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课程学习>>第十章 费用>>文本学习>>知识点一
一、费用的概念
(一)费用的概念
《国际会计准则》中规定,费用是指会计期间经济利益的减少,其形式表现为由资产流出、资产递耗或是发生负债而引起业主产权的减少。《论财务会计概念》中指出,费用是某一个体在其持续的、主要或核心的业务中,因交付或生产了货品,提供了劳务,或进行了其他活动,而付出的或其他耗用的资产,或因而承担的负债(或两者兼而有之)。《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2006年)中指出,费用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
(二)费用的特征
对费用的定义虽然各国仍存在一定的差异,但一般认为费用具有以下两项特征:
1.费用最终将导致企业经济资源的减少
费用的发生会引起企业经济资源的减少,这种减少可具体表现为一个企业实际的现金或非现金支出,也可以是预期的现金支出。因此,也可以将这种减少看做企业资源的流动,但它是资源流出企业,与形成一个企业的收入不同。收入虽然也是企业资源的流动,但它表现为资源流入企业。如果将现金及现金等价物流入视做企业未来经济利益的最终体现,那么,费用的本质就是一种现实或预期的现金流出。承担一项负债,在未来期间履行相应义务时,也将导致现金的流出,但这是一项预期的或未来的现金流出。
2.费用最终会减少企业的所有者权益
企业的收入会导致企业经济利益流入企业,因此,会使企业所有者权益增加。费用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因此,会使企业所有者权益减少。但是,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支出并非都会引起企业所有者权益的减少,有两类支出是不应归入费用的:一类是企业偿债性支出。例如,企业以银行存款偿付一项负债,只是一项资产和一项负债的等额减少,对所有者权益没有影响,因此,不构成费用。另一类是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或股利。这一现金流出虽然减少了企业的净资产,但按照“所有权理论”,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或股利不是费用,它不是经营活动的成果,而属于最终利润的分配。费用的这一特征表明,费用应同盈利活动相联系,即费用是企业在取得收入过程中所发生的各项支出。
二、费用与资产、成本和损失的关系
(一)费用与资产
费用与资产有着密切的联系,但两者又有明显的区别。
费用是为取得某项资产而耗费的另一项资产,或者说,部分地或全部地耗费了未来的经济资源。成本与资产也是有区别的。虽然成本与资产可以相互转化,但成本并不等于资产,资产的价值不等于消耗资产的成本。资产的价值中除了消耗的成本外,有时还有增值部分。另外,成本并非都能转化为资产,有时成本可以转化为资产,而有时则会转化为费用。产品生产成本可以转化为存货(产成品),产品销售成本可以转化为费用。
(二)费用与成本
费用与成本既有区别,又有联系,虽然两者都是支付或耗费的各项资产,但是成本并不等于费用。费用是相对于收入而言,当这些支出和耗费与当期收入相配比时,即记入当期损益时,才成为当期的费用。费用与一定的期间相联系,而成本与一定的成本计算对象相联系。当期的成本不一定是当期的费用。也就是说,生产产品的生产成本在产品没有销售之前,只是一种资产(在制品或产成品),只有产品销售以后才能作为产品销售成本,转作当期费用。
成本和费用的关系可以通过下式加以说明:
期初在产品成本 期初产成品成本
加:本期生产费用 加:本期完工产品成本
减:期末在产品成本 减:期末产成品成本
本期完工产品成本 本期销售产品成本(本期费用)
从以上可以看出,本期为生产产品而支付或消耗的资产,首先形成在制品的成本,待产品完工后形成产成品成本,只有产品销售后才形成当期费用。
(三)费用与损失
费用与损失也有区别。从广义上讲,费用包括了损失。损失和费用一样都是经济利益的减少,这一点和费用在性质上没有差别。但从狭义上讲,费用与损失是有区别的。费用是相对于收入而言,两者存在着配比关系;而损失与利得是相对应的,但两者不存在配比关系。
三、费用的分类
企业发生的各项费用根据其性质,可以按照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其中最基本的是按照经济内容和经济用途分类。
(一)按照经济内容分类
费用按照经济内容(或性质)进行分类,不外乎劳动对象方面的费用、劳动手段方面的费用和活劳动方面的费用三大类。这三大类又可细分为以下九类:
1.外购材料,指企业为进行生产而耗用的一切从外部购入的原材料及主要材料、半成品、辅助材料、包装物、修理用备件和低值易耗品等。
2.外购燃料,指企业为进行生产而耗用的从外部购进的各种燃料。
3.外购动力,指企业为进行生产而耗用的从外部购进的各种动力。
4.工资,指企业应计入成本费用的职工工资。
5.提取的职工福利费用,指按照一定比例从成本费用中提取的职工福利费用。
6.折旧费,指企业按照核定的固定资产折旧率计算提取的折旧基金。
7.利息支出,指企业应计入成本费用的利息支出减去利息收入后的净额。
8.税金,指企业应计入成本费用的各种税金。
9.其他支出,指不属于以上各要素的费用支出。
(二)按照经济用途分类
费用按照经济用途分类,可分为直接材料、直接工资、其他直接支出、制造费用和期间费用。
1.直接材料,指构成产品实体,或有助于产品形成的各项原料及主要材料、辅助材料、燃料、备品备件、外购半成品和其他直接材料。
2.直接工资,指直接从事产品生产人员的工资、奖金、津贴和补贴。
3.其他直接支出,指直接从事产品生产人员的职工福利费。
4.制造费用,指企业各生产单位为组织和管理生产所发生的各项费用。
5.期间费用,指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销售费用、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
(三)按照费用同产量之间的关系分类
按照费用同产量之间的关系,可以把费用分为固定费用和变动费用。所谓固定费用,是指产量在一定范围内,费用总额不随着产品产量的变动而变动的费用。如固定资产折旧费、管理人员工资、办公费等。所谓变动费用,是指费用总额随着产品产量的变动而变动的费用,如原材料费用和生产工人计件工资等。
四、费用的确认与计量
(一)费用的确认
国际会计准则提出了费用确认标准,即“如果资产的减少或负债的增加关系到未来经济利益的减少,并且能够可靠地加以计量,就应当在利润表中确认费用”。费用的确认一般以权责发生制和配比原则为基础。
1.权责发生制原则
2.配比原则
(1)按因果关系直接确认
(2)按系统且合理的分配方法加以确认
(3)按期间配比确认
(二)费用的计量
通常的费用计量标准是实际成本。费用的实际成本是按企业为取得商品或劳务而放弃的资源的实际价值来计量的,即按交换价值或市场价格计量的。这种市场价格的确定则取决于交易中所具体采取的支付方式。
交易中最基本的支付方式是现金,但费用的发生与现金支出在时间上有时是不一致的,一般有三种可能:现金支出与费用同时发生;费用发生在先;费用发生在后。在第一种情况下,费用的实际成本就代表了当时的市场价格;后两种情况下,费用的实际成本与费用发生时的市场价格可能会出现一定的背离。
费用的实际成本不一定是费用发生时所支出或耗费资产的现行成本,完全采用现行成本来计量费用是难以操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