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课程学习>>第十一章 收入和利润>>学习内容>>知识点三
我们通过上述视频深入了解了企业的利润及构成、结转与分配。现在我们来进行归纳总结:
一、利润及其构成
(一)利润的概念
利润是指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包括收入减去费用后的净额、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等。其中,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是指应当计入当期损益、最终会引起所有者权益发生增减变动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或者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利得或者损失。
收入减去费用后的净额反映的是企业日常活动的业绩,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反映的是企业非日常活动的业绩。企业应当严格划分收入和利得、费用和损失之间的界线,以更加准确地反映企业的经营业绩。
利润的确认主要依赖于收入和费用以及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的确认,利润金额的计量主要取决于收入和费用金额以及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金额的计量。
(二)利润的构成
在利润表中,利润的金额分为营业利润、利润总额和净利润三个层次计算确定。
1.营业利润
营业利润,是指企业通过一定期间的日常活动取得的利润。营业利润的具体构成,可用公式表示如下:
营业利润=营业收入-营业成本-营业税金及附加-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资产减值损失±公允价值变动净损益±投资净损益
其中,营业收入是指企业经营业务所实现的收入总额,包括主营业务收入和其他业务收入;营业成本是指企业经营业务所发生的实际成本总额,包括主营业务成本和其他业务成本;营业税金及附加是指企业经营业务应负担的税金及附加费用,如消费税、城市维护建设税、资源税、土地增值税、教育费附加等。
2.利润总额
利润总额,是指企业一定期间的营业利润,加上营业外收入减去营业外支出后的所得税前利润总额,即:
利润总额=营业利润+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
其中,营业外收入和营业外支出是指企业发生的与日常活动无直接关系的各项利得或损失,如处置非流动资产形成的利得或损失、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形成的利得或损失、债务重组形成的利得或损失、罚没利得或损失等。
3.净利润
净利润,是指企业一定期间的利润总额减去所得税费用后的净额,即:
净利润=利润总额-所得税费用
其中,所得税费用是指企业按照会计准则的规定确认的应从当期利润总额中扣除的当期所得税费用和递延所得税费用。
(三)营业外收入与营业外支出
营业外收入与营业外支出虽然与企业日常生产经营活动无直接关系,但站在企业主体的角度来看,同样是其经济利益的流入和流出,从而构成利润的一部分,对企业的盈亏状况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
1.营业外收入
营业外收入,是指企业取得的与日常活动没有直接关系的各项利得,主要包括非流动资产处置利得、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利得、债务重组利得、罚没利得、政府补助利得、无法支付的应付款项、捐赠利得、盘盈利得等。
2.营业外支出
营业外支出,是指企业发生的与日常活动没有直接关系的各项损失,主要包括非流动资产处置损失、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损失、债务重组损失、罚款支出、捐赠支出、非常损失、盘亏损失等。
营业外收入和营业外支出所包括的收支项目互不相关,不存在配比关系,因此,不得以营业外支出直接冲减营业外收入,也不得以营业外收入抵补营业外支出,二者的发生金额应当分别核算。
二、利润的结转与分配
(一)利润的结转
企业应设置“本年利润”科目,用于核算企业当期实现的净利润或发生的净亏损。利润计算与结转的基本会计处理程序如下:
1.会计期末,企业应将各损益类科目的余额转入“本年利润”科目,结平各损益类科目,即将收入类科目贷方余额转入“本年利润”科目贷方登记,借记“主营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收入”“营业外收入”等科目,贷记“本年利润”科目;将支出类科目借方余额转入“本年利润”科目借方登记,借记“本年利润”科目,贷记“主营业务成本”“营业税金及附加”“其他业务成本”“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资产减值损失”“营业外支出”和“所得税费用”等科目。“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投资收益”科目如为净收益,借记“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投资收益”科目,贷记“本年利润”科目;如为净损失,借记“本年利润”科目,贷记“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投资收益”科目。期末结转损益类科目余额后,“本年利润”科目如为贷方余额,反映年初至本期末累计实现的净利润;如为借方余额,反映年初至本期末累计发生的净亏损。为了简化核算,企业在中期期末也可以不进行上述利润结转,年内各期实现的利润直接通过利润表计算;年度终了时,再将各损益类科目全年累计金额一次转入“本年利润”科目。
2.年度终了,企业应将收入和支出相抵后结出的本年实现的净利润,转入“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科目,借记“本年利润”科目,贷记“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科目;如果为净亏损,借记“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科目,贷记“本年利润”科目。结转后,“本年利润”科目应无余额。
(二)利润的分配
企业当期实现的净利润,加上年初未分配利润(或减去年初未弥补亏损)后的余额,为可供分配的利润。可供分配的利润,一般按下列顺序分配:
1.提取法定盈余公积,是指企业根据有关法律的规定,按照净利润的10%提取的盈余公积。法定盈余公积累计金额超过企业注册资本的50%以上时,可以不再提取。账务处理如下:
借:利润分配——提取法定盈余公积
贷:盈余公积——法定盈余公积
2.提取任意盈余公积,是指企业按股东大会决议提取的盈余公积。账务处理如下:
借:利润分配——提取任意盈余公积
贷:盈余公积——任意盈余公积
3.应付现金股利或利润,是指企业按照利润分配方案分配给股东的现金股利,也包括非股份有限公司分配给投资者的利润。账务处理如下:
借:利润分配——应付现金股利(或利润)
贷:应付股利
4.转作股本的股利,是指企业按照利润分配方案以分派股票股利的形式转作股本的股利,也包括非股份有限公司以利润转增的资本。账务处理如下:
借:利润分配——转作股本的股利
贷:股本(或实收资本)
如有差额,贷记“资本公积——股本溢价(或资本溢价)” 科目。
年度终了,将“利润分配”科目所属其他明细科目余额转入“未分配利润”明细科目,借记“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科目,贷记“利润分配——提取法定盈余公积”“利润分配——提取任意盈余公积”“利润分配——应付现金股利(或利润)”“利润分配——转作股本的股利”等科目。
“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科目核算企业年度终了时的累计未分配利润或累计未弥补亏损。