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O 1948年在其宪章中指出: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或不虚弱,而是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方面的完好状态。WHO所提倡的身体、心理健康和环境适应的三位一体揭示了健康概念的精髓,它是现代社会每一个人所执意追求的目标。
1989年,世界卫生组织根据现代社会现代人的状况,还将人的“道德健康”寓于健康概念之中,认为人的健康应该是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即“身体健康、心理健康、道德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四个方面的健康标准。这一认识是伴随医学模式由单一的生物医学模式发展到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过渡而完成的。
体育保健学是研究人体在体育运动过程中保健规律与措施的一门新兴的综合应用科学。
特点:研究领域广阔,多学科交叉,实践性强。
1. 学科概念提法要准确、全面、简练。尽量不采用“描述性定义”这也是一个学科成熟的标志。
2. 对象领域: “人体在体育运动过程中”这段文字内容,它限定了〈体育保健学〉课程的研究领域(时间、地点、条件、场合)区别于其它保健学科(“妇女保健”、“工业劳动保健”“儿少保健”“中老年保健”等等)这也是本门学科(课程)独立存在,矗立于众学科之林的依据。
3. 内容:学科概念中“保健规律与措施”一段文字,反映了研究的内容中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具体措施、技能的内容。强调理论联系实际。
4. 特点:“综合、应用科学”,向学生讲清楚《体育保健学》是一门综合科学,它涵盖、综合了“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运动生物力学”、“运动生物化学”等基础课程的理论、知识;它的学科内容也横跨了“预防医学”、“临床医学”、“康复医学”三个医学领域。充分显示出了本课程的综合性。多学科协作。
《体育保健学》也是一门应用科学。学以致用,保健措施就是应用的具体内容,如:体格检查、医务监督、运动损伤简易诊断、治疗,运动伤病急救技术、运动按摩、医疗体育技术等。
1.研究体育锻炼参加者的身体发育、健康和训练水平,为中小学的体育教学、训练和比赛提供科学依据,并给以保健指导;
2.研究影响体育锻炼参加者身体健康的各种外界环境因素,并制定相应的卫生措施;
3.研究常见运动损伤病的发生规律和防治措施。
4. 研究伤病后的训练以及多种疾病的体育康复的手段、方法。
1、体育卫生:健康促进、运动与环境、运动与营养及不同人群体育卫生;
2、医务监督:运动性疲劳产生机制及消除方法;教学、训练及比赛的医务监督;运动性病症;自我监督、教学分组、体育课间操;特殊问题。
3、运动创伤防治:运动创伤规律、急救;
4、医疗体育: 运动处方、伤后训练、机能康复及疾病医疗体育。
体育保健学属群众体育研究,为推动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实施服务。
(一)二十世纪50年代中期,我国建立《运动医学》学科。
(二)二十世纪60年代初期《运动医学》以《运动保健》课程形式进入体育院校课堂,为学生的一门必修课。
(三)二十世纪60年代中期—70年代中期(文革期间)《运动保健》课程改为《运动生理卫生》(三合一教材)课程。
(四)二十世纪70年代后期《运动生理卫生》改为《运动医学》课程。
(五)二十世纪80年代初高等师范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开设《体育保健学》课程,运动训练专业仍学习《运动医学课程》此时期,为《体育保健学》学科(课程)的初建时期,此后,该门课程一直健康发展到今天,为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实施、为奥运争光战略计划实施,为培养高等体育人才做出了贡献。
体育保健与运动医学:
1. 培养目标不同
2. 与体育有关的医学问题—
3. 竞技体育的发展
4. 各有侧重(内容、对象、任务)
5. 高校运动队。(篮球、跳水)
1、学习体育保健学必须以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为指导,正确认识人体结构与功能、局部与整体、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
(1)人体结构与机能对立统一观点(肩关节)
(2)人体局部与整体的对立统一观点(损伤、医务监督、身体机能评定),器官、系统是一个整体 / 全身运动 / 体能训练
(3)人体先天与后天的对立统一观点(合金/首要条件和必备条件)
(4)人体与外环境的对立统一观点(健康)
(5)改变环境适合运动/适应环境与负荷(超量恢复—平衡/冷热高原)
2、要学习好体育保健学相关学科的基础理论;(生理、解剖、生化、生物力) 是理论与实践之间的桥梁。
3、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学以致用;应用学科,在实践中学习(体格检查、医务监督、损伤)
4、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
5、在实践中总结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