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课程学习>>第十章>>文本学习>>知识点二
作业成本法作为管理会计的新领域,经过西方会计界多年来的研究和探索,已基本形成一套较为完整的概念体系。下面对作业成本法中的基本概念做一下介绍。
1.作业的概念
作业是企业提供产品或劳务过程中的各个工作程序或工作环节,即组织内为了某种目的所进行的消耗人力、技术、原材料、方法和环境等资源[资源(Resources):一个企业所有的消耗都来自资源,它是成本的源泉。一个企业的资源主要包括直接人工、直接材料、生产维持成本(如采购人员的工资成本等)、间接制造费用以及生产过程以外的成本(如广告费等)。资源成本的信息主要来自总分类账,例如,它可以提供企业今年支付了多少工资,计提了多少折旧等信息。]的活动。作业贯穿产品生产经营的全过程,从产品设计开始,经过物料供应、生产工艺的各个环节,直至产品销售。在此过程中,每个环节、每道工序都可以视为一项作业,如创业构想、筹划、产品设计、设备安装、订单处理、采购、储存等。而生产过程中的消耗表现为作业消耗,即作业成本。因此,作业是成本分配的第一对象。资源耗费是成本汇集到各作业的原因,而作业是汇集资源耗费的对象。
2.作业的基本特性
作业是连接资源消耗与成本计算对象的桥梁,具有如下特征:(1)作业的主体是人;(2)作业消耗一定资源;(3)作业是投入产出因果连动的过程,即作业既是一种狭义的、具体的交易活动,又是一种动态活动,在这种活动过程中它既需要投入资源、耗费资源,但在投入或耗费资源的同时,它又产生一定的效果,实现活动目的。如设计产品,投入的是智慧、技术、仪器等,产出的是产品设计图案;(4)作业贯穿于生产经营的全过程,企业整个生产经营过程是由一系列作业实现的,每项作业都是前一项作业的延续及后一项作业的开始,这些作业构成包容企业内部和连接企业外部的作业链;(5)作业是可以量化的,这是作业最重要的特性。作业的可计量性使得作业识别具有了现实意义,也使得基于作业的成本计算有了客观依据;(6)作业的范围可以根据管理要求来限定。
3.作业的分类
对作业进行科学分类是作业识别和作业分析的基础。在作业观念逐渐形成的过程中,有一些作业分类方法可供实务界采用。如乔治·斯托布斯(George J.Staubus)教授从作业的层次上把作业分为单位层次作业、批别层次作业、产品层次作业、能量层次作业四类。
(1)单位层次作业(Unit Actvity)。单位层次作业反映对每单位产品产量或服务所进行的工作,即使单位产品或服务受益的作业。单位层次作业所耗用的资源量(即成本)与产品产量、服务量或某种属性(如直接人工小时、机器小时、产品重量、长度等)成比例的。
(2)批别层次作业(Batch Activity)。批别层次作业是由生产批别次数直接引起,与生产数量无关,使一批产品或顾客受益的作业,如对每批产品的检验、机器调整准备、销货运送、原料处理、生产计划等作业。批别层次作业的成本通常与产品的批数成比例变动,不受产销数量或其他数量基准所影响。此外,整批层次的成本也和各批次的数量多少无关,如不论一次订购1单位还是5000单位,每次订购成本都不会改变,因而,批别层次作业的成本取决于批数而非各批次的数量。批量水平作业和单位水平作业的主要区别在于完成批量水平作业所需要的资源不依赖于每批次所包含的单位数。
(3)产品层次作业(Product-sustaining Activity)。产品层次作业是每一类产品的生产和销售所需要的工作,即使某种产品的每个单位都受益的作业。如对某种产品编制数控计划、进行工艺设计、编制材料需求清单等作业。其作用在于支援该产品品种的生产,因此,与其他产品品种无关。这种作业的成本与产品产量及批数无关,但与产品种类数或产品线的数量成比例变动。
(4)能量层次作业(Face-sustaining Activity)。能量层次作业也称管理级作业,是指为了维持企业的总体生产经营能力而进行的作业,即使某个机构或某个部门受益的作业,属于企业一般维持性作业,如管理作业、厂房使用、人员培训等。该类作业与企业的整体生产经营活动有关,无法追溯到特定的批次或产品上,与产量、批次、品种数无关,而取决于组织的规模与结构。这种作业的成本为全部生产产品的共同成本。
在上述分类的基础上,彼得·特尼(Peter B.Turney)教授提出了顾客作业(Customer Activity),即为特定顾客服务的作业,如为顾客提供售后技术服务的作业。他认为,若是小型公司,作业可分为两类:(1)成本目标作业(Cost Object Activity),就是使产品或顾客直接受益的作业,为顾客提供售后技术服务即是一个典型的成本目标作业。乔治·斯托布斯教授划分的前三类作业可以归属于成本目标作业;(2) 能量作业或维持性作业(Face-sustaining Activity),是指为了完成成本目标作业而发生的相关辅助性作业。维持性作业使某些机构或某些部门受益,但与产品的种类和某种产品的多少无关,如企业的管理活动即属此类作业。
作业从不同角度还可以进行多种分类。例如,杰弗·米勒和汤姆·沃尔曼将作业分为逻辑性作业、平衡性作业、质量作业、变化作业;詹姆斯·布林逊(James A.Brimson)按不同标准将作业区分为重复性作业和非重复性作业、必需作业和酌量性作业等。此外,依据作业是否增加顾客价值,还可将作业划分为增值作业和非增值作业[增值作业是指那些能增加产品和服务价值(有效性)的作业,其增减变动会导致给顾客提供的价值发生变化;非增值作业,是指不会增加顾客所购买的产品或服务效用的作业,也就是说这种作业的增减不影响给顾客提供的价值。典型的非增值作业有:存货的储存、半成品和零部件的转移、停工等待、产品检验等。],这种划分有利于企业通过作业分析和作业管理减少浪费和提高作业效率。
(二)“作业链” (Activity Chain)
作业链是指企业为了满足顾客需要而设立的一系列前后有序、相互连接的作业的集合体。在作业管理观念下,企业的经营被看作是为最终满足顾客需要而设计的一系列材料消耗作业、工时消耗作业及制造费用作业三条平等而又相互交织的作业链构成。作业链的设计与建立以顾客为出发点,通过作业链分析有助于消除不增加企业价值的作业,从而达到降低产品成本的目的。
(三)“价值链” (Value Chain)
与“作业”和“作业链”相关的概念是“价值链"。“价值链”的概念是由美国学者迈克尔·波特(Michael Porter)于1985年提出的。迈克尔·波特认为,每一个企业都是在研发、设计、生产、销售、发送和辅助其产品生产的过程中进行种种活动的集合体,所有这些活动都可以用一个“价值链”来表示。
价值链是指企业作业链的价值表现,它是分析企业竞争优势的根本。按照作业会计的原理,产品消耗作业,作业消耗资源。企业每项作业的产出均形成一定的价值,作业的转移伴随着其价值的转移,最终产品是全部作业的集合,同时也表现为全部作业的价值集合。因而作业链的形成过程同时也是价值链的形成过程,要想提高价值链,必须改进作业链;而作业链的完善,是从分析价值链开始的。价值链分析是基于作业的成本管理的重点,其目标在于:发现和消除对“价值链”无所贡献的作业;提高每一增值作业的效率。
(一)成本动因的概念
成本动因是作业成本法的核心范畴,它是指引起成本发生的因素,即成本的诱因,又称成本驱动因素。每一项作业,都有与其相对应的作业成本动因。由于成本动因常常掩盖于生产现场中资源与产品这些易于被人们觉察的事物背后,以及某些成本动因远离产品生产现场等原因,所以它具有隐蔽性,不易识别,需要对成本行为进行仔细分析才能得到。出于可操作性考虑,成本动因必须能够量化。可量化的成本动因包括生产准备次数、零部件的件数、不同的批量规模数、机器小时数等。
(二)成本动因的分类
成本动因构成复杂,难以辨认,需要按照不同的标准,对其进行必要的分类。
1.根据成本动因在资源流动中所处位置,可将其分为资源动因和作业动因。(1)资源动因指驱动资源耗费的作业量,它反映作业量与资源耗用之间的因果关系。例如,当把“检验部门”定义为一个作业中心时,则“检验小时”就成为一个资源动因,它驱动检验部门资源耗费。资源动因是分配作业所耗资源的依据,分配到作业的每一种资源就成为该作业成本池或作业成本库[成本库是指作业所发生的成本的归集。在传统成本法下,都以部门进行各类制造费用的归集;而在作业成本法中,则将每一个作业中心所发生的成本归集起来作为一个成本库。一个成本库是由同质的成本动因所组成的,它对库内同质费用的耗费水平负有责任。当所生产的各种产品耗用某些制造费用的动因相同时,这些制造费用作业即为同质的,可划归为同一成本库。]的一项成本要素,它也可用于评价作业使用资源的效率。(2)作业动因即为成本对象所需作业种类和数量的决定因素,反映了成本对象对作业消耗的逻辑关系,如购货作业的作业动因即为定购单数。作业动因是将作业中心的成本分配到成本对象的依据,它也是将资源消耗与最终产出相沟通的中介。
2.根据成本动因对生产是否有利,可分为积极性成本动因和消极性成本动因。(1)积极性成本动因指有助于形成产品,产生收入和利润的成本动因,如销售订单、生产通知等;(2)消极性成本动因是指已导致资源的耗费,而无助于增加产品价值,对利润产生不利影响的成本动因,如报废单、重复运送产品等。
3.根据成本性态不同,可分为数量基础成本动因、作业基础成本动因和固定成本动因。(1)数量基础成本动因是驱动变动成本发生的基础,与变动成本呈正比关系。如构成产品实体的材料费用属于变动成本,其成本动因即是产品的产量;(2)作业基础成本动因是驱动作业成本发生的基础,是作业成本产生的诱因。这类成本动因又可细分为批别成本动因(如对产品分批检验的次数,它驱动产品检验作业成本的发生)和品种别成本动因(如需要分别进行工艺设计的产品品种数,它驱动产品工艺设计作业成本的发生);(3)固定成本动因是驱动企业固定成本发生的基础,如机器及厂房的购置、组织机构的设置与变革等。由于固定成本的发生与企业战略决策密切相关,因而,固定成本动因也成为战略性成本动因。由于企业的战略决策并不经常进行,因此由战略决策所形成的固定成本可以在较长时间内保持不变。
作业中心。作业中心是负责完成某一项特定目的的一系列相关作业的集合,作业中心既是归集成本与分配成本的中心,也是责任考核中心。例如,顾客服务部门就是一个作业中心,它包括处理顾客定单、解决产品问题以及提供顾客报告三项作业。一个作业中心是相关作业的集合,它向我们提供有关作业的成本信息,每项作业所耗资源的信息以及执行情况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