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正确答案B
2.正确答案B
3.正确答案A
4.正确答案C
1.九叶诗派是40年代后期形成的、一个追求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相结合的诗歌流派,没有共同的纲领和一定的组织形式、由相近的艺术追求而聚集起来。先以1948年创刊的《中国新诗》而被称为中国新诗派,后来又因为1981年出版的九人诗集合集《九叶集》而被称为九叶诗派,也叫新现代诗派。“九叶”是指以辛笛、陈敬容、杜运燮、杭约赫(即画家曹辛之)、郑敏、唐祈、唐湜、袁可嘉、穆旦(查良铮)九个人为代表的一群“自觉的现代主义者”,以《诗创造》(1947年7月创刊)和《中国新诗》(1948年6月创刊)等刊物为主要阵地,发表诗作和诗论,在艺术上,表现了现代派和现实主义相结合的倾向。
1. 《屈原》的艺术特色
首先,富有强烈的理想主义色彩和浪漫主义气息。郭沫若的历史剧虽然是以历史真实为基础,却又并不拘泥于历史事实,他认为剧作家的任务是在把握历史的精神,而不必为历史的事实所束缚。所以,在《屈原》的创造中,从主题和人物性格的需要出发,郭沫若舍弃了人物琐碎的生活细节和有损于人物形象的史料,大胆地凸现了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将《橘颂》拿来,以衬托人物的高尚品格,使人物形象更加的崇高完美。剧本不仅虚构了一系列的重要戏剧情节,如南后诬陷屈原、指使郑詹尹劝屈原喝毒酒、焚烧东皇太一庙等,还无中生有地虚构了婵娟和卫士的形象来衬托屈原的高尚人格。剧本中对宋玉和张仪的诬蔑,也是不符合历史真实的,如骂宋玉是一个变节的小人;诬蔑张仪是一个“盗窃璧玉”的小偷等,设置这些情节的目的也是为了衬托屈原人格的高尚。这就是浪漫主义剧作的特色。
其次,以古讽今,具有强烈的时代性、现实针对性和政治尖锐性。《屈原》写于1942年1月,正是蒋介石发动第二次反共高潮,制造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之后,在严重的白色恐怖下,作者把时代的愤怒,复活在了屈原的时代里,用借古讽今的方法,抨击了国民党政权的黑暗统治。同时,借助楚国宫廷内部对秦外交上的两种不同路线的斗争,通过光明与黑暗、正义与邪恶的决战,通过对热爱祖国和人民,不畏强暴,坚持斗争的古代爱国诗人、政治家屈原形象的着力塑造,愤怒地揭露和鞭挞了卖国求荣、陷害忠良的丑类,影射和讽刺了反共卖国制造分裂的国民党反动派。
第三,具有浓郁的主观性和抒情色彩,是戏剧的诗。郭沫若对历史人物进行刻画的依据并不全是史实,他总是把自己的主观思想、感情、心理、以及生活体验,融注到历史人物身上,在其所解释得的古人的心理中找出和他自己内心的契合点,达到“内部的一致”。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郭沫若笔下的屈原就是郭沫若自己的代言人或抒情的化身,“雷电颂”完全是郭沫若式的自我倾诉,具有浓郁的主观性。《屈原》的写作对郭沫若来说可谓是一个意外的收获,因为剧作的各幕及各项情节差不多完全是在写作中逐渐涌出来的:写第一幕的时候还没有第二幕;让婵娟误服毒酒而死,是在第五幕第一场写完之后才想到的;祭婵娟用了《橘颂》这个想法还是在全剧即将写完之后才出现的,却再合适也没有,就象在执笔之初就有预定计划似的,由此就可以看出郭沫若剧作的主观性。
以《屈原》等历史剧为代表,郭沫若将诗、剧融合的传统发展到了一个新的水平,创造出了具有民族特色的现代戏剧诗。这种诗的特征,在《屈原》中,一方面表现为不时穿插一些吟诗和歌舞的场面来烘托人物、渲染气氛,如在文中穿插出现的《橘颂》、《雷电颂》、《九歌》的场面、“招魂”场面等,《橘颂》在文中三次出现,很好地烘托了屈原的高尚品格;另一方面就是表现为内在的强烈的抒情性。郭沫若十分注意在大起大落的戏剧冲突中激化人物的内心情感,将其逐渐推向高潮、最后以长篇独白的方式喷泻而出,以达到最大限度的戏剧和抒情效果(如《雷电颂》就是屈原的长篇独白)。这样,在戏剧进展的过程中,就不断有一股层层推进的感情激流震荡着观众的心灵:戏剧和诗达到了和谐的统一。
第四,结构紧凑、集中。《屈原》把屈原坎坷悲壮的一生集中在了一天的时间里(从清晨到半夜)来加以完成,选取秦使张仪以“割让商於之地600里”的骗局来游说楚王、却遭到屈原的激烈反对、继而引起楚国宫廷内部的激烈矛盾斗争的事件为中心而展开故事情节,对此前或此后的历史则采用了虚写的方式加以暗示,紧紧围绕爱国和卖国的两条路线的尖锐冲突塑造了屈原的伟大形象,既做到了对战国时代政治风云际变的渲染,又使得实际的政治斗争紧张而激烈,剧情紧凑而集中。
2. 李季和他的民歌体叙事诗《王贵与李香香》(1946年)
长诗《王贵与李香香》以王贵和李香香悲欢离合的恋爱故事为线索,叙述了30年代初期陕北农民的斗争生活,揭示了革命成败对爱情和幸福的决定性作用。全诗共分三部十三章,共有近一千行,全部采用了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创造性地把几百首“信天游”较为圆熟地连缀起来,叙述了一个曲折的长篇故事。“信天游”又叫“顺天游”,两句为一节,多采用比兴的手法。每节中的两行是押韵的,音节大致相同。《王贵与李香香》这是中国新诗史上第一次用短小的民歌形式创造性地构筑的长篇巨制。诗中最富有光彩的是对比兴手法的运用,如“一对大眼水汪汪,/就像露水珠在草上淌”、“玉米开花半中腰,/王贵早把香香看中了”等。这种自《诗经》中就已运用的古老的艺术手法在这首长诗中又一次显出迷人的民间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