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课程学习>>第六章 30年代小说>>知识讲解>>文本学习>>知识点五

第六章  30年代小说



知识点五:老舍与《骆驼祥子》

造成祥子悲剧的原因,由主观和客观两方面构成。祥子的愿望很简单:第一是买一辆自己的车,凭自己的劳动挣饭吃,作一个自由独立的劳动者,第二就是希望凭着自己的本事娶上一个本本分分的老婆,成立一个小家庭。而且他本身还有着实现这些愿望的条件:身体强壮、有力气、拉车本领高超、刻苦耐劳、有决心和毅力,但他还是失败了,而且下场很可悲。造成其悲剧的原因有主观因素,也有客观因素:

主观上,祥子的自身性格和思想存在着很多弱点与局限。如不合群、别扭、自私、死命赚钱,没有人缘,贪图享受,意志不坚定、损人利己等。 “在没有公道的世界里,穷人仗着狠心维持个人的自由”,这些小生产者所固有的狭隘性决定了他的孤独、脆弱,最终完全向命运屈服,一步步走向堕落。

社会客观原因是造成祥子悲剧的主要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小说写的“逃匪”“侦探”等的欺压,都映现出二三十年代那个动荡的社会背景,军阀混战,特务横行,压迫者的压迫,使得祥子的悲剧有了社会批判的内涵。是这个失去公平和公正、腐败混乱的社会,活活地将人变成了非人,因为社会的黑暗,毁坏了人的最基本的生存条件。②现代城市文明对美好人性的腐蚀。老舍写这部小说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由车夫的内心状态观察地狱是什么样子”,这里的地狱指的就是那个在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道德沦落的社会,也是为金钱所腐蚀了的畸形的人伦关系,如虎妞的变态情欲、二强子逼女卖淫的病态行为等等。祥子从农村来到城市,结果被物欲横流的社会所吞没,自己也成为其中的一部分。老舍对城市中欲(财产贪欲、情欲)的反感和、对城市人伦关系中丑的嫌恶,主要出于道德的审视,从中我们可以看到老舍对病态的城市文明给人性带来伤害的深深的忧虑。③在祥子悲剧命运的成因中,虎妞的诱骗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虎妞假装怀孕,祥子虽然讨厌虎妞又老又丑,但他的朴实决定了他不得不与她结婚,祥子象一只无知无识的蠢笨动物,毫无戒备就落入虎妞布下的猎网之中,这场婚姻,不仅使祥子失去了自由,使他再不能挥汗拉车,而且从根本上摧毁了祥子的自尊――虎妞用她的具有浓重市侩色彩的眼光对待祥子,使他由一个要强的男子汉沦为寄人篱下的小丈夫,在虎妞面前,祥子感觉自己“不是人,只是一块肉”,失去自尊的婚姻,是祥子后来堕落的开端。④小福子的死,摧毁了他最后的一现希望,是导致他真正堕落的直接原因。

文章最后,老舍先生给祥子做了一个总结:体面的、要强的、好梦想的、利己的、个人的、伟大的、健壮的祥子,不知陪着人家送了多少回殡,不知道何时何地会埋起他自己来,埋起这堕落的,自私的,不幸的,社会病胎里的产儿,个人主义的末路鬼!这句话里蕴藏着老舍对祥子的同情、怜悯、对社会的愤恨和未来的忧虑。在那种黑暗的社会中,劳动者靠个人奋斗,是没有什么出路的,只能成为个人主义的末路鬼,要想得到个人的幸福,就必须与社会解放结合起来。

虎妞是一个亦正亦邪、内涵复杂的形象。是一个喜剧式的丑角,但同时又不乏悲剧色彩。

首先,她从小生活的环境和父亲刘四的言传身教,养成了她不可移易的市侩习气。虎妞真实地喜欢祥子的勤劳、诚实和健壮的身躯,但其中夹杂了太多的动物的欲望,她不尊重祥子,骂祥子为“臭拉车的”,视其为自己的猎物和宠物,对小福子不断地进行恶语中伤,这种种心理和行为,都充分显示出了其单纯而丑陋的市侩习气与小人作风。祥子和她根本就是两种人,在观念上完全不同。

其次, 她对祥子的骗婚,既卑鄙,却又有几分令人同情,她为获得自己正常的人格与生活而采取了不正当的手段,其中包含着一个无人关心的老姑娘的心酸。虎妞被父亲作为不花钱的劳动力使用,得不到一点关怀和爱怜,三十七、八岁了还没有婆家,她自己给自己操办婚礼,令人感到有些凄凉。她丧失了尊重他人的能力,也终身没有得到过关爱,祥子不仅厌恶自己的婚姻生活,而且也仇恨虎妞。婚姻没有带给她真正的幸福,反倒加速了她的死亡,最后因难产而死。

在这部小说中,作家对虎妞的反感、厌恶和怨恨是很明显的,小说写虎妞难产的场面,不写虎妞与死神搏斗的情景,而是去着力描写那巫婆的丑恶,写她如何愚弄愚夫愚妇、骗钱骗食。对虎妞的态度有些不近人情,与作者悲天悯人的性格十分不同,而写到小福子的时候,他的人道主义同情就出来了,这是非常值得深思的问题。

(3)艺术特点

A在结构上,作品呈现出主副线交织的网状结构,情节集中、紧凑。以祥子为中心,以写他拉车为主,这样,就把其他阶层的人物和各种生活场景,如人和车厂、白房子、大杂院、公馆等,组织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B作品对人物的刻画也颇为细致、深刻,通过对人物的心理描写和细节刻画展示了人物性格的发展变化。如对祥子买车时的细节描写,对祥子的积蓄被特务抢走以后以及他离开曹家去去寻找小福子前后的心理变化的描写,都是很精彩的。

C作品的乡土气息,语言平易而极富北京地方色彩,是京味小说的代表作。老舍作品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京味,首先表现为取材的特色,老舍聚集了他北京的生活经验,写大杂院、四合院和胡同,写市民凡俗生活中所呈现的场景风致,各种职业活动和寻常世相,给读者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北京风俗画卷,具有很高的民俗学价值;其次表现在作家对北京文化心理结构的揭示上,即官样;第三表现在其俗白纯净凝炼的语言上。

二、老舍小说的总体风格及其影响

老舍是中国现代作家中始终不渝地以市民生活为表现对象,艺术上独树一帜的作家,市民知识分子的心理定位,使他确立了一种与五四时期作家精英知识分子角色不尽相同的叙事立场。

1.雅与俗的天然融合是老舍小说的最大特征。

在现代文学产生与发展的最初十年左右,现代作家大都苦于先锋文化思想与世俗文化、现代艺术与普通大众之间难以沟通,而老舍的小说轻而易举地就解决了新文学的这个难题。

老舍小说的雅,首先在于一种现代人文主义思想意识与价值观念的渗透。他对因循守旧、封闭自足的中国传统文化及北京市民生活的表现,始终是在现代人文思想的理性烛照下进行的,是一种文化反省与自我批判的现代文本,所以老舍的小说叙述的是市井生活,可叙述的视点却远远高于市井文化。其次,老舍的小说创作,是在直接受英国现代小说的影响下开始的。老舍在伦敦讲学期间,由大量阅读英国小说进而产生自己创作小说的冲动,英国小说的充满机趣与叙述上的自然风格,使老舍在初创小说时就处于一种自然、放松的状态,并由《老张的哲学》而奠定了其小说叙述的一种姿态:自然而幽默。

老舍小说的俗,最大的特点就是他的叙述语言的非书面化,而是从口语中提炼的白话,朴素、平易、简洁,带着鲜明的地域文化色彩。由五四小说语言的普遍书面化到老舍小说语言的口语化,新文学小说突破了“曲高和寡”的贵族化处境。老舍小说的语言是纯正的北京方言,这种语言不仅有利于再现人物的言语行动,刻画人物性格,而且在表现北京特有的文化风俗、社会心理方面,具有无与伦比的生动性。

老舍为中国现代文学贡献了一种京味小说形式与京味文学语言,影响所及,在后世形成了京味文学一派。

2.幽默是老舍小说的另一个主要特征。

老舍小说幽默风格的形成,一方面来自他仗义洒脱的天性,而这一方面,多少体现着北京市民文化的某种特征。另一方面,老舍小说的幽默,也极大地感染于英国文学的特质。我们很容易在老舍的小说与狄更斯的小说之间找到精神气质上的相似。老舍的幽默感,产生于对人生的达观态度,老舍对人生的讽刺常常是和颜悦色的、带着同情的,而不是尖锐刻薄的,这与老舍对幽默的见解有关。他认为幽默是一种带着同情的对人类弱点的嘲笑,它与激愤或感伤都是不相容的,这样的立场决定了老舍小说是“笑骂,而又不赶尽杀绝”。由于达观,老舍小说对恶的审视居高临下,嘲笑显得轻松;由于宽容,老舍对善的讽刺又常常带着真挚的怜悯,发出的是含泪的笑。老舍以他温和、真诚、义气的性格,为现代文学贡献了一种独特的幽默艺术。

进入知识点六的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