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课程学习>>第十章 解放区文学>>知识讲解>>文本学习>>知识点二

第十章  解放区文学



知识点二:丁玲、周立波

一、丁玲的长篇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1948年)

(一)创作背景

丁玲于1936年冬天逃到延安后,思想和创作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进入了另一个毁誉交并的时期。这一时期的主要作品主要有短篇小说《我在霞村的时候》、《一颗未出膛的子弹》;中篇小说《在医院中》和长篇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等。《我在霞村的时候》通过“我”对年轻的贞贞的同情和对解放区仍然存在的深厚的封建意识的批判,告诉了人们反封建任务的艰巨性。《在医院中》通过对知识青年陆萍在解放区医院工作的经历,揭示了先进和落后、科学和愚昧、改革和反改革的矛盾,以及在解放区存在着的小生产者的习惯势力和官僚主义作风。

延安文艺座谈会之后,丁玲努力实践文艺为工农兵、为革命斗争服务的方向。1946年夏天,党中央颁布了关于土地改革的“五四指示”,丁玲响应党的号召,在河北怀来、涿鹿一带农村参加了近两个月的土改工作,后来,又先后两次去冀中体验生活,以巨大的热情投入到了土改工作中,并获得了丰富的素材。1948年6月,丁玲完成了长篇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的创作。

(二)主题思想

《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是丁玲深入农村生活后创作的一部反映解放区土改运动的较优秀的长篇小说。这部小说最大的成就就是正确地表现了农村的阶级关系,真实地反映了生活固有的复杂性:一方面,因为作家开始自觉地掌握和运用阶级分析的观点,所以在表现农村阶级关系的广度、深度和准确度上,都超过了五四以来表现农村阶级斗争题材的作品;另一方面,因为作家始终坚持从生活的实际出发,所以在真实地反映农村阶级关系的复杂性上,在对人性的分析、批判和表达上,又超过了反映土地改革的同类作品,包周立波的《暴风骤雨》。

(三)作品分析

小说以华北一个叫暖水屯的普通村子为背景,真实而细致地描写了土改运动的整个过程。全书共分58章:前10章描写土改风暴即将席卷暖水屯时,村上各个阶层人们的动态;中间部分写工作组进村后发动群众开展斗争,取得了对地主阶级斗争最初的胜利;41-50章,写暖水屯农民终于找准了斗争的对象——地主钱文贵,并把他扳倒,取得了土改的决定性胜利;51-58章,结尾部分以轻松的笔调描写了农民的“翻身乐”和参军参战的情景。

(四)艺术成就

①深刻而真实地反映了土地改革运动中农村阶级关系和阶级矛盾的复杂性,这是小说所取得的最大的成就。这里的阶级关系不是经过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学说简单化、净化了的,而是保持着生活本身所特有的感性状态:在暖水屯这个中国农村的缩影中明显地存在着两个阶级的对立:一个是以钱文贵、李子俊为代表的地主阶级;一个是以张裕民和程仁为代表的贫苦农民,但是,各个阶级之间却存在着错综复杂的社会联系,形成了犬牙交错、互相渗透的复杂而微妙的关系:钱文贵这个村里的中等恶霸地主,他的亲哥哥钱文富却是村子里种二亩菜园地的地地道道的贫农,他的儿子钱义是八路军战士,媳妇是富裕中农顾涌的女儿,女婿张正典是村治安委员,侄女黑妮是村农会主任程仁的情人,农村各阶级之间的这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社会联系,使农村的阶级关系无限复杂化,而复杂的社会阶级关系使得暖水屯在地主之间、农民之间、甚至是工作组内部都充满了矛盾和性格的差异:同是地主,李子俊、侯殿魁、江世荣、钱文贵在土改大风暴面前采取了不同的态度和策略,并且互相明争暗斗;同是贫农,既有刘满这样站在斗争第一线的积极分子,也有白天分地、晚上退地的农民侯忠全;村干部之间对于土改的认识和态度、政策的掌握也都有明显的差异,形成了微妙的关系;工作组之间,既存在着文采那样的主观主义的思想方法,也存在着杨亮、胡立功那样的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土改斗争的艰难首先就来自于这一错综复杂的阶级关系。

②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丁玲善于通过细腻的心理刻画,写出人物思想、性格和心理的复杂性。小说展现了几千年来封建制度和封建思想在农民文化心理结构中留下了怎样的历史积淀,以及这种历史积淀又是怎样束缚了他们反封建的积极性、阻碍了他们自身解放的历史进程的。小说中对侯忠全心理的刻画是很有典型性的。农民斗了侯殿魁后分给了侯忠全一亩半地,但是他却悄悄地交还了地主,因为他不相信农民能掌权,不相信自己有翻身当主人的日子。当他和刚被斗争过的侯殿魁目光对视时的一刹那,竟然“觉得象被打了一样”,那悄悄地投过来的责罚的目光反而使他抬不起头,把两手垂下,弯着腰逃走了。但是他内心深处的希望之火并没有熄灭,所以,当侯忠全真的相信地主确实被斗垮,土地回到自己的手中时,他和老伴两个人都笑了,笑到两个人都伤心了,开始真诚地认定:共产党是人民的大救星,以后要供就供毛主席。作家的这最后一笔虽然写出了农民的觉醒,但也真实地把这觉醒放在了一定的历史范围内,真实地写出了它的历史局限性。中国农民要摆脱几千年形成的封建的奴性观念,真正掌握自己的命运,还要经过漫长的过程,付出沉重的代价。

丁玲忠实于现实的描写,她对农民思想、心理刻画的历史真实性,使得她的描写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成为中国现代农民心理发展史上重要的一页。此外,在表现农村中的新人时,作者也没有人为地把他们拔高,而是真实地写出了他们如何在斗争的过程中,逐渐摆脱自身的弱点逐渐成长的。

③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明朗的色彩和乐观的格调。新的人物、新的世界,给这幅画卷带来了明朗纯净的色彩和生机勃勃、乐观向上的格调,“果树园闹腾起来了”一节,阳光普照,充满了欢声笑语,当然,其中也不乏明暗的互相对比。

④文学语言细腻、蕴藉、凝练,富于暗示力和情感色彩,但有时失之于沉闷,精妙有余而通俗朴实不足。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