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课程学习>>第四章 鲁迅的小说创作>>知识讲解>>视频课堂>>知识点二

知识点二:《呐喊》和《彷徨》



教师解析

《呐喊》、《彷徨》的艺术特色,主要有四点:①人物塑造。这是鲁迅小说最杰出的艺术成就。阿Q、闰土、孔乙己、魏连殳、吕纬甫、狂人、祥林嫂、子君等,是中国现代文学画廓中著名的艺术典型,阿Q并具有世界影响。这些艺术典型具有深广的社会历史内涵,又生动活泼,非常个性化,内心世界挖掘很深。鲁迅多采用“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的典型化方法和白描手法及“画眼睛”、“勾灵魂”的方法塑造人物。②艺术上多姿多彩。从创作方法而言,是以客观写实的现实主义为主,在冷静的叙事中隐寓着浓烈的感情,善于创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细单元真实传神。鲁迅的小说开拓了中国现代小说现实主义的道路。 这是就主要艺术特色而言。而《呐喊》、《彷徨》的艺术色彩决非如此单一,它含有浪漫主义、象征主义成份;在客观写实中常有诗意和抒情,有以抒情为主要特色的小说;在悲剧的格局中常融进喜剧因素,形成悲喜剧交融的特色,也有喜剧性的讽刺作品;主要以人物的语言、行动刻画人物,但也常有精当的心理描写,和作为现代主义手法的幻觉、潜意识的深入开掘,并有以心理描写见长的作品;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的民族特色,浙东地方风光和民俗民情的描写,使小说成为中国现代最早的乡土文学。《呐喊》、《彷徨》是以现实主义为主,广纳百川的一个多姿多彩的艺术世界。③结构形式新颖而丰富多样。茅盾在评《呐喊》时称鲁迅是“创造新形式的先锋”,“几乎一篇有一篇新形式”。体式有咽记体、手记体、戏剧体、对话体、随笔体、速写、革新的章回体等;开头结尾变化多端,每篇都不一样;叙述人称和视角多样/或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等;而最重要的,是变中国小说重故事情单元的纵剖面顺序结构为重人物刻画和主题表达的横断面结构,常截取生活的一个或几个场景、片断连缀而成,这是小说结构形式的重大革新。④独特的语言风格。以口语为基础,吸取有生命的古代语言,形成简练、生动、峭拔的语言特点。

《呐喊》、《彷徨》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极重要地位,是中国现代小说乃至整个现代文学的奠基之作。(《狂人日记》还是现代小说的开山之作)。这可从两方面说明:

第一,它开创了中国现代文学革命现实主义的光辉传统。这表现在:①它直面人生,如实描写,毫无讳饰,作者站在革命民主主义立场上,对旧社会的丑恶、罪恶和病根,作了深人的揭露,对封建主义的批判,达到过去文学所没有达到的思想高度,如揭露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是“吃人”等。②作品中渗透着作者对人民群众,尤其是广大农民生活命运深切关怀的革命人道主义精神,期望人民群众觉醒起来争得做人的资格;作品凝聚着作者对农民、妇女、知识分子问题的思考,对人民解放与社会改革道路的探求,表现出与人民大众及其解放事业密切相连的特点。③从思想革命的角度,侧重描写和揭示封建思想对人民群众的精神奴 役和毒害,暴露和解剖民族病态心理,期望中国人民摆脱封建传统思想束缚,改革国民劣根性。鲁迅的《呐喊》、《彷徨》所开创的包含上述三个重要思想特点的革命现实主义传统,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健康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和影响。

第二,《呐喊》、《彷徨》的重要地位,还由于它在艺术上的成就和创新精神,给中国现代文学提供了学习榜样与丰富经验。这表现在:①艺术上的开放和创新精神。鲁迅对中外文学尤其是外国文学,广泛而大胆吸取,从而对中国传统小说作了重大革新。例如,开拓了多种创作方法的源头,主要是现实主义方法,但也有以浪漫主义方法为主的作品,如《不周山》 (初版《呐喊》);有象征主义气息很浓的作品,如《狂人日记》。又如,开拓了多种小说体式,如有叙事体小说,也有抒情体小说、讽刺小说等,并是中国现代最早的乡土文学。再如,革新了中国短篇小说的结构,把传统小说结构形式服从于故事情单元变革为服从于人物刻画和主题表现。表现手法也大大丰富了。②艺术上的成熟。鲁迅有深厚的文学修养,他吸收而不模仿,融会贯通,虽是开山之作而艺术成熟。因而既为中国现代文学奠定基础,也在艺术上 对现代文学发展发生重要影响。

接下来我们进入总结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