,将全部成本区分为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两大类,这种分类与劳动密集型生产条件相适应。进入新的生产经营条件下,如果再沿用这种成本分类方法显然与作业成本计算和作业管理的思想不相适应。此外,深入分析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实际上,从长期来看固定成本并非固定不变,而变动成本也并非全部随业务量的变动成正比例变动,这种变动与业务活动量基础(如订货次数等)直接相关而非业务量本身,作业成本法的建立以重新解释成本性态分析概念为基础。
(二)在变化了的制造环境下,传统的成本计算方法计算产品成本将会歪曲成本信息甚至使成本信息完全丧失决策相关性
主要表现在:1.传统成本计算法中的制造费用分配不合理。在传统的企业中,生产类型往往属于劳动密集型,制造费用所占成本比重小。此时,企业管理当局往往只重视对直接材料、直接人工等直接成本的计算和控制,而对制造费用的计算和控制关注较少。与此相适应,传统制造费用的分配方法是:以直接人工工时或机器工时或直接人工成本作为分配标准,只计算一个分配率,依据分配标准将制造费用分配给各产品。这种分配必然会导致产量多的产品要负担较多的制造费用,而产量少、批量小的产品则负担较少的制造费用。显然,这种分配方式在假定制造费用随产量变动而变动这个前提下是合适的。而在目前高度自动化的生产条件下,有些制造费用与产量的关系较为紧密,而大部分的制造费用与产量没有必然的联系,在这种情况下,采用单一的分配标准就会使制造费用的分配不准确,从而造成成本信息严重失真,不利于企业进行正确的价格决策。2.成本计算方法的决策相关性还表现在确定系统化考核指标上。传统成本计算方法虽然也有科学的责任会计系统和标准成本计算方法等与之相适应来实现这一目标,但这些方法在成本性态上缺乏必然的联系,这也要求采用一种新的成本计算法实现这些方法的融合。而作业成本法则从成本发生的前因后果考虑,同时采用多项成本动因对制造费用进行分配,从而使制造费用的分配标准更合理,分配结果更精确。
综上所述,作业成本计算与传统成本计算最明显的区别是:第一,以作业中心来归集资源耗费;第二,依据成本动因采用多元化的制造费用分配标准。获取决策相关性强的成本信息是作业成本计算法得以产生的理论依据,成本信息的决策相关性是作业成本计算法的理论基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