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课程学习>>第八章 40年代小说>>知识讲解>>文本学习>>知识点三

第八章  40年代小说



知识点三:老舍的《四世同堂》(1944-1948)

1.创作历程

老舍历时五年完成的长篇巨著《四世同堂》,是其作品中规模最大的一部长篇。全书共100章,80余万言,分三部完成。第一部《惶惑》、第二部《偷生》,写于抗战时期,并开始在报上连载,出版于抗战胜利之后,第三部《饥荒》写于抗战胜利后赴美国讲学期间,1949年曾在美国出版节译本,书名为《黄色风暴》,被誉为“好评最多的小说之一,也是在美国同一时期出版的最优秀的小说之一。”1982年才得以以全貌为中国读者所知。

2.思想主题

《四世同堂》是以古都北平广大市民的亡国之痛为题材而写成的被征服者的痛史、恨史、愤史,描写了从1937年七七事变到1945年日本侵略军无条件投降这八年间,北京城内、以老舍出生地小羊圈胡同为背景、以祈家为中心的十几户人家、100多人的心理和遭遇,真实再现了中华民族那段屈辱的历史,揭露了日本侵略者的罪行,透视了北平人由于长期受传统精神桎梏的束缚而形成的民族弱点,反映了沦陷后的北平市民由惶惑苦闷、忍辱偷生到逐渐觉醒反抗的漫长过程,倾吐了古都人民的亡国之痛、亡城之难和不可征服的民族魂。

3.人物形象分析

“四世同堂”一直代表了传统中国人的理想家庭结构。小说中的四世同堂,指的是小羊圈胡同的祈家,第一代是祁老者、第二代是他的儿子祈天佑、第三代长孙祈瑞宣(妻韵梅)、次孙祈瑞丰(妻胖菊子)、小孙子祈瑞全。第四代是重孙子、重孙女小顺子和妞儿。这四代人聚族而居,以孝悌传家,是中国传统文化中近乎理想的家庭,长辈在家庭中具有血缘、伦理、家风、礼仪上的崇高地位,形成一个比较稳固的封闭型社会单位。但是近代社会急剧的思潮变动,已经使维系这个大家庭的链条开始松动。

祁老者是四世同堂的祈家的长者,也是这个宗法制家庭的维护者,在他的身上集中了北京市民文化的精髓:思想守旧、胆小怕事、和气谦卑,一辈子信奉“磕头说好话”的处世哲学,习惯于按经验办事,怯懦地回避政治和一切纷争,生活理想就是“四世同堂”。芦沟桥的炮声震动了北平,也震动了小羊圈,祁老人却凭着以往的经验断定,“北平是天下最可靠的大城,不管有什么灾难,到三个月必定灾消难满,而后诸事大吉”,只要在这个不起眼的小胡同中,备足三个月的粮食和咸菜,用破缸装满石头顶住大门,就可以使四世同堂的小堡垒平安无事。国家和民族的危亡,他置若罔闻,快当亡国奴了,他还想着自己的生日,严格按尊卑贵贱行事,处处讲究体面和排场,奉行“和气生财”的人生哲学,几乎到了逆来顺受的地步。国破家亡连绵八年,祈家的宅院里也洒满了血和泪:祈天佑因为不堪日本人的凌辱而沉河自尽;尽管有破缸顶住了大门,但是日本侵略者跳墙而入,把瑞宣抓进了监狱;瑞丰自甘下流、充当了汉奸,可耻地死掉了;瑞全英勇地出逃,从事了抗日事业;妞儿也饿死了。在四世同堂接连遭受到毁灭性打击的过程中,祁老者终于从家门的守护人和受难者,而滋生了捍卫民族尊严的勇气,甚至面对日军和特务,他也敢于挺身而出,义正词严地斥责他们的罪行。

作家通过祁老人批判了中国老派市民因循守旧、保守苟安的弱点,同时也通过祁老人由一个传统礼教的维护者成为了民族尊严的捍卫人,肯定了传统文化的价值。老一辈北平市民觉醒的过程,在祈老者的身上得到了令人信服的反映,使这个人物显得血肉丰满、光彩照人、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点。

祈天佑是一个温厚的布店老板,典型的中国人形象,也是这个家庭结构中,最缺乏自己的独立位置和个性的一代人。他出生并成长于辛亥革命之前,在这个家庭结构之中,既然有祁老者存在,那么他就只能是一个附庸,直到最后酿成了自己的悲剧。

四世同堂的第三代人瑞宣、瑞丰、瑞全成长于从五四运动到抗日战争这个伟大的转折时期,他们的性格、志向和理想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大时代的影响,在新旧的嬗变过程中,隶属于不同的文化层次。

祈瑞宣是处于文化变迁转折点的知识分子形象,在他的身上集中体现了现代意识和传统文化的矛盾,既是旧文化的负担者,又是新文化的追求者,在沦陷的都城中,经受了最残酷的心灵炼狱,惶惑苦闷是其性格的主要特征:一方面,祁瑞宣受过现代的教育,是个爱国正直的知识分子,在政治风云激荡的苦难岁月中,痛恨日本侵略者,不愿当亡国奴,愿意奔赴国难;但是另一方面,作为一个北京文化陶冶出来的大家庭的长子长孙,传统文化已经先天遗传地注入了他的血液,在他身上体现出了衰老的北京文化在现代新思潮冲击下产生的矛盾性格。北平的沦陷打破了他生活的平静,他惶惑苦闷并想加以抗争,然而家庭的拖累又使他不能一走了之。他不愿和汉奸同流合污,但又不得不忍受屈辱,到英国使馆谋职,来养家糊口,他目睹旧世界的崩溃而无能为力,目睹瑞丰的自甘下流而毫无办法,只能鼓励瑞全去参加抗战,而自己留下来,为了祖父的理想来维系这个四世同堂的大家庭。家与国的矛盾使他处于极度的惶惑之中,却又不得不过着屈辱的亡国奴生活,所谓偷生,指的就是这样。国土的沦丧、同胞的苦难、父亲和女儿的惨死以及弟弟瑞全和钱默吟老人的教导,终于使祈瑞宣逐渐认识到:没有了国,也就没有了家,从而最终从惶惑苦闷偷生中觉醒,在民族解放斗争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在这个人物的身上,寄托了作者对苦难民族在战争的血与火中自救新生的希望。

钱默吟是老舍作品中的理想市民形象,以其刚强而富于反抗的精神代表了北平的未来,在他的身上,既有古典市民小说中“儒侠兼身”的理想性格,又有一定的现代意识。战前的钱默吟是一个带有古典风的老诗人,避世隐居,与世无争。但是七七事变之后,他的次子以身殉国,他自己也被投入了监狱,这时,在他的身上突然爆发出了崇高的民族气节,从一名隐士,变成了一名从事秘密抗日宣传和暗杀活动的战士。虽然这个人物在政治上和思想上都不是很成熟,但是这个人物的塑造,却有着重要的意义。正象老舍所说的那样:钱先生是地道的中国人,而地道的中国人,带着他的诗歌、礼义、图画、道德,是会为一个信念而杀身成仁的,反映了真正中国的文化的真实力量。此外,在天佑太太和韵梅的身上,也具有这种力量。

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