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汀的长篇“三记”
“长篇三记”(《淘金记》、《困兽记》、《还乡记》)
《淘金记》(1941年)是作者三记中的第一部,也是最优秀、影响最大的一部。曾被卞之琳誉为“抗战以来所出版的最好的一部长篇小说”。
小说以1939年冬天四川农村北斗镇开采筲箕背金矿的事件为线索,集中描写了四川农村恶霸、粮绅、地主之间为发国难财而掀起的内讧,从而暴露了国民党统治下的一团黑暗。
小说精心刻画和展示了性格各异的地主阶级的群丑图,奸刁狠毒、诡计多端的白酱丹、林幺长子的满身泼皮劲头,何寡妇的精明、悭吝、刻薄、残忍、溺爱都栩栩如生、跃然纸上,掩盖了叙述沉闷的缺欠。
在讽刺风格的不断发展中,沙汀已经进入到了一种内在的、不露声色的客观描写和浓缩描写的境界中,作者努力退隐到小说的背后,用人物自身的言行来完成自身性格的塑造,从而描绘了一个含蓄深沉的艺术世界。《困兽记》(写于1943年和1944年之间)表现的是四川某小城镇中一群知识分子,在抗战初期的热情消退之后陷入了无法自拔的苦闷境地。小学教师田畴等人的演剧活动因为政治的高压而流产,在极度的烦闷中发生了田畴、吴楣、孟瑜三人的家庭爱情纠葛,而结局是除了给每个人当事人都造成了伤害之外,别无所得。整个调子灰暗的令人窒息,而小说中对知识分子弱点的暴露和严峻批判态度是显示了抗战时期知识分子题材的发展趋向的。
1944年,沙汀在国统区学习了毛泽东的《讲话》和整风文件之后,创作思想有了变化。1946年写的《还乡记》,描写的虽然还是令人气闷的故事,却第一次塑造了走向集体斗争的贫农形象冯大生,在沙汀小说中第一次闪现出了反抗者的光彩。
《还乡记》以战时四川农村的社会现实生活为背景,暴露了国民党反动政权的罪恶本质。写青年农民冯大生当初被迫卖了壮丁,后来又逃了回来,回到故乡后却发现自己的妻子已经被霸占。开始他还试图进行个人的复仇,却四处碰壁,终于丢掉幻想,再一次离乡出走,走上了集体反抗的道路。小说发表时,因为政治的原因,关于人物的结局没有写的太露,但是自发反抗不成,下一步的前途就可以预测了,所以悲观的气息为之一扫。
《堪察加小景》(后改为《一个秋天晚上》),描写的是一个不幸被关在乡公所里的流娼,却具有非常善良温和的性格,甚至把本想借机糟蹋她的看守班长的一丝邪念给抑制住了。小说恢复了其早期作品用诗情来点染贫困的笔法,并且技巧更加圆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