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课程学习>>第十章 解放区文学>>知识讲解>>文本学习>>知识点三

第十章  解放区文学



知识点三:歌剧《白毛女》

新歌剧《白毛女》

       新歌剧《白毛女》剧照

1945年春诞生的《白毛女》是中国新歌剧的第一块里程碑,它是延安鲁迅艺术学院集体创作,由贺敬之、丁毅执笔,马可、张鲁等作曲。

(一)创作背景

《白毛女》是根据“白毛仙姑”的民间传说创作的。这个故事来源于晋察冀边区,1945年,诗人邵子南从晋察冀前方返回延安,带回了这个传说的记录本。这个带有传奇色彩的故事吸引了鲁艺师生。为了向即将召开的中共“七大”献礼,鲁艺师生把它改编成了大型歌剧。

(二)剧作分析

剧本叙述的是贫农杨白劳被地主黄世仁年关逼债,被迫用女儿喜儿抵债,而后含恨自尽。喜儿在黄家惨遭蹂躏,逃进山洞里,在野山洞生活了三年,因为缺少盐和阳光,头发全变白了。八路军来了后她重见天日,报仇雪恨,从而揭示了一个深刻的主题:旧社会把人逼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

可以看出,《白毛女》的创作是民间(农民)文化与受到西方文化影响的“五四新文化”以及革命文化三者的融合,因此,全剧不仅具有强烈的革命意识形态性,完全纳入了歌颂新政权的时代主题,同时又坚持了“人的解放”的五四新文学的主题。另外,剧情上的大团圆结局以及善恶报应观念、喜儿和大春的爱情波折、人物性格上的单一性和脸谱性、在曲调上对民歌的借鉴、唱白结合的形式以及载歌载舞的秧歌剧特点,无一不在展现着民间艺术的魅力。正是在这一点上,农民们感到了熟悉而又新鲜的气息,剧作的演出得到了热烈的回应:每至精彩处,掌声雷动,经久不息,每至悲哀处,台下总是一片唏嘘声,有人甚至从第一幕到第六幕,眼泪始终未干。

(三)艺术特点

《白毛女》创造了具有民族风格和民族气派的新歌剧形式:

首先,吸取了西洋歌剧擅长抒情的特点,设计了一些优美的、抒情唱段。如《北风吹》、《扎头绳》、《我们的喜儿哪儿去了》等,从而创造了一种新型的富有民族特色、但又经过了西洋音乐的改造的乐曲形式。

其次,在歌剧的表演上,不受西洋歌剧只唱不说的束缚,而是借鉴了传统戏曲唱、念、白相结合的艺术手法,从而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新歌剧表现形式。

再次,剧情一波三折、曲折动人,具有很强的故事性,同时吸取了传统戏曲的写意手法。《白毛女》的这些艺术特色,是符合我们民族特别是广大农民的欣赏习惯的。

进入知识归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